國讓——高天原神的降臨
“葦原中國”這一稱呼來自高天原的命名。“生產國土”的神話之后,伊邪那岐命自黃泉之國逃出生天,此時三柱神,即三貴子誕生。此后故事即圍繞三貴子中的天照大御神與須佐之男命展開。須佐之男命違背父親伊邪那岐命要他掌管海原的命令,爬上高天原向姐姐天照大御神哭訴,同時蠻橫無理,肆意妄為。天照大御神最初對其表示理解,其后終于發怒,躲藏到“天巖屋戶”中。世界瞬間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眾神發揮聰明才智讓世間重見光明,并將須佐之男命流放。被流放后的須佐之男命,在出云降伏大蛇,立下功績,得以掌管“根堅州國”。

此后《古事記》筆鋒急轉,記載了這片國土早已為大國主神所有,并描繪了其過程。高天原的天照大御神意圖掌管葦原中國,于是派遣使者去催其歸順。高天原屢次失敗后,大國主神終于同意將國家讓出。大國主神的兩個兒子不同意這一決定,遂與天神交戰,結果天孫邇邇藝命下凡,成為國土新的統治者。這意味著后世天皇的血統與天照大御神一脈相承。關于大國主神的神話,下一節中我們從另一角度再來解讀。如上所述,《古事記》開頭的神話故事,是在對誰為國土統治者這一點進行神話式解說。
此后以神話方式講述了廣為人知的海彥山彥的故事以及其后與天照大御神的子孫——海神族之間的親密關系。
然而《古事記》中,不僅描寫了高天原、葦原中國,還描繪了各種截然不同的世界。我們可以從中找出多種對稱軸來。高天原、葦原中國與根之國,可視為上中下三層構造。而書中還描繪了除此之外的其他世界。例如,海原(海神)綿津見(掌管海洋之神)以及少名毗古那神出身的那片海對岸的異界等。可以說這些對稱性,組成了“葦原中國”的框架。而其周圍均為汪洋大海。這種空間上的廣袤感在《古事記》中,由神的世界擴展至人的國土,植根于某種神奇的力量,無論這種力量是善是惡。
大國主神的神話擁有上述所有要素,是最能體現《古事記》神話的片段。這片國土并非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存在。它與周邊的異界相接,而正是這種異界性,使得國土豐饒,構成了國土生成的本源。
后來有一祝詞曰“六月晦大祓”。與須佐之男命在天上的胡作非為相似,在地上如對水田耕作等公眾生活造成妨礙,則會被定義為天罪;殺人、近親相奸等被定為國罪。擾亂共同體秩序的行為尤其應被嚴正“祓除”,這正是和辻哲郎所說“清明之心”的體現,即對神、對集體毫無隱瞞之心,重視服從的生活方式。
與須佐之男命相關的神話描繪出《古事記》整體的方向性,即從一種整體的感情融合狀態中,漸漸分離出異界,一些奇異、超越性的東西漸漸隱去。可以認為,這同時也表明,《古事記》的世界透徹把握住了神話性思維,從多角度去看待現實,說明秩序建立的背后也有反秩序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