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新的挑戰
- 捷克崛起,從造槍到軍工巨頭
- 今天也要不做人
- 3775字
- 2025-03-02 03:39:24
比安卡一行人抵達雅各布的拖拉機廠時,一股濃重的機油味撲面而來,伴隨著金屬碰撞的叮當聲,和工人們此起彼伏的吆喝聲,讓比安卡瞬間有回到老沃爾夫岡的既視感。
雅各布的拖拉機廠遠小于沃爾夫岡,廠房低矮,墻皮斑駁,顯然擁有一段后重的歷史。
與沃爾夫岡兵工廠翻新后的現代化廠房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都這個樣子了,為什么拖拉機廠的工人還是不愿意搬到沃爾夫岡來?”比安卡有些不解。
“沃爾夫岡小姐,這間拖拉機廠如此破爛,都是歷史原因。”
雅各布似乎看出了比安卡的疑慮,尷尬地解釋道,
“在奧匈時期,拖拉機廠位于布拉格的城郊,在世界大戰期間,這里曾經為奧匈帝國生產過裝甲車配件。
后來城市擴張,拖拉機廠四周變成了城區。由于地價暴漲,我們沒錢購買鄰近土地擴大廠區,一切生產都只能擠在這里。
工人們許多都在附近租房,租房合同大多是按年交的,合同沒到期突然搬遷,他們自然是不滿意。”
“這些鼠目寸光的工人。”布爾施泰因一臉嫌棄地抱怨道,
“搬遷成本對工人確實負擔沉重,但加入沃爾夫岡的福利,完全值得他們這樣做。倘若坦克項目成功,他們的工資至少能翻倍——他們需要更長遠的眼光。”
“布爾施泰因先生,不是所有人都有退伍費的。房租對你來說是一筆小錢,但是對每天工資只有三四十克朗的工人,是一筆巨大的負擔。”
“不光如此,”雅各布補充道,
“社區許多工人都沾親帶故,父子、兄弟、老鄉,他們寧可擠在工人社區,也不愿搬去郊區。
工人社區有他們熟悉的教堂、酒館和俱樂部,還有相處多年互幫互助的老鄰居。
萬一有人失去了工作,其他人都會盡力幫忙。”
比安卡打量四周,雅各布拖拉機廠可以說是螺螄殼里做道場,生產倉儲都擠在一起,雖然能勉強維持運轉,但不同車間之間也沒有放火隔離帶,連通風都依靠鼓風機。
“廠里沒有食堂和工人宿舍嗎?”
“沒有,自從引進發動機組裝線后,工廠再無多余空間了。
我也考慮過翻新工廠,蓋成雙層廠房以緩解擁擠問題,但是有錢的時候沒空,訂單空閑了就沒錢了。”
“那工人的食宿是怎么解決的?”
“工廠周邊有販賣食物的小攤販,也有工人從家里帶食物。工人們下班后,自然在周邊租房住。”
“拖拉機廠產能怎么樣?財務狀況如何?”
“工廠巔峰時期每月可以生產40輛拖拉機,但是現在缺乏訂單,所以工人不滿編,每個月大約生產15臺拖拉機——半數因零件公差問題需要返工,嚴重耽誤了產量。”
廠房內部,各種型號的拖拉機零件堆積如山,幾個工人正認真的組裝著拖拉機。
他們的操作看起來十分原始,很多工序都依靠人力完成,效率低得令人發指。
比安卡甚至看到工人取下公差過大的零件,拿起銼刀打磨,試圖把它磨刀合適的精度。
見比安卡震驚的表情,雅各布嘆息道:
“我們買不起精加工機床,以前還能靠老師傅的手藝彌補——但現在老師傅都跳槽了,都是生意不好惹的禍。”
哪怕雅各布帶著一群人進來,一眾工人們也只是抬頭看了一眼,便又埋頭苦干起來。
“雅各布先生,你們的年輕工人……似乎缺乏一些專業的培訓?”
