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藝術史(第一卷)
- 陳滯冬
- 3324字
- 2024-04-19 14:52:22
序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人類文明出現以前,世間一切事物都被淹沒在無邊的黑暗里,淹沒在時間汩汩流逝的無盡長河中。
在某一時刻,從不斷流逝的時間長河中,人類忽然探出頭來,張目四顧。他看到了一切,包括他自己。在他的觀看之下,世界誕生,時間誕生,人類誕生,文明誕生。因他的觀看,世間的一切事物忽然間被賦予了意義;也因他意識的參與,世間一切事物漸漸被賦予了價值。同時,還因生存經驗所導致的判斷,引發了他內心的愉悅,產生了最初的美感。
我們現在之所以知道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是因為初民在觀看之余,還有所創造,并將觀看所得融入自己的創造之中。觀看所得,我們稱之為判斷;依據判斷而產生的創造物遺留下來,為今天的我們所見,稱之為文物——文明之物。文明之物與自然之物不同,是負載了人類所賦予的價值、意義與美感之物。除此之外,因人類的觀看,自然之物也被賦予了價值,且被改造得更符合人類的判斷。從此,在人類的意識中,世界因人類的存在而存在。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古代中國并沒有關于開天辟地的神話,一般說來,中國人相信宇宙是自生自發的存在,是先于人類并孕育、誕生了人類的存在。流傳已久但在公元三世紀前后才被記錄下來的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其實是一個寓言。
據說天地未分之前,混沌一片,如一個巨大的雞蛋,盤古就沉睡在其中。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地開始分化,陽氣、清氣上升為天,陰氣、濁氣下沉為地。當此之時,盤古覺醒,他在天地之間一日九變。他比天更神,比地更圣,每日天高一丈,地厚一丈,盤古就長高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死了。他的雙眼化為日月,鮮血流成江河大海,手足身軀化為大地山岳,肌肉變為田土,頭發汗毛變成花草樹木,牙齒骨髓化為金石珠玉,汗水化為雨露,呼吸化為風云,聲音化為雷霆,身上的跳蚤變成最初的人類。
盤古的覺醒可以看作人類意識的覺醒。覺醒的人類目光所及的宇宙自然,無論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江河大海、山川平原、動植蟲豸,皆與人類同質同體,且都因為人類的意識所及才具有了價值與意義。但人類并非是宇宙創造的中心,而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界所有事物一樣,都是自然之“道”具體而微的一種表現形態。
這樣一種“天人合一”的觀念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之后,不僅僅在哲學、文學、藝術等精神領域活動中有崇高的表現,且在中國文化漫長的流衍變化中,在中華民族綿延不斷傳承久遠的現實生活中,都浸潤滋養著一代代華夏民族的子孫。
觀看先于語言(約翰·伯格 John Berger)。但是,觀看必須被解釋。觀看產生的判斷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但表現出判斷的創造物卻可以被語言所解釋,而且可以被反復地、多層次地、不同角度地解釋。然而,解釋的語言一定要有發言的立場,語言的立場就是文化。譬如,中華民族獨特的天人合一理念,就是最基礎的出發點。雖然由此可以派生出無數的支流和岔道,但這一思想體系的原點就在于此。
天人合一其實是一種宇宙觀,是整個中國思想的基礎。“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張載《西銘》)人生于世,不僅要與天地自然和諧,也要與人類社會和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人類內心體悟到的自然和諧推而廣之,及于天下萬物。中國人相信,天地間萬事萬物和諧運行,其中必有“道”的存在,即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高的、超然的規律和道理的存在。人類觀看和學習的目的,就是去發現這個規律和道理,而在個人的現實生活中,也應力求符合這個規律和道理。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讓中國人對這個規律和道理的存在深信不疑。千萬年來,中國人在對宇宙間和諧之道的追尋和實踐上,付出了不懈的、巨大的努力。
在天人合一理念的浸潤與滋養之下,中國人體味自然和諧之道而得的感悟與判斷,自然地流露于他們的創造之中。器不離道,道器合一,而中國藝術最突出、最優美的特征,就是這天人合一理念無處不在且巨細靡遺的表現。
