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生命:寫給年輕人的生命教育課
- 姚玉紅 吳雙磊主編
- 1216字
- 2024-04-24 17:30:35
推薦序二
“好好生活”也是一門大學專業課程
教育的本質就是關于生命的教育。面對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需要學習如何面對生命的各種不確定性、應對喪失和期待落空、提升心理韌性和生命質量。簡言之,當前的大學生更需要學習好好生活。
我在同濟大學已經工作了35年,在教學和管理工作中,有幸見證了大學生們的諸多成長變化,同時也看到了一些年輕人身處大學卻無法投入正常的生活和學習,他們面臨的挑戰不僅包括日益復雜的競爭壓力,還有虛無主義、功利主義等引發的生命困頓,甚至危機,而近三年的新冠疫情也讓學生遭遇了更多關乎生命意義、生死問題、生命責任的困惑,這些在某種程度上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他們的求學生涯和生活質量。這些都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密切關注并開展有效的糾偏、補足工作。
為此,2020年開始,同濟大學系統地總結了過往生命教育的零散講座內容和活動成果,快速整合為線上系列視頻課程,并面向學生在線上全面推出。線下教學恢復后,同濟大學又第一時間將其拓展為線下課程。目前,生命教育課程已在同濟大學的多個校區開設了11個平行班,成為學生們口中“希望一直開下去”的特色課程。這門課程曾獲得中國新聞網、中國青年報、新華社、文匯報和解放日報等主流媒體的多次專題報道,并得到上海市教委的指導和專項支持。本書就是該課程的教研成果之一。
感謝學校學研工部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各位教師,他們主動承擔生命教育課程的研發及首批教學工作,并帶動全校三十余名輔導員老師加入課程后備師資隊伍。教師們本著“于細微處見知著”的精神鉆研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和需求,對問題背后的本質進行深入的思考,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凝練科學的生命教育理念、目標、內容、方法途徑及效果評價,不斷豐富并拓展優質的生命教育資源,以期更好地回應學生成長和成才過程中的人生課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大量掌握信息并不必然帶來行為的改變。撰寫這篇序言時恰逢ChatGPT火遍全球,網上到處可見人們的反思和展望:如此高水平的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會不會給未來的教育帶來巨大的沖擊?我認為,真正的教育關注的并不是絕對正確的答案,人的精神成長無法被簡化為或等同于知識的積累和輸出,且獨立思考和生命關懷同樣必不可少,唯有如此,新的探索和生命空間才能得以打開。教育應該具有促成進一步行動的性質,正如同濟大學始終堅持“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諸如“十分鐘幫你通曉××”“半小時讓你精通××”這些捷徑式或秘籍式的表達所具有的最大問題就是,他人的成功之路再精彩,也無法替代自己的成長歷程,而這個歷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沉浸其中,身體力行,反復體會。
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協同聯動,共同促進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對生命的體悟。愿本書能傳遞研發生命教育課程的初心,陪伴青年們慢慢體悟,達到“知道”之后的“做到”,修好“好好生活”這門大學里的隱形專業課程。
彭震偉教授
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