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孔子的普世性

若把整部《論語》化約為人生哲學,必將推導出孔子的權威等同于古代社會成熟男性話語的壟斷性。這樣看《論語》的確有失片面。朱熹贊嘆:“孔子天地間甚事不理會過!”[27]黃震的話也很有代表性:“圣人言語簡易而義理涵蓄無窮。凡人自通文義以上讀之,無不犁然有當于心者,讀之愈久,則其味愈深。”[28]但理學家不可能真正懂得孔子的意義。

把《論語》先從“四書”體系內解放出來,再還原其因人因事而發的活潑感,不過求哲學化和體系化,反而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妙味。孔子的魅力就在于,他是一個不完美的社會里的一個不得志的人,有性情,有涵養,痛苦而能從容。更重要的是,他善于秉持“君子而時中”[29]的中庸之道,以“叩其兩端而竭焉”[30]的方法分析事物,他認識到了人類社會的復雜,并不回避、掩飾矛盾,他關照到的某些面向和層次為后人所遠不逮。

真正具普世性的不是真、善、美,而是社會的不完美,以及在永遠不完美的社會里不磨滅精神的光焰。


[1]《孫氏孔子集語序》,孫星衍輯《孔子集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頁上欄。

[2]郭沂校注《孔子集語校注(附補錄)》,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案正文前引嚴可均《孫氏孔子集語序》,校注者將中數語點作“……王勃《次論語》十卷,皆不存見;存楊簡《先圣大訓》十卷……”,似不知“見”通“現”,殊不可解,第1頁。

[3]《九九銷夏錄》卷四《編輯圣賢遺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31頁。

[4]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卷五第二章,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65頁。“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遙乎無形之鄉”,竟套用《莊子·逍遙游》“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集釋》卷一《內篇》,第14頁a-b,讓人覺得不對味兒。

[5]《說苑》卷十四《至公》,第440頁上欄至中欄。

[6]《嚴復全集》卷七《救亡決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54頁。

[7]《論語譯注·陽貨》,第191頁。

[8]《孔子家語》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6頁下欄。

[9]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卷一《以杞包瓜》,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第15頁。

[10]《南腔北調集·關于婦女解放》,《魯迅全集》第五卷,第194頁。

[11]《禮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239、240頁。

[12]杜維明《中庸:論儒學的宗教性》第五章《論儒學的宗教性》,段智德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第127頁。

[13]《論語譯注·學而》,第5頁;《子罕》,第92頁。參《孟子譯注·離婁上》:“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第183頁。《孝經·士章》“資于事父以事母”“資于事父以事君”,《斷句十三經經文》,第1頁。又,《韓詩外傳集釋》卷八第二十二章載子貢告孔子,先有“弟子事夫子”語,然后提出“欲休于事君”“休于事父母”“休于事兄弟”,第293頁。類似的內容在《荀子》卷十九《大略》里則徑言“愿息事君”“息事親”“息于妻子”“息于朋友”,第161頁上欄,下字自有分寸。徐渭雜劇《歌代嘯》第四出插科打諢,改《學而》語為“出則事公卿,入則事婦兇”,正是反言以見其為悖理,《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267頁。

[14]《勸學篇·明綱第三》,第12頁。

[15]《論語譯注·論語詞典》,第221頁,分二義、舉三例。

[16]《論語譯注》,第14、60、140、149頁。用朱熹的話說,就是:“后世只是無個人樣!”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一百八十《朱子五》,第2885頁。案《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載:“孔子曰:‘古之知法者能省刑,本也;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末矣。’又曰:‘今之聽獄者求所以殺之,古之聽獄者求所以生之。’”第1109頁。其可信度蓋與卷三十《藝文志》“仲尼有言:‘禮失而求之野。’”相當,第1746頁。此外,“古”“今”對立偶見諸《孟子》,如《告子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第293頁;《盡心下》:“古之為關也,將以御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第327頁。《荀子》卷三《非十二子》比較“古之所謂仕士者”“今之所謂仕士者”“古之所謂處士者”“今之所謂處士者”,辭氣亦厲,第30頁下欄至第31頁上欄。

[17]《四書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50頁。參《日知錄集釋》卷十三《三反》:“今日人情有三反,曰:彌謙彌偽,彌親彌泛,彌奢彌吝。”第500頁。

[18]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儒家思想》,《飲冰室合集》第九冊,第92頁。

[19]《論語譯注·季氏》,第176頁。

[20]《論語譯注·陽貨》,第188頁;《里仁》,第40頁;《學而》,第7頁(又見《里仁》,第40頁)。參《孟子譯注·告子下》引孔子語“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第278頁。

[21]《論語譯注·為政》,第12頁。

[22]《孟子譯注·公孫丑上》,第61頁。

[23]《論語譯注·陽貨》,第191頁;《子罕》,第94頁。錢鍾書《談教訓》論及“四十歲”:“有許多文人,到四十左右,忽然挑上救世的擔子,對于眼前的一切人事無不加以咒罵糾正。”“若南(Jules Janin)說巴爾扎克是發現四十歲女人的哥侖布。四十左右的男人似乎尚待發現。圣如孔子,對于中年人的特征也不甚了解;所以《論語·季氏》章記人生三戒,只說少年好色,壯年好打架,老年好利,忘了說中年好教訓。”《寫在人生邊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第38—39頁。“好教訓”近于《孟子譯注·離婁上》的“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第181頁。刻薄一點說,只怕孔、孟也未能免俗。

[24]《論語譯注·述而》,第71頁。

[25]《論語譯注·為政》,第17頁。

[26]《喪家狗——我讀〈論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3頁。

[27]《朱子語類》卷九十三《孔孟周程張子》,第2521—2522頁。

[28]《黃氏日抄》卷二《讀論語》,《全宋筆記》第十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12頁。

[29]《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19頁。參《列子·仲尼》:“子夏問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賢于丘也。’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曰:‘賜之辯賢于丘也。’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于丘也。’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莊賢于丘也。’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者何為事夫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賜能辯而不能訥,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許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也。’”楊伯峻《列子集釋》卷四,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122—123頁,楊氏引俞樾語,以“反”當作“刃”,即“忍”,第122頁。

[30]《論語譯注·子罕》,第89頁。《中庸》亦稱舜“執其兩端”,《四書章句集注》,第2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江| 长寿区| 永兴县| 永兴县| 柯坪县| 车致| 克什克腾旗| 丰顺县| 南雄市| 道孚县| 合江县| 晋中市| 房产| 申扎县| 攀枝花市| 广汉市| 龙岩市| 额尔古纳市| 扬中市| 孟村| 华阴市| 宜丰县| 游戏| 南川市| 乐陵市| 洛川县| 东乌珠穆沁旗| 布拖县| 乌拉特前旗| 南华县| 广德县| 中西区| 博野县| 博湖县| 抚松县| 申扎县| 锦州市| 威海市| 韩城市| 根河市|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