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水一章,關于三種坦克的發動機和散熱系統比較
- 捷克崛起,從造槍到軍工巨頭
- 今天也要不做人
- 1635字
- 2025-03-01 00:59:06
意大利CV33超輕型坦克:
采用菲亞特SPA CV3型發動機(后期改用菲亞特CV3-005)。屬于風冷四缸汽油機,最大功率分別是43馬力和54馬力。
菲亞特發動機采用強制風冷:通過發動機曲軸直接驅動離心式風扇,將空氣導入發動機艙。散熱結構包括發動機艙頂部開設蜂窩狀進氣口、氣缸外壁鑄造密集散熱鰭片(間距僅3mm)和底部設排風口,空氣被風扇帶入發動機艙,從上往下形成對流。
這種設計在北非實戰中表現出了問題:北非多沙漠,空氣中沙塵多,容易堵塞散熱鰭片,導致散熱失效,嚴重時每兩小時就需要清理一次散熱鰭片。
意大利工程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1941年改進型CV35的散熱器前加裝了可拆卸金屬濾網。問題是當時這種坦克已經嚴重落后。
德國Panzer I坦克:
A型和B型分別采用克虜伯M305和邁巴赫NL38 Tr發動機,前者是57馬力的風冷柴油機,后者是100馬力的水冷六缸汽油機。
(克虜伯M305太冷門了,不知道是幾缸,但橫向對比當時坦克引擎,大概率是四缸。網上一搜克虜伯M305,全是克虜伯家的305mm重炮)
M305發動機通過發動機曲軸驅動的離心式風扇強制散熱。由于風冷系統的散熱效率較低,且發動機艙設計緊湊,導致在高溫環境下容易過熱,在1936年西班牙戰場上頻繁過熱停機。最典型故障之一就是氣缸頭溫度超過200℃,導致活塞環卡死。
此外,風冷發動機的其它缺陷(如散熱不均、易積塵),促使一號坦克B型改用了液冷發動機。
意大利你看看人家德子,同樣的問題,人家36年就改了,意大利要拖到41年。
一號B型換裝的邁巴赫NL38 Tr發動機,配備管式散熱器+軸流風扇。水泵驅動冷卻液在散熱器和發動機間循環,風扇吹散熱器降溫。
德國人很有工匠精神的搞出一個“蛇形水路“設計:通過一個節溫器,冷卻液可以先流經變速箱再進入發動機,利用變速箱油溫預熱,這個模式叫冷啟動(相比不流經的正常啟動)。
德國人在一號坦克上獲得的經驗,成為了德系發動機的標準,甚至沿用到了豹豹的邁巴赫HL210發動機。
蘇聯T-26坦克:
發動機型號為GAZ T-26風冷四缸汽油機,仿制自英國的阿姆斯特朗-西德利Puma。畢竟T-26本身也是仿制英國的維克斯MK.E坦克。這種發動機早期功率為90馬力,后期改進為97馬力。(T-26型號繁雜,一些后期型號可能用了水冷發動機)
西班牙內戰中有資料顯示T-26需要開幾個小時就停下來散熱,說明它的散熱系統有缺陷,可能和西班牙地形復雜、氣溫比蘇聯高有關。但是蘇聯似乎并不是很注重T-26在冷卻上的問題。
(毛子更關心T-26防護弱、維護困難、火力不足等別的問題。個人猜測毛子覺得蘇聯比西班牙冷,T-26在蘇聯境內冷卻缺陷沒那么嚴重。或者是大清洗期間死的坦克專家太多了,沒精力改進冷卻系統。)
在蘇德戰爭早期,德子繳獲了不少T-26,發現T-26機油黏度過低,無法對高溫運行的風冷發動機起到有效的潤滑作用,發動機軸承經常會發生卡頓。
甚至一輛繳獲的T-26剛剛行駛了70多公里,發動機缸體就毫無征兆地突然炸裂。德國人認為這是蘇聯原廠配件材質惡劣、工藝落后的緣故。蘇聯坦克的低質量,不但阻止了德國人利用它們補充自己部隊,還加重了后勤壓力,許多德國后勤拒絕為前線維修故障的繳獲坦克,俄國人這波屬實是曲線救國。
如圖,這是比安卡設計的WF37坦克:
正面首上采用30mm60°大傾角,首下30mm55°,其余裝甲都是10mm。履帶厚度我設置是10mm的,但不是RHA,等效應該會打個折。
火炮是37mm炮,瞄具穿深射速等數據套用D系35t就行,備彈120發。
發動機功率86馬力,車重7.9噸(換用稍貴的扭桿懸掛可以減輕到7.2噸)。
前進極速45km/h,有四個檔,后退極速10km/h。采用機械式單流傳動。
暫時沒有機槍,可以考慮選加一門,放在車長塔前面。
這是扒光配件后的WF37,車體除了正面全是方方正正的,方便生產。有點像追獵者,火炮在一邊,因為車內空間狹小,一邊駕駛員一邊炮手,車長坐后面車長塔那個位置。
火炮射界是系統生成的,根據我設定的火炮炮閂長度、彈體發射藥長度、前后配重啥的。上25°下8°,左右各6.9°。
側面(完整版)
側面(扒光版),駕駛員和炮手都有側面觀察窗和上方觀察窗,兩人從上方進入車內
后面(車燈、外油箱是選加的配件)
大家覺得在車要是出現在戰雷,分房會是多少?
銀幣版:C系
金幣版:D系,換用50 mm KwK L/42,加裝三突榴同款側裙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