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詩品 續詩品(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陳玉蘭譯注
- 3822字
- 2024-04-26 15:53:15
雄渾
【題解】
雄渾,是一種氣勢磅礴、境界宏闊的詩歌風格,在“二十四詩品”中名列第一。這不僅反映著在中國詩學傳統中,“雄渾”從來就屬于至高至上的詩歌風格,并且也體現著縱使作者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并不以“雄渾”見長,卻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類風格是具有至尊地位而不可輕易取代的。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①。返虛入渾②,積健為雄③。
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長風④。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⑤。持之非強⑥,來之無窮。
【注釋】
①大用外腓(féi),真體內充:此論體(本體)、用(表象)之關系,謂本體真實的意蘊豐厚充實,外在呈現出來的表象就渾浩遼闊。大用,語出《莊子·人間世》:“匠石之齊,至于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匠石覺而診其夢。弟子曰:‘趣取無用,則為社何邪?’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而以義譽之,不亦遠乎?’”此處用《莊子·人間世》中大櫟樹“無所可用”實乃大用之典。腓,原指小腿肚,以其壯實且善于屈伸,喻指健美且富于變化。真體,合乎自然之道的本真之體。這兩句謂詩歌外在豐盈有賴于內在充實。
②返虛入渾:指由抽象虛空的想象世界到渾成具象的藝術構思。虛,遼遠無際的虛空。《莊子·人間世》有云:“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渾,含蘊萬有的混沌,也即“集虛”而成的“道”。《老子》第二十五章有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③積健為雄:意指自強不息的生命聚合成遒勁雄壯的力量。健,指《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意。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云:“‘天行健’者,謂天體之行,晝夜不息,周而復始。”
④荒荒油云,寥寥長風:荒荒,蒼茫遼闊貌。油云,指濃云。《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寥寥,雄勁壯闊貌。長風,遠風。宋玉《高唐賦》:“長風至而波起兮,若麗山之孤畝。”
⑤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喻空靈超脫的境界。象,表象,跡象。環,原指承受門樞的圓環,此處喻指關鍵、本質。《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⑥非強(qiǎng):不勉強,不造作。
【譯文】
景壯闊為何能顯現神功?
因本體有豐盈意蘊內充。
讓事物返回原始的混沌,
發散原生力凸顯出沉雄。
這就使萬類進入了宇宙,
永恒的時空中共享大同。
像一團來自莽蒼的積云,
像一陣飛涌天穹的長風。
而一旦超越了相對存在,
就能在絕對世界里運動。
追求這境界勉強不得啊,
來了就無窮,雄渾品詩風。
【評析】
此品前四句論述“雄渾”風格應具備的質素。“大用外腓,真體內充”涉及“體”(本體)和“用”(表象)的關系。所謂“大用”指看似無所適用的渾浩遼闊的表象;“外腓”指外在的強有力的呈現。此句指“雄渾”質素需以強大的藝術功能來對渾浩遼闊的表象進行審美的呈現。不過,這外在的呈現是需要依靠“真體”的。“真體”即本體的真實意蘊。所以第二句指的是若想“大用外腓”,還非得以本體的真實意蘊來豐厚充實不可。那么這真實意蘊又指的是什么呢?于是第三四句“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就來對“真體內充”的實際內涵進行明確說明。“虛”,如同葉朗在《中國美學史大綱》中所說:“指那個作為宇宙的本體與生命的‘道’。”故可把“虛”看成宇宙物質生命的無限廣闊的原始狀態,或原生態。“渾”是指產生和構成大地萬物的原生態物質,還表現出未曾分離的混沌狀態。“返虛入渾”乃指宇宙本體的真實意蘊—或“內充”了的“真體”,其作為宇宙原生態的存在,實屬既浩瀚無邊又混沌一團,呈現為一種闊大得莽莽蒼蒼的境界。同時,作為宇宙物質生命的原生態存在,在其呈現過程中相伴而生的,是原始生命強力的聚合。于是,又有了“積健為雄”。“健”即剛健,是遒勁的自強不息的力量,“積健”而成的“雄”因而內蘊了一種巨大到無限的力量,以致我們可以說:非健無以成雄,無雄不必取健,雄是健的積累,又是健的本質。從這樣的認識出發,對這四句可以做出如下的概括:“雄渾”作為詩歌的主要風格之一,是由本體豐厚的意蘊充實著的,其闊大渾茫且積聚著巨量原生力的表象呈示的審美境界蘊含的內在質素,大都能在浩闊渾茫的空間中顯示出力的無限。
