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直面死亡

孔子論“死”,如此其速;曾子論“死”,如此其遠(yuǎn)。兩“道”字,不同而同,可參《中庸》:“道不遠(yuǎn)人。”“忠恕,違道不遠(yuǎn)。”“君子之道,辟如行遠(yuǎn),必自邇。”[1]顧炎武論曰:“‘吾見其進(jìn)也,未見其止也。’有一日未死之身,則有一日未聞之道。”[2]語出《論語·子罕》:“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jìn)也,未見其止也。’”[3]正是論其“死”。孔子的另一句話“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4]亦可捉置一處。袾宏背面落墨,會(huì)心不遠(yuǎn):“聞人訃音必大驚訝,此雖世間常情,然生必有死,亦世間常事,自古及今,無一人得免者,何足驚訝?特其虛生浪死而不聞道,是重可驚訝,而恬不驚訝,悲夫!”[5]道固不同,“聞道”的努力不異。

與曾子語相應(yīng)的尚有《禮記·表記》這幾句話:“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xiāng)(向)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中道而廢”,孫希旦《禮記集解》稱:“若所謂‘既竭吾才’,言其力之廢竭而無余也。”[6]不如陳澔《禮記集說》“力竭而止,若非力竭,則不止也”[7]簡明。陸九淵解《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即牽合曾子語:“士不可不弘毅,譬如一個(gè)擔(dān)子,盡力擔(dān)去,前面不奈何,卻住無怪。”[8]《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的“半途而廢”亦當(dāng)作如此解,朱熹《章句》失之糾繞。[9]

人生最大、最根本的困惑在于面對(duì)死亡——他人的,尤其是自己的。在活著的時(shí)候想到死,這是人的自覺,亦即人性的重要標(biāo)志。所有宗教都奠基在這一點(diǎn)上:減少人面對(duì)死亡的恐懼。孔子于死亡數(shù)語了之,便是儒家無宗教追求的“基因”,而儒家有關(guān)鬼神最具體、最復(fù)雜也最含混不清的認(rèn)識(shí)體現(xiàn)在禮制——喪祭制度——方面,是儒家始終與巫術(shù)血脈相連所致。詳后論《閱微草堂筆記》。

相比之下,正如戴名世所說:“莊周、列御寇之書滉漾飄忽,若無涯際不可測(cè)。……人情莫不喜生而惡死,而莊、列則以死不足畏,而且以為可樂,吾以知其畏死之甚,乃矯而為愛死之言,則是莊、列于生死之際,可謂色厲而內(nèi)荏矣。”[10]謝肇淛更左右開弓:“老氏之說,終是貪生;釋氏之說,終是畏死。人須得到死生不亂,方有著腳地位。”[11]要屬錢鍾書闡之最諦:

釋、老之言雖達(dá),胸中仍有生死之見存,故有需于自譬自慰。莊生所謂“懸解”,佛法所謂“解脫”,皆尚多此一舉。參觀胡致堂《斐然集》卷十九《崇正辯》論圣人以生死為分內(nèi)事,佛氏皇皇以死為一大事。王陽明《傳習(xí)錄》卷下論佛氏著相,吾儒不著相,又論仙家說虛,從養(yǎng)生上來,佛氏說無,從出離生死上來,都于本體上加卻這些子意思在。非胸中橫梗生死之見,何必作達(dá)?非意中系念生死之苦,何必解脫?破生死之執(zhí)矣,然未并破而亦破也;忘生死之別矣,然未即忘而亦忘也。宋儒所謂放心而未心放者是也。《論語·里仁》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明知死即是死,不文飾自欺,不矜誕自壯,亦不狡黠自避,此真置死于度外者。《先進(jìn)》孔子答季路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尤能斬絕葛藤。宋儒如張子《西銘》曰:“存,吾順事,沒,吾寧也。”已是《莊子·養(yǎng)生主》口氣,失孔門之心法矣。[12]

“《莊子·養(yǎng)生主》口氣”指:“適來,夫子時(shí)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shí)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13]

不過,向往“長生不老”的葛洪對(duì)儒、道兩家反戈一擊,既稱:“達(dá)人所以不愁死者,非不欲求,亦固不知所以免死之術(shù),而空自焦愁,無益于事,故云樂天知命,故不憂耳,非不欲久生也。姬公請(qǐng)代武王,仲尼曳杖悲懷,是知圣人亦不樂速死矣。”又謂:“莊周貴于搖尾涂中,不為被網(wǎng)之龜、被繡之牛,餓而求粟于河侯,以此知其不能齊生死也。”[14]所征未必愜當(dāng),卻也足為人之矯情痛下針砭。參后論《佛遺教經(jīng)》。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宁市| 霞浦县| 清河县| 伊春市| 东乌| 常宁市| 东光县| 潜山县| 光山县| 南宁市| 华亭县| 女性| 靖安县| 汝州市| 洪江市| 德格县| 龙山县| 绥宁县| 荣成市| 灵川县| 运城市| 晋城| 大宁县| 板桥市| 镇原县| 仁化县| 余姚市| 当涂县| 多伦县| 昭平县| 诸城市| 阳曲县| 犍为县| 普兰店市| 南宫市| 武城县| 台州市| 任丘市| 霞浦县| 临泽县|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