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生命:寫給年輕人的生命教育課
- 姚玉紅 吳雙磊主編
- 2428字
- 2024-04-24 17:30:35
主編序
生命像一朵玫瑰,美麗卻帶有鋒芒
法國詩人阿爾弗萊·德·繆塞說:生命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都代表一個夢想,每根花刺都昭示一種現實。
相信告別少年兒童期的青年學生對這句話都有切身的體會。大學生嘗試獨立生活的同時,也要迎接撲面而來的各種陌生挑戰。至今我還記得一位非常認真和努力的大一女生在評定獎學金敗選后哭訴:“我讀了那么多書,懂了那么多道理,沒想到遇到事情還是完全沒辦法應付。我好沒用!”
大學生群體處于青春時期,該年齡階段是充滿各種可能性、生機勃勃,充滿渴望和令人憧憬的階段,但同時也是充滿挫折、風險和不穩定狀態的脆弱階段。學生們普遍在認知層面有了許多積累,他們的思考能力也得到迅速的提升,但他們尚缺乏真實的生活體驗,已經學到的思辨道理和需要行動的人生歷練之間還相去甚遠。對追求“真善美”的年輕人而言,特別需要在這個時刻一邊抱持美好理想,一邊學習理解和應對現實的多樣性,以免因現實中的不完滿而失去美好信念,甚至回避現實。
對青年學生而言,踐行真實人生的機會往往發生在(許多成年人看來的)日常小事中,例如,與室友相處的小矛盾中,或者選擇社團時的舉棋不定中,等等。不要輕視這些小事,因為在大學這個人生階段,人們很難遇到“大事”,而且我們可以借助這些“小事”進行深入的思考,人生原本就充滿許多“小事”,它們與生命議題的本質相關聯,也正是在這些“小事”中,我們隨時積累著營造幸福生活的儲備。成長無小事,每天發生的各種“小事”都藏著成長的價值或意義。
舉個許多大學生面臨的共性問題。在某段時間或某種環境中,他們突然發現身邊“牛人”太多,會因人我之間的差距巨大而深感卑微,內心充滿矛盾:一邊要學著保持平和,與自己的“能力有限”或“終歸平凡”艱難相處;一邊要確立自我力量和自我定位。如果承認了“能力有限”或“終歸平凡”,自信和自我認同又從何而來呢?這個問題的解答可以參見本書的第二章。
社會越發展,其運作模式就越復雜,人類習得這些運作模式的過程也就越緩慢。在靜態或變化緩慢的社會(如封建社會)中,習得基本生活技能的階段在走向成年時就已完成。但在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時時處于動態發展的過程中,生活中人和諸要素間的聯系規律變得更加偶然,一個人必須發展出終生“可變速”的適應能力,學會理解和應對日常的平淡和無常的沖擊,并從中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
本書源于同濟大學2020年在新冠疫情發生期間開設的生命教育慕課課程,初心是在傳統線下教學突然被迫中斷的情境下引導學生們思考生死、開拓生活,因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而增設了線下課程,并更名為“生命的省思——如何過好這一生”。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高校開設了各類生命教育課程,但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學科依據的課程很少。我們希望在心理咨詢中心積累的大量學生個案的基礎上,匯總出學生們對于生命的疑惑、糾結、痛苦及思考,從切實的“真問題”出發,回應當下青年人從祖輩“活下去”到當下“活得好”的實際需求,整合哲學、醫學和教育學等學科對于生命的研究成果,在教學方法上突出心理學互動性強的特點,設計實踐體悟與理論反思并重的課程。經過五輪教學,我們整個教學團隊壯大到三十多人,集體打磨出包含八大主題的課程架構(見圖1)。

圖1 大學生生命教育課程內容設計架構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縱軸兩端分別是情感和認知,情感促使認知進一步內化,認知幫助情感進一步升華。橫軸兩端分別是個體和群體,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大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設計的目的在于通過知、情、意和行的多學習通道來感悟生命、善待生命。八個主題分別對應本書的八章,每個主題都以生命的困惑與難題作為課程切入點,辯證地層層推出相關的理論進展和演變:你贊成什么,又質疑什么?希望學生們通過練習辯證的思考方式,形成獨立的價值判斷。同時,每章都配有案例分享、思考與討論、實踐與感悟等操作環節,希望在有限的學習情境中仿真模擬出一些情緒情感或人際互動體驗。
第一章回答的問題是:如何找到專屬于自己的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各家各派的經典理論雖然精彩,但可能依舊不能完全讓人信服,怎么辦?
第二章回答的問題是:從出生到死亡,生命是怎樣發展變化的?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階段有何特殊表現和需求?
第三章聚焦生命的傳承,嘗試理解年輕人對家庭既想依戀又想遠離的心情,探索如何讓代際傳承成為資源而非束縛。
第四章和第五章可以互為映照,生命的孤獨和生命的聯結是生命的一體兩面,只是我們對孤獨體驗不甚了解,所以可能會心生排斥,而對聯結深度和廣度的理解不甚恰當也可能會令人心生不快。
第六章回答的問題是:與自己的長輩們相比,當代青年經歷的挫折是多還是少?同樣的事件為何有時帶來的挫折感格外強烈?怎么能將生命中的挫折轉化為生命的韌性,而不會白白受苦?
第七章“生命的喪失”是本書篇幅最長的一章。本章不僅談論了最終極的喪失——死亡,還擴展到日常生活中更普遍的各種喪失,分離、失戀、丟失物品或寵物等。沒有死亡,生命也就無從談起;沒有喪失或丟棄,新想法與新方式的迭代也就不會發生。
作為結束篇,第八章回到生命的自主性,闡釋了選擇是自主意志的體現。大學生開始獨立生活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自己做選擇。什么是自由、自主和自在的選擇?怎么做選擇可以體現出自己的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
一路走來,還有很多重要的話題想談,還有很多不足和遺憾。與此同時,僅僅通過讀書、聽課、做題得來的思考,即使有許多“恍然大悟”式的領悟,可能走的還是他人的道路,無法代替自己的成長之路。所以懇請讀者將本書當成引玉之磚,在高校教育、家庭教育、個人成長、心理自助等方面嘗試應用,讓更多的大學生、青年人、老師、家長或其他廣義教育者共同探索生命、踐行生活。
本書編者在編著過程中參考了國內很多生命教育專家的著作,如陸曉婭老師的《影像中的生死學》、何仁富老師的《生命教育演講錄》、王健老師的《大學生生命教育導論》等,非常感謝各位先行者,感謝諸多領導、專家和同行的指導、支持和關注。沒有你們,本書就不可能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