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藝術史(第一卷)
- 陳滯冬
- 2591字
- 2024-04-19 14:52:22
前言
藝術是一種思考方式,也是人類反思自我、思考與現實世界及與他人的關系,并以形象、色彩和聲音來表達思考過程或結果的一種生產活動。這種思考方式和精神生產活動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自誕生以來就一直擁有的文化能力。
在古代中國,并沒有近現代西方社會中高雅藝術與手工藝之間人為界定的明顯分野,藝術的理念自然地滲入各種造型活動中。那些自古以來更多依靠專業技能、體力勞作和眾人協作生產的藝術形式,與后來興起并主要存在于上層階級之中的個人化藝術形式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甚至在基本理念和創作原則上更是息息相通。也就是說,古代中國的雕塑品、陶瓷器、青銅器、絲織品、漆器、打制金銀器、雕版印刷品乃至家具制作等日常生活中實際使用的由手工藝、手工技術、手工生產的物品,在最根本的創造原則和最高級的表現形態上,與知識階層所特別鐘意的書法與繪畫創作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并無太大不同,而且在底層邏輯上還是款曲相通、血肉相連的。
在古代中國社會中,也許正是沒有“藝術”這樣的文化概念的限制,藝術理念并沒有被局囿在一個狹窄的范圍內發展,而是如泠泉瀉地一般,透徹地浸潤、滋養、培育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種人造器物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這也正是現代人在觀看中國古物時,總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感受到其間存在由造型和色彩所表達的藝術內涵的原因所在。
“藝術”和“藝術史”都是二十世紀初引進中國的現代西方文化概念。按照現代西方思想的理論,人類的意識活動可以被粗略地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是哲學的或者宗教的,這一部分形而上思考構成人類意識的基本認知面;其次是科學的或者關于現實世界的,這一類知識是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最后是詩的或者藝術的,這一類知識則關乎人類情感的歸宿和審美愉悅的來源。
大約從二十世紀初開始,歐洲、日本和中國的學者都試圖使用“藝術”這一現代西方文化概念來反思和考察中國古代曾經發生過的藝術現象,對這些反思與考察的過程和結果加以整理、敘述,就成為現代意義上的中國藝術史寫作。從二十世紀初到今天,有關中國藝術史的寫作,已經有差不多一百二十年的歷史,先后出版了至少數十種或專論某種類或全面論述古代藝術的中國藝術史。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現代意義上的中國藝術史寫作最初是由歐洲和日本學者完成的。英國人波西爾(S.W.Bushell)的《中國美術》(Chinese Art)上下卷(1904—1906,倫敦)和日本人大村西崖《東洋美術史》中國部分(1910,東京)是對中國學者影響最大的兩部書。這兩部著作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被譯為中文出版,對中國學者思考古代中國藝術、撰寫中國藝術史起到了示范作用。由于深受他們的影響,自九世紀以來一直存在的大量關于中國藝術家和藝術品的記錄、評論和闡釋,因為其敘述方式與現代藝術史寫作的規范完全不同,被中國學者在藝術史寫作中僅僅作為參考資料來引用,而在歷史建構、思想方法和藝術研判的基本原則上,則幾乎完全采用了歐洲和日本學者提出的規范。
然而,正如窮其一生之力研究中國藝術史的英國學者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1985年在他的名著《中國藝術史》(The Arts of China)中文版序言中所說的那樣:“凡是從事編寫中國藝術史的外國學者都應該了解,對于中國文化與藝術,他們自始至終都是局外人,因為許多關于中國文化方面的問題,是中國知識分子從小就在生活環境中培養成熟的,這是外國人所無法獲得和領悟的修養。”但是迄今為止,中國的藝術史寫作要想完全擺脫西方研究者陳舊的思考理路,進而以簡括的、整體性的文化通史的方式來討論中國古代藝術,將不同時代、不同類別的文化現象與藝術現象以及其時代的哲學思想、政治環境、社會經濟狀況貫通整合作為標準,來要求當今中國學者的中國藝術史寫作,還仍然顯得懸鵠甚高。盡管如此,竭盡所能地向著這樣的目標靠近,仍然是當今中國藝術史寫作者一直在做的努力,以期滿足中國社會對以中國視角審視中國藝術的歷史敘述的迫切需要。
中國的藝術創造活動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文化歷史變遷,所分布的地理范圍寬袤廣遠,所使用的物質材料門類眾多,所觸及的文化心理深入周致,所創造的藝術形式宏麗優雅,其藝術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及其歷史文化背景的復雜曲折,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無與倫比的。希望以一本書的篇幅來對中國藝術歷史的成就展開全面而洞徹幽微的描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對其歷史過程和審美理念變遷的大略線索進行一些精細勾勒,以期獲得整體清晰同時又在關鍵之點不失精微的歷史印象,卻是值得一試的工作。
本書系以三卷的篇幅,把中國文化變遷演進的漫長歷史分為先后銜接的幾大段落來展開敘述:公元三世紀之前,東亞大陸內部文明融合震蕩形成中華文化的主流,在達到其巔峰狀態后,文明的內在動力漸趨涸竭;公元三到十三世紀,佛教傳入中國以及南北方的中國民族、文化的交融,刺激中國文明重新煥發活力,創造出新的文化成就;公元十三世紀之后,北方中國民族政權反復南遷,導致社會改組與文化壓抑;至二十世紀初,因西方思想文化傳入中國而受其啟示,中國文明再次振起。
上述中國歷史、文化的幾次大轉折,分別造就了漫長時間洪流中藝術創造的不同形式、風格、趣味和文化形態,但最重要的精神訴求——中國文明最底層的生存邏輯所支撐的基本文化理念和審美蘄向——則一以貫之,歷數千年愈益明晰堅固、活力充沛。在藝術學內部,本書遵循造型藝術(plastic arts)或視覺藝術(visual arts)研究的慣例,所涉及的門類以雕塑、建筑、繪畫藝術為主,兼及其與所處時代各種糾葛不清的關系。鑒于中國藝術的獨特品質,在不同歷史時期論及與時代審美密切相關的其他藝術門類,以期對此一時代的藝術精神有更深入的剖析。
藝術史是一門闡釋的學科,重新建構一種藝術歷史理解框架是中國藝術史寫作的必要前提,也是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思考和觀看極為繁富的中國藝術史現象時必要的工具。當我們使用這些思想工具,對漫長而復雜的中國藝術史現象進行分析、審視和詮釋時,其內蘊的寶石般的耀眼光芒才會因思想的切割而被充分地激發出來,古代藝術品的形式能量中蘊蓄的生命之力才會在我們今天的目光中被重新激活。這樣做,既是對文化傳統的尊重,也是對現實人性的期待,更是對社會與歷史充滿溫情的責任和義務。
據說當年向秀打算給《莊子》一書作注解,嵇康頗不以為然,認為古人之書文字俱在,無須作注。后來嵇康讀到向注《莊子》,乃感嘆道:“子欲出一頭地耶?”若今世有智者讀本書而發問,當答之曰:“必如此,方不至自覺愧對古人。”
陳滯冬
2023年3月28日于灌口七楠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