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理解孩子的感受對溝通至關重要
- 非暴力溝通的父母語言
- 徐可夫
- 1744字
- 2024-04-25 16:04:30
孩子為什么總是習慣性地與大人對抗?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總是忽略并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有什么感受,就會導致什么行為,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有好的感受,才會有好的行為。所以,理解孩子的感受對溝通至關重要。
個案回顧
早餐時間,媽媽給辰辰端來一碗粥。辰辰喝了一口,立馬吐了出來,一邊吐一邊哇哇大叫:“好燙!”
媽媽把粥拿過來,嘗了一口,皺著眉頭說道:“不燙啊,我覺得溫度剛好。”說完將碗遞了過去。
“不,就是燙,我吃不了。”辰辰將碗推了回來。
“一點兒都不燙,你不想吃就明說,不要找借口。”媽媽有點兒生氣地說。
“我說燙,您偏不信,就知道發脾氣,我不喜歡這樣的媽媽。”孩子鬧起了別扭,賭氣離開了餐桌。
案例分析
以上這樣的對話,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相當高,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否定孩子的感受來作為回應,最終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甚至引發爭吵。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歸根到底是我們習慣了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問題,所以,我們強硬地給孩子灌輸我們的人生經驗,要求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而是遵循我們給出的判斷。當孩子的感受一次又一次地被否定,他們就會感覺困惑和憤怒,最終引發爭吵。
作為父母,我們的出發點當然是愛孩子,我們怕孩子餓了、累了、病了、品格敗壞了……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孩子的燈塔,引導孩子一路前行,希望孩子不要行差踏錯。然而,往往就是因為這份愛,讓我們理所應當地去干涉孩子的成長。當孩子感覺自己的感受被否定,自己的權利被侵犯,他當然會去捍衛自我,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與父母的權利之爭。
現在試試這樣做
尊重和理解是溝通的第一個要素,它要求我們肯定并接納孩子的感受,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用孩子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用自己的感受去替代孩子的感受。
1.站在孩子的立場,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孩子之所以拒絕合作,究其原因是我們否定了孩子的感受。當我們向孩子表達出對他感受的理解,并對他的感受做出回應時,孩子的表現自然會好起來。
2.與孩子產生共情
告訴孩子我們也曾面對相同的處境,也曾有相同的感受,與之產生共情,并表達出對他當前感受的同情和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向孩子表達清楚,我們僅僅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著認同他的做法。
事實上,孩子并不需要我們認同他的做法,他只是希望自己說出感受時,我們能夠回應并了解他們。
3.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有了前面的鋪墊,孩子已經對我們產生了親近和信任,一般來說,在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愿意聽我們說話了,我們可以不失時機地告訴孩子,自己在面對孩子這種行為時是什么樣的感受,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會使別人產生什么樣的困擾,會對自己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從而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
4.讓孩子關注于解決問題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并詢問孩子如果再遇到這樣的問題該怎么解決,如果孩子沒有很好的辦法,你可以提一些建議,并得到孩子的認可。
場景模擬
場景一
早上,媽媽將一件衣服遞給孩子。
孩子:“媽媽,我不喜歡穿這件衣服,它太小了,穿上不舒服。”
媽媽:“哪里小了?你看多合適,穿上多舒服。”
孩子:“就是太小了,顏色也丑,我不要穿。”
媽媽:“你總是喜歡找事兒,給你什么你就穿什么,怎么還挑三揀四的?”
孩子:“跟您說了太小了,您就是不信,您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發脾氣,我再也不喜歡媽媽了。”
孩子說完用被子蒙住了頭。
場景二
早上,媽媽將一件衣服遞給孩子。
孩子:“媽媽,我不喜歡穿這件衣服,它太小了,穿上不舒服。”
媽媽:“你覺得太小了?哇,我家寶貝長得可真快。這件衣服才穿幾次,還很新,扔掉怪可惜的,要不你再試試?”
孩子:“它太小了,穿上緊緊地貼在我身上,我不想試。”
媽媽:“是嗎,要不你想想辦法,把它弄大一點兒?”
孩子:“好吧,我把它往兩邊拉一拉。好像是寬了一點兒。”
媽媽:“寶貝真有辦法,寬一點兒的確會讓你穿起來更舒服。”
孩子聽了媽媽的話,略感驕傲,開心地將衣服套在了自己身上。
值得思考
友善、理解和尊重的態度,是贏得孩子合作的前提,任何妄圖控制或操縱孩子的行為都會遭到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抗。假如我們能轉變自己的態度,先聽聽孩子的聲音,那么一旦他們覺得自己被理解了,也就更容易接受我們的意見了。
想一想,假如你是孩子,當你說出自己的感受時,你希望父母如何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