比安卡委婉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有些操作人力進行低效又危險,為什么不引進小型吊車代替呢?”
“唉,不瞞您說,工廠生意不好,一些熟練技工跳槽去了別的地方。
大部分新來的工人都是從農村來的,文化水平有限,只能慢慢教。
至于吊車——車間空間過于狹窄,無法安裝吊車軌道。”
雅各布尷尬地搓了搓滿手,殷勤地領著比安卡和布爾施泰因來到一臺組裝了一半的拖拉機前,指著裸露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
“不聊這些了,我知道我們廠有許多不足,等搬到新廠房,我一定要求工人們慢慢改正。
現在,不如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廠最新款的K-30A產品。”
布爾施泰因皺著眉頭,仔細聽著對方講解,不時地低聲詢問著雅各布一些技術問題。
雅各布則耐心地解答,雖然拖拉機廠條件簡陋,但雅各布屬于技術出生,對于拖拉機的制造工藝掌握還是十分自信。
雅各布的拖拉機廠生產一輛拖拉機分幾個步驟,將引擎安置到底盤上,再安裝傳動變速箱等配件,再安裝車體,最后將其他零件組裝上車。
每個步驟都有專門的管理人員,還有一個小型工程師團隊,在雅各布的指揮下負責維修拖拉機,并統計故障原因,從而對拖拉機進行針對性的改進。
“布爾施泰因先生,以前我是后勤維修出身,軍官的吉普、偵察兵的摩托、運輸和炮兵的卡車,各種車輛我都上手修過,甚至包括裝甲列車,為此還得了勛章呢。”
雅各布拿出一枚銹跡斑斑的勛章:
“1917年東線,我帶著五個人接到一個緊急任務,用簡易焊槍接好了被炸斷的裝甲列車傳動軸,它幫助兩個師從俄軍包圍圈里跑了出來。”
“是嗎,你當年是哪支部隊的?”兩人的話題從拖拉機漸漸變成了軍旅,一起回憶起當兵的崢嶸歲月。
“雅各布先生,如果我們合作生產坦克,你的廠子每月能生產多少輛?”
比安卡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沒有興趣,直接將兩人交談的話題拉回坦克。
雅各布愣了一下,似乎沒想到比安卡會問得如此直接。
“這個……沃爾夫岡小姐,生產坦克和拖拉機可不是一回事,技術難度和生產流程都復雜得多。
我需要見到相關的坦克圖紙,估算它的工時,才能給出產量。”
參觀完拖拉機廠,比安卡帶著雅各布等人回到沃爾夫岡,徑直來到武器測試場。
“諸位,你們是拖拉機廠的技術骨干,我也相信你們的眼光比普通工人要強。
沃爾夫岡的環境你們也看到了,門口有軍隊的哨兵保衛,等正式入職,每人都會分到相應的通行證。
現在我來說一下沃爾夫岡的福利:
工廠提供帶有補貼的食堂,越是基礎的食物,補貼力度越大,黑面包的價格不到市面三成。
工廠還提供員工宿舍和保險,工資薪酬分為……”
考慮到生產第一輛坦克離不開這些人,比安卡在正式入職前不忘先畫一個大餅。
“諸位,”
比安卡環視眾人,見大家眼中都充滿了期待和向往,趁熱打鐵的拿出CV35的逆向測繪圖紙,
“沃爾夫岡條件雖好,但是不養閑人。
這是意大利的CV35輕型坦克的技術圖紙,我給你們三天時間準備,之后就要正式投入工作。
在做出成品前,大家都住在廠內。”
布爾施泰因和雅各布立刻湊上前去,仔細研究著圖紙。
這些圖紙是華國工人拆解CV35后繪制的,雖然不夠精細,但關鍵結構和尺寸標注都比較清晰。
“13毫米鉚接裝甲,并聯2門8毫米機槍為主武器?”
