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為進,由低到高,既是自我表現的一種藝術,也是生存競爭的一種方略。這是一種大智慧,如果運用得好,會讓你受益匪淺。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后來雖位列三公要職,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睡覺只蓋粗布被子。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只蓋粗布被子,實質上是沽名釣譽,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我,正是說中了我的缺點。我位列三公而只蓋粗布被子,確實是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面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并不辯解,而是承認,這是何等的大智慧呀!汲黯指責他沽名釣譽,騙取美名,無論他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入為主。公孫弘深知這個指責的分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應對策略:不做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這其實表明他至少現在沒有使詐。而這一點得到了指責者和旁觀者的認可,也就減輕了罪名的分量。公孫弘的高明之處,還在于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贊揚,夸他忠心耿耿。這樣一來,便給皇帝及同僚們留下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里能撐船。既然眾人有了這樣的想法,那么公孫弘就用不著去解釋他沽名釣譽了,因為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對皇帝構不成威脅,對同僚構不成傷害,只是個人對清名的一種追求,無傷大雅。
在必要的時候,以退為進是自我表現的一種藝術,也就是所謂“暫時的讓步是為了更好地選擇”。這更是一種韜晦之計,深諳此計的人是真正的聰明人,他們能用這種方法讓自己不斷進步,最終走向成功。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每個人都能做到以退為進。只要在與他人發生沖突時,不要針尖對麥芒,而是聰明地退一步。這樣既能化解矛盾,又說明你是一個寬宏大度的人。有時退一步,其實就等于進了兩步。
其實,有時候以退為進,就好像是跳高一樣,站得遠,才可能跳得更高。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暫時的忍讓、吃虧能夠獲得長遠的利益。關鍵就是要不露聲色地顧及對方的需要,即把對方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又為自己的利益開道。
讀書的人,希望每日進步;經商的人,希望日進斗金。有的人一遇到利益,就想得寸進尺。其實,做人做事都應該以退為進,以退為進是一種處世智慧。人生追求的是圓滿自在,如果只知前進,不懂后退,那他的世界只有一半;懂得以退為進的道理,可以使我們的人生更加圓滿,何樂而不為呢?
·成事要點·
以退為進不是真退,而是轉為進,以爭取獲得成功。這種曲線方式有時比直線方式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