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潮濕的記憶。
現實像膠水般黏在記憶中。母親手里的芭蕉扇,扇亮了銀河兩旁的牛郎織女星。落雪日,人手竹刀尺[1]圍在爐邊舞蹈。
輪子不斷地轉。母親的“不”字阻止不了好奇的成長。十除二等于五。有個唱小旦的男人名叫小楊月樓。大世界的酸梅湯。憂郁迷失路途,找不到自己的老家。微笑是不會陌生的。蝴蝶之飄突然消失于網中。
輪子不斷地轉。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
輪子不斷地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個賣火柴的女兒偷去不少淚水。孫悟空的變態心理起因于觀眾的鼓掌聲。黃慧如與陸根榮。安南巡捕的木棍。立春夜遂有穿睡衣的少女走入夢境。
輪子不斷地轉。點線面旅行于白紙上。聽霍桑講述呂伯大夢。四弦琴嘲笑笨拙的手指。先施公司門口有一堆冒充蘇州人的江北野雞。青春跌進華爾茲的圓圈。謎樣的感情。
輪子不斷地轉。“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八一三。四行倉庫里的孤軍。亞爾培路出賣西班牙的刺激。那個舞女常常借錢給我。無桅之舟航行于士敏土上。租界是笑聲集中營。笛卡兒與史賓諾莎。我是老師的叛徒。他喜歡狄更斯,我卻變成喬也斯的崇拜者。女人眼睛里的磁力。槐樹以其巨大的身軀掩蓋荒謬的大膽。
輪子不斷地轉。戴著方帽子走進大光明戲院。一九四一。《亂世佳人》在“大華”公映。畢業證書沒有半個中國字。日軍三路會攻長沙。
輪子不斷地轉。日本坦克在南京路上疾駛。一張寫著“全滅英米艦隊”的標語被北風的手指撕落了。站崗。愚園路的裸體跳舞。十點小。十一點大。葛嫩娘是反日的。七十六號的血與哆嗦。
輪子不斷地轉。通過封鎖線。柴油汽車是公路的獨生子。人人有工作,人人有屋住。曲江的月亮麻木了。文化城內幫派多。火車的終點彌漫著美國西部的氣息。娃娃魚。海棠溪之初夏。
輪子不斷地轉。山城。濃霧擊退敵機。唯一大戲院上映保羅茂尼的《左拉傳》。紳士皆吸華福牌香煙。我遠征軍入緬,在仁安羌痛擊日軍,拯救英軍之危。李白坐在嘉陵江邊的騾車上。
輪子不斷地轉。我學會了抽煙。倫敦電臺廣播日本艦隊司令古賀峰一陣亡。停電。心心咖啡館的偽現代情調。精神堡壘。腳不著地的四川人力車夫。白干與毛肚開堂。年輕人皆去銀社看《杏花·春雨·江南》。
輪子不斷地轉。防空洞里發現患霍亂病的死者。兩只耗子在石級上寒暄。只有鐵,只有血,只有鐵血可以救中國。靈感跌入龍井茶。書店很多。沒有人知道福克納的《我在等死》與《聲音與憤怒》。[2]沒有人知道康拉艾根的《憂郁與航程》。沒有人知道卡夫卡。沒有人知道朱爾斯·羅曼。沒有人知道吳爾芙。沒有人知道普魯斯特。……
輪子不斷地轉。我軍克服老河口。
輪子不斷地轉。哥哥將僅有的冬季大衣送進拍賣行。昆明來客常有口香糖。濃霧。有一則新聞是千金小姐愛上了狼狗。衡陽守軍苦戰四十七天。有地板的人家正在舉行派對。
輪子不斷地轉。湘桂大撤退。空氣走不進車廂。一家報館的總編輯被擠死了。恐慌。恐慌。恐慌。
輪子不斷地轉。敵軍進迫獨山。重慶的有錢人打算入西康。中發白[3]。上清寺的芝麻糊生意仍佳。信心在發抖。駐緬國軍回國反攻。
輪子不斷地轉。“號外!號外!盟軍登陸諾曼第,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輪子不斷地轉。孱弱的希望打了強心針。紅油水餃。嘉陵江邊的纖夫不會唱《伏爾加船夫曲》。樹的固執。小說的主題在火中燃燒。白云瞌睡于遙遠處。家書來自淪陷區。父親死了。淚水掉在飯碗里。
輪子不斷地轉。聯合國憲章與波茨坦宣言。“天快亮了!”希望在廢墟中茁長。四川雞蛋面具有古典主義的煮法。窗外有風景在招手。寫字臺上的計劃書亦將乘飛機而東去。爆竹聲起,正是悲劇落幕時。
輪子不斷地轉。原子彈使廣島與長崎失去黑白之辨。東邊的夢破碎了。西邊的夢中有人倒騎騾子。九月九日,岡村寧次交出指揮刀。
輪子不斷地轉。歸舟如沙甸魚般擁擠在三峽。河山依舊。隔壁的張老三不敢照鏡子。母親久焉未露笑容,淚眼看不清游子的白發。接收者在民眾心田上種下太多的仇恨。勝利沖昏頭腦。
輪子不斷地轉。和平終被奸污。烽火從東北燃起。火!火!火!