古代中國人把這種理念幾乎貫注于其一切創造活動之中。各種人造器物的線條、造型、比例、色彩、裝飾、圖案,無一不透露出大自然和諧的韻律,似乎創造者不自覺的動作、下意識的造型、習慣性的模式,在感覺上都暗暗地與大自然的韻律相協調與諧和。因此,古代中國人制造的物品,那些有特殊目的刻意為之的藝術品自不必說,就算是日常實用的器物,流傳到今天的絕大部分也被現代人視為藝術品,至少,也會發現其間濃郁的藝術因素——來自大自然的和諧與生命的韻律。這種和諧的韻律,就是大自然內在生命力的表現,它所以能啟發觀賞者發自人類本性的美感,正是它與我們內在人性的協調,才因而引發了我們內在人性的共鳴。
美被自然喚醒,從人類的內心誕生。這一現象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幾乎同時發生。
然而,大道流衍,支派橫生。進入文明社會的人類,在不同的地方,因為生存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不同,其思考方式、生存技巧、社會組織也就千差萬別,產生了不同形態的文化,亦即不同的應對自然的方式和態度。這些不同的文化態度,我們可以通過對其創造物的審視和分析,清楚地看出其間價值觀的差異和審美理念的區別。如果我們再參以對于這些創造物的解釋——文字、語言的描述以及文獻的記錄和說明,則會更準確深入地了解文化態度的千差萬別。
在世界上曾經存在過的所有秉持不同文化態度的文明中,中華文明應該是對待自然最心存善意的文明。或許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全世界所有發源于遠古的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至今綿延不斷,雖然經歷了百折千回的歷程,仍然生機勃勃。為這一文化所同化而形成的中華民族,在源起于東部亞洲數千年之后,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創造與傳承。這是當今世界上最為獨特、最為壯觀的文化現象,也是迄今為止,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可以觀察到的時間最為持久、規模最為宏偉的人類活動。
歷史久遠、范圍廣闊的這一文化活動,其不間斷發生的場景早已隱沒于時間的長河之中,歷史的暗夜掩蓋了太多中國人的感喟、慨嘆、希冀與祈求。好在,他們在這漫長的歷史中不斷創造的物品——依據彼時彼地他們的審美判斷而創造的藝術品——大量留存了下來。它們或固若金石(青銅、陶、石),或輕若蟬翼(紙、絹、竹、木),或小至極小(如摩羯木難之珠),或大至極大(如萬里長城之墻)。
這些誕生于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不同人物之手的藝術品,在極廣闊的地理范圍之中,在極長的時間距離之內,慢慢地積累下來,如星羅棋布之點點螢火,照亮著它的周圍,使我們能夠據之審視并穿透歷史之幽暗;這些藝術品又如具有魔法之鏡,反映出當時、當地創造者內心的企望、好惡、夢想與情感,把曾經有過的真實人生,以極其委婉優美的方式,帶到我們面前,令當下的我們可以直面古人的內心,感同身受。
在中國文化獨特的漫長演進歷史中,前人創造的藝術品對當下生存的中國人而言,是生存信念、族群規范、審美原則、精神自由以及想象能力的重要來源。或許,除了刻意創造的藝術品之外,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如此重視現實生活中的美,重視日常生活器具、屋宇房舍、衣著服飾之美。也正是這些無處不在之美,以及對于美的追求,從數千年前開始,就把中華民族塑造成了一個在語言、行為、思想上都崇尚優美文雅的民族。
自有文明以來,就已經沒有人類的人,只有文化的人。
藝術及其創造,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生存方式,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思索當下、仰望蒼穹的鄭重儀式。而藝術品,這奇妙的魔法之鏡,其中所包容、收納、蘊蓄、映射的人類情感、理想、愉悅、痛苦、企求、希冀、野心、妄想、癡念、貪欲等,幾乎人生所可能經歷的一切精神旅程,在現代人的注視與解釋之下,統統都會復活過來,成為滋養我們當下生活的陽光、水源和糧食,也成為我們正在經歷的蒼茫人生的慰藉和陪伴、安撫和關懷。
藝術讓我們不只生活在自我之內。藝術讓我們了解他人,避免讓自己陷于孤獨的生存狀態之中。
藝術讓我們不只生活在現實中。藝術給我們精神飛翔的翅膀,讓我們騰飛于現實世界之上,鳥瞰人生,眺望無垠。
藝術讓我們不只生活在當下。藝術讓我們目光如炬,洞穿歷史之維與時空之障,體察幽遠,關懷萬古。
藝術讓我們將前人艱苦的發現之美、創造之美含茹品味,如飲甘露,如飫瓊漿,讓我們有更健碩的精神、更優雅的思想、更愉悅的情感、更和諧的心智,來直面蒼涼的現實人生。
藝術使我們變得更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