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其所止:中國古代思想典籍繹說
- 潘星輝
- 532字
- 2024-04-22 18:00:35
孔子刺“今”
據楊伯峻先生統計,“今”字在《論語》中出現了二十六次。[15]實則尚古如孔子,必難免于發出“人心不古”的感喟,因此刺“今”成為他論“今”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雍也》:“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子路》:“(子貢)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憲問》:“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他更忍不住將“古”“今”直接對立起來,比如《憲問》:“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陽貨》:“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16]下語特重,已有厭世之志。《四書評》再下一轉語:“若到今日,并‘蕩’與‘忿戾’亦都‘詐’矣。”[17]此“今日”指晚明,而今日正然。蓋孔子所刺者都可以在現代中國社會找到。
古、今之異反映的,可以是短時段社會巨變造成的反差,也可以是長時段人性演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