雅各布皺起了眉頭,“原來坦克就這啊?我還以為多復雜,現在看來不過如此。”
布爾施泰因點點頭:
“沒錯,這輛坦克的防護和火力都過時了。
菲亞特機槍火力貧弱,只能壓制步兵。
不過,同樣作為無炮塔輕型坦克,它的底盤設計倒是有一些可取之處,我們可以借鑒一下。”
“這輛坦克由多塊裝甲構成,每兩塊裝甲的邊緣都需要鉚接固定,這會增加額外的工時。
為了降低我們坦克的生產成本,我打算除了坦克正面采用大傾角,側后上下都使用整塊鋼板,且全部垂直。
不過這樣一來,相比鉚接裝甲,可能使用焊接更合適。”
比安卡拿出筆,在紙上畫了一個方方正正的車體示意圖,“你們覺得這樣有什么問題嗎?”
“焊接需要熟練技師和高精度設備,我們目前的工廠條件可能無法保證質量。”雅各布搖頭道。
“是的,焊接技術需要大量熟練焊工。沃爾夫岡沒有這個條件。
我們可以采用部分焊接——將需要防護的車體前裝甲使用焊接,其余部分使用鉚接。
另外,坦克車體形狀需要由武器、引擎、變速箱多個因素決定,不過在初步計劃中,先暫定這樣的車體形狀沒有問題。”
布爾施泰因點頭道。
“好的,那就先采用鉚接吧。造坦克我只懂一些皮毛,具體實踐還是得依賴兩位專家。”
見兩人表態,比安卡虛心的接受改正,
“我讓木工車間加工一個1:10的車體模型,這樣也有利于之后車體內部細節研發。”
見無人異議,比安卡便提議道。
沃爾夫岡有一個木工車間,用于生產VZ.24步槍的木質零件和槍支彈藥使用的木箱。
隨著工廠主力槍型轉變成MP-36,木工車間的工作量大大減小。
為了不浪費人力,木工車間開始向外接訂單,接受一些木質桌椅床柜等家具生產。
“木頭模型?那東西不是小孩過家家的玩具嗎?怎么用到坦克設計中?”雅各布有些不明白。
比安卡噗嗤一聲笑了出來,
“雅各布先生,木頭模型可不是玩具。
通過等比例縮小的模型,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坦克的外形,及早發現設計上的缺陷,總比對著圖紙空想強得多,也能避免在實際生產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雅各布尷尬地撓了撓頭,偷偷瞥了一眼布爾施泰因,見對方沒有嘲笑自己的意思,才稍微安心了些。
“木質模型三天內可以做好,正好是大家開始工作的時間。
到時我們會根據模型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最終確定坦克的整體結構和布局。
接下來,我們會開始設計坦克的內部細節,包括發動機、變速箱、武器系統等等。”
比安卡交代完計劃,便放眾人離開。除了木工模型,她還從斯柯達訂購了兩門37mmA7,用作坦克的主武器。
她原以為這兩門炮也要至少三天才能到貨,沒想到比預想中來得更快。
第二一早,工廠大門外一陣嘈雜,一輛斯柯達軍用卡車緩緩駛入,拖拽著兩門嶄新的火炮。
更讓比安卡意外的是,車上跳下來的除了司機和搬運工,還有一個身穿捷克陸軍制服的軍官。
“約瑟夫叔叔?你怎么來了?”比安卡迎上前去,驚訝地問道。
約瑟夫摘下軍帽,露出有些花白的頭發:
“怎么,不歡迎我這個老朋友?還有,工作時候稱職務。
聽說沃爾夫岡想要研究坦克,負責陸軍武器采購的我,當然要來實地了解情況。”
他走到比安卡旁邊俯下身,用只有兩人能聽清的聲音講道:
“斯柯達高層對你們私造坦克很不滿,我是來替他們盯梢的——但若你們真能搞出名堂,陸軍肯定睜只眼閉只眼。
這些年,斯柯達、CDK和太脫拉的坦克設計局,仗著沒有別的競爭者,不約而同地要求增加經費。
要是沃爾夫岡有能力當鯰魚,讓他們吃相收斂一點,那自然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