第五句至第八句進一步把這種在浩闊渾茫的空間作原生力展示的雄渾內質做了極生動的形象表現。“具備萬物,橫絕太空”,系指囊括眾生萬物,作太空無涯際的飛越。這可是通過點面極度增量而合為載體,然后來展開一場原生力宏闊的發散。不過,這還只是偏于認知性的表現,“荒荒油云,寥寥長風”則以生動形象的描畫,讓人具體地看到了莽蒼闊大的天穹上,無數云團讓長風吹擁著鋪排而過,那種蘊蓄著偉力飛動的氣勢該是何等磅礴。而這樣一場渾茫宏闊的原生力的發散,對雄渾的內在表現而言,可是極具興發感動功能的了。至此,“雄渾”這一風格也就既具體鮮明又生動可感了。
但這種風格何以能求得呢?這就有了第九至第十二句的進一步言說。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如此重視“返虛入渾”,似乎表明他已注意到這種風格的形成同詩人在運思過程中對審美對象進行宇宙物質生命的原生態把握有密切關系。唯其如此,才使他提出“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這條藝術思路。這里的“象”指審美對象。它作為物質生命是納入了人際存在系統,被人以社會目光所限定的,因而對它的認知、把握也只能是相對的。可是主觀性很強的詩人往往會按自己的聯想思路對此類相對性存在著的對象作表象超越,以求達到述此而言他的人事象征效果。所以,在《二十四詩品》中,類似“超以象外”的說法,在其他一些品中也能見到,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自古迄今諸多學者都把“象外”之“象”看成只是詩人憑自己的聯想路子而得的另一個相對應存在的對象。對一般風格來說,這樣的理解還是合理的,但獨獨對“雄渾”風格中的“象外之象”,這樣理解就并不合理了。因為“雄渾”品中論及的“超以象外”是有限定的,那就是要能“返虛入渾”,從而求得“積健為雄”。這環環相扣的雙層限定,使“超以象外”之“象”成了超越相對性存在—人工認知網絡中的表象而進入絕對性存在—宇宙本體的物質生命,于是也就能“得其環中”矣!“環”,原系承受門樞之圓環,樞納于環,意示人掌握了關鍵也就可以使門戶旋轉自如,故“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其實意示著:詩人若能以原始目光去看待身邊的事物,也就能超越相對存在的表象而透射到內里,把握到各種事物的原生態了,并進而感應到這原生態事物中蓄積著、涌動著和發散著的生命強力,而當詩人把由此得來的意緒形諸文字時,也就能求得雄渾的風格了。不過,以原始的目光去看身邊的各種事物,使它們能“超以象外”,實系一場出現在潛創作中的直覺活動。由于直覺畢竟是任隨自然而來的,故“持之非強”,若勉強操持則不成。不過,唯其是直覺,倒也“來之無窮”—追求“超以象外”的神秘之舉一旦發生,也就會源源而來,不可遏止。
綜上所述,可見作者心目中的“雄渾”風格是對浩瀚無邊、渾茫一團而又有強力發散的原始物質生命所做的感興呈現,并具現為境界宏闊、氣勢磅礴。但由于這是順隨自然而來的直覺活動的產物,所以審美對象往往能超越藝術表象的原生態化,并使這種風格的詩歌因此能營造出一種精神象征的氛圍和境界。
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雄渾風格的作品并不鮮見。這種風格的作品是我們民族心胸闊大、視閾高遠的精神結晶,值得珍視。屈原的奇詩《天問》實為民族詩歌此類風格開了先河,而步其后塵者不可計數,如劉邦的《大風歌》,曹操的《步出夏門行·觀滄海》,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王維的《漢江臨泛》《使至塞上》,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李白的《關山月》,杜甫的《登岳陽樓》等,均屬此類風格的典型文本。
【附例】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漢江臨泛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