輪子不斷地轉。南方一塊大石頭。維多利亞海峽上的渡輪。天星碼頭是九龍之唇。陌生的眼睛與十一月的汗珠。“沿步路過”。驚詫于“請行快的”。亞多到士多去買多士,吃多了多士,屙屎多。[4]遠東的櫥窗。金圓券的故事不可能在這里重演。汽車越坐越大。房屋越住越小。大少爺在告羅士打門口等待可以借錢的朋友。
輪子不斷地轉。威士忌。拔蘭地。紅盾牌砵酒。VAT69。杜松子酒。伏特加。香檳。姜汁啤酒。……
輪子不斷地轉。有人在星加坡辦報。文化南移乎?猴子在椰樹梢采椰。馬來人的皮膚是古銅色的。五叢樹下看破碎的月亮。圣誕夜皆吃冰淇淋。三輪車在萊佛士坊兜圈。默迪加。羼有咖喱的大眾趣味。武吉智馬的賽馬日。贏錢的人買氣球,輸錢的人輸巴士。孟加里也會玩福建四色牌。文明戲仍是最進步的。巴剎風情。惹蘭巴剎[5]的妓女夢見北國的雪。有人在大伯公廟里磕了三個響頭。郁達夫曾經在這里編過副刊。
輪子不斷地轉。吉隆坡。鵝岸河邊有芭蕉葉在風中搖曳。錫礦是華僑的血管。甲必丹葉觀盛(一八八九—一九○一)。[6]湖園的竹篁在陽光下接吻。奧迪安戲院專映米高梅出品。趕牛車的印度人也嚼檳榔。榴梿花未開,有人就當掉了紗籠。大頭家陸佑從未夢見過新藝綜合體。馬來巴剎的沙爹是一把打開南洋文化的鎖匙。月亮是不是更圓?綠色的叢林中,槍彈齊舞。窗前有一些香蕉花。峇都律的灰塵正在等待士敏土的征服。
輪子不斷地轉。香港在招手。北角有霞飛路的情調。天星碼頭換新裝。高樓與大廈皆有捕星之欲。受傷的感情仍須燈籠指示。方向有四個。寫文章的人都在制造商品。拔蘭地。將憎惡浸入拔蘭地。
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
[1] 人、手、竹、刀、尺是舊時初小國語課本某課課文。此句回憶孩童時代,每逢落雪日,大家圍聚爐邊,邊念課文,邊舞蹈取暖,呈現一幅家庭和樂圖。
[2] 《我在等死》今通譯《我彌留之際》,《聲音與憤怒》今通譯《喧嘩與騷動》。
[3] 中發白,麻將牌名稱。昔日江蘇太倉的糧倉為獎勵捕雀護糧者,以竹制籌牌記捕雀數目并依此評賞,稱“護糧牌”。麻將源于此,遂又稱麻雀牌。其符號、稱謂和玩法術語多關乎捕雀:“筒”的圖案代表打雀的火藥槍筒;“萬”是賞錢單位,幾萬是賞錢數目; 用槍打鳥時應考慮風向,“東、南、西、北”即風向,故稱“風”;“中”表射中麻雀,紅色; “白”為白板,意為白打一槍 ;“發”即發賞金;“碰”即槍聲“砰”的諧音;和牌為“胡”,與一種捕雀的鷹 (“鶻”)諧音。
[4] 亞多,人名;士多,店鋪,英語store的音譯;多士,烤面包,香港茶餐廳必備,英語toast的音譯;屙屎,拉屎。
[5] 惹蘭巴剎,新加坡街道名,馬來文jalan(中譯:道路、步行) pasar(中譯:市場、集市)的音譯。
[6] 葉觀盛(1846—1901),祖籍廣東臺山赤溪鎮,客家人。他是最后一位雪蘭莪華人甲必丹,1889至1901年在任。華人甲必丹(馬來語Kapitancina)或簡稱甲必丹,是葡萄牙及荷蘭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殖民地推行僑領制度的產物。其時,內殖民政府任命前來經商、謀生或定居的華僑領袖為僑民首領,協助當局處理僑民事務,即為“甲必丹”。這一制度現已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