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陜省文學的福星
- 1978:我的黃金時代
- 淡飯清茶
- 2170字
- 2024-05-15 11:45:46
方遠平又指點了陳中石幾句,什么人物語言、形象塑造的小毛病,然后自己也坐下來繼續寫小說。
快到中午的時候,王培祥走了進來。
他將一本雜志遞給方遠平,笑道:“遠平,八月份《延河》樣刊到了,給你一本留作紀念?!?
方遠平接了過來。
16開,封面黃褐的底色印著寶塔山和延河風景畫。
封底印著定價二角,發行單位西京郵政局,印刷廠啥的,簡單質樸,紙張略顯脆硬和粗糙,充滿年代感。
翻開散發墨香的書頁,看到自己的鋼筆字化成變成了鉛字,方遠平心情大好。
嗯,下午去郵局給家里寄過去,讓她高興高興。
王培祥笑道:“編輯室檢查無誤,已經打電話給印刷廠開印了,估計很快就上市了!”
和方遠平聊完,王培祥又詢問起陳中石和路瑤的寫作。
看了陳中石的稿子,王培祥贊不絕口:“遠平的修改意見很好,修改稿在《延河》都能發表,更別說《飛天》了,我早就說過,遠平有當編輯的潛質嘛。”
“這就穩了,中午我請你吃羊肉泡饃!”陳中石頓時心中大定,感激地看了一眼方遠平。
如果不是方遠平提意見,他這篇小說恐怕沒機會發表,至少不會這么順利。
“我也在寫一個中篇,遠平給我帶來了靈感……”路瑤一邊奮筆疾書,一邊笑道。
“好啊,你們好好寫作,多和遠平交流!”王培祥欣慰地笑了。
方遠平這家伙真是《延河》乃至陜省文學的福星啊,不僅自己寫得好,還激發了陜省兩個優秀青年作家的創作!
那些餃子羊肉泡饃油潑面沒白給他買,劃算!
“你們繼續寫吧……”
王培祥走出了房間,抬頭看著蔚藍的天空,滿是期待地笑道:“嘿嘿,一場文學颶風就要刮起嘍!”
……
兩天后。
陜省,祁山縣,孝子陵公社。
在這片偏僻的黃土高坡上,卻靜靜矗立著一座建設于1967年的三線印刷工廠。
印制的第一批產品就是教員在1942年5月23日發表的《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單行本,因此工廠被正式命名為“國營五二三廠”。
牌面!
晨光熹微,城市和鄉村還在沉睡。
執行三班倒制度的工廠里,卻忙活得熱火朝天。
一名名印刷工人將一摞摞新鮮出爐的《延河》雜志裝上卡車。
這些雜志將被送到西京郵局,然后按照征訂名冊發往全國各地的圖書館、機關單位工廠、新華書店,以及每一個喜愛文學的讀者手中。
“曹總工,這本雜志漏頁了,您不是喜歡看《延河》么,您拿去吧!”一名工人將一本雜志遞給了一名中年人。
“謝謝了,你們快去送吧,累了一晚上了,送完早點休息。”曹文韜笑著接過。
“得嘞!”
曹文韜目送卡車離開,才打開雜志。
他是廠里的印刷專家,67年建廠的時候,第一批印刷機器調試,就是在他的手底下完成的。
但在特殊十年間,他卻中斷了工作。
現在雖然已經恢復了總工程師的職務,補發十年的工資,但心底總有點怨氣。
最美好的十年浪費了啊,人生中又有幾個十年呢。
唯一的慰藉就是文學了,《延河》雜志他也是每期都看的。
陜省作家柳青在6月13日去世了,頭一篇應該是紀念他的文章吧,曹文韜一邊饒有趣味翻看著,一邊向家屬院走去。
“嗯?第一篇咋是《牧馬人》呢,方遠平寫的……”
曹文韜腳步不知覺地慢了下來,一目十行地看了起來。
故事講的是,許靈均被定了派系后到西北牧場勞動,得到當地牧民的關懷照料,并與農村姑娘李秀芝結成連理。
特殊十年結束,他毅然拒絕了拋棄他的父親的邀請,放棄了到美國生活的機會,留下來建設祖國,和老婆孩子一起生活。
“在我的生活中,忽然闖進了這樣一個善良的人,我好像等待多年的這一天終于來到了,她對我是這么信任,和我沒有一點陌生的感覺,好像她也等待了我?!?
“不要難過,不要哭,會有的,都會有的……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生活,畢竟是美好的,大自然和勞動,給了我許多課堂里得不到的東西。我不該抱怨,我該向前看……”
曹文韜站在那里,一字一句地讀,雙眼湊得很近。
小說里,許靈均雖然是在西北牧場勞動,但卻讓他感覺特別熟悉和清晰,感同身受。
尤其是許靈均對勞動的感悟,更讓他的心弦被撥動,發出奇妙的靈魂共振。
當看到結尾處,許靈均回到草原上,老婆孩子和鄉親們都在等待他,一身紅衣裳的女兒清清向他奔跑過來時。
曹文韜一滴滴眼淚控制不住地掉落下來,將雜志洇濕了。
他淚中帶笑:“那段時間是難,但至少我愛人就像小說里的秀芝一樣不離不棄,陪我走到了最后,我該振作起來……”
“唉,老曹,你咋回事了?家里出啥事了……”旁邊,一名路過的技術員詫異問道。
“沒事,只是看到了一篇小說,有點感動……”曹文韜擦了眼淚,禮貌又不失尷尬地笑道。
“啥小說,這么神?”
技術員拿過雜志看了起來。
看完之后,他整個人也不好了,鼻音囔囔地道:“寫的太好咧,我平時不愛看小說,沒想到這么好看啊。”
“你們看啥呢?”
“給我也瞅瞅!”
又有幾個工友湊過來。
緊接著,一個個被小說整破防了,男的都眼睛紅紅的,女職工都流出了眼淚。
“秀芝人太好了!”
“郭諞子也好有意思,他咋說許靈均的,啥都好,就是窮點,可是越窮越光榮嘛!真是那時候的話嘛!”
“許靈均那種勞動帶來踏實感,和牛馬牲口相處的親昵感,牧場廣闊天地帶來的豁達感,寫的太精準了。我在鄉下勞動的那幾年,也是這樣的感覺!”
“這個叫方遠平的作家,別看是個年輕知青,但指定要火起來!”
大家伙點頭如小雞啄米:“沒錯,這幾年,我從來沒見過寫的這么好的小說,比其他的傷痕小說好太多了!”
……
燕京,雍和宮大街里的一條小巷。
低矮的街道集體家具作坊中,光線昏暗,溽熱難當。
一名坐在工作臺上的青年,蒼白瘦削的臉上熱汗滾滾。
他緊咬牙關,忍著身體的不適,艱難地彎下腰,用一支毛筆在仿古家具上畫仕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