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雜色的世界
林語堂6歲啟蒙,父親把儒家的經典著作當作小和樂的啟蒙讀物。
一到假期,林家就變成一座別具一格的家庭學校。清晨起來,小和樂與兄弟們一起擔任打掃庭園和屋子的工作,還要從井里汲水注滿水缸,再澆灌菜園。早餐后,搖鈴上課。林至誠親自教子女讀“四書”、《詩經》、《聲律啟蒙》、《幼學瓊林》等。
那時,閩南一帶流行一部康熙年間的刻本《鹿洲全集》,著者藍玉霖是福建漳浦人,號鹿洲。林至誠十分崇拜藍玉霖,所以給第二個兒子取名玉霖,并把《鹿洲全集》作為子女讀書的教材,還規定子女們都要背誦其中的《清漳賦》。林語堂在父親的“家庭學校”里接受了國學的第一課,傳統文化的各種精華和糟粕,魚龍混雜地滲入了林語堂的思想意識。
1905年,林語堂10歲。望子成龍的父親不滿意坂仔教會辦的銘新小學的師資和教學方法,唯恐因此而危及孩子們的遠大前程,所以決定讓林語堂三兄弟到廈門鼓浪嶼的教會小學住讀。
林語堂在廈門鼓浪嶼念完小學就進入廈門尋源書院,那是一所教會辦的中學。林語堂能在這種免收學費又免收膳費的教會學校就讀,從經濟方面來說,對于一個窮牧師的兒子,無疑是最佳選擇了。
尋源書院的美國校長畢牧師對中國學生的管理十分苛刻,不準學生們出去買宵夜的點心。他把校長室設在正對樓梯口的房間,就是為了便利監視學生的行動。
這種辦法怎么難得住調皮搗蛋的林語堂呢——表面上,學生們經過校長室門口時,無人攜帶食物,但是,宿舍里的寄宿生卻照樣經常吃宵夜。原來,在林語堂的策劃下,學生們先用竹籃子把買回的東西從窗口吊上樓去,再故意空著雙手大模大樣地從校長的房門口經過。
教會學校尋源書院竟然禁止學生讀課外書,而且不準學生看中文報紙!這是天性自由的林語堂所不能容忍的。從早晨八時至下午五時,把學生關閉在課堂內。凡在校內看課外書,或在課堂里交換意見,皆是罪過,只許學生靜坐室內,任憑教員擺布。林語堂認為,這完全是浪費時間。若干年后,成了名的林語堂曾不斷攻擊現行教育制度的弊病,他對教育制度的切齒之恨,最早來自教會學校里的切身經歷。
作為反抗,林語堂偷偷地看自己所喜歡的書,他說:“上課和不上課的分別是,在假期,我可以公然看書,而在上課的時候我只好偷偷地看書。”同時,他還用作弊來報復不合理的教育方法。以林語堂的天資,應付學校的考試簡直不費吹灰之力。他是以第二名的成績,從中學畢業的。對他來說,只考書上的那點兒內容,實在太容易了。可是,他的同學們是絕不會同意這種“太容易”的說法的。
出自反抗和好奇交織在一起的逆反心理,他經常出點子,帶頭作弊。為對付“背書”,他和同學們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種智力型的作弊法。林語堂曾得意地介紹了他的“杰作”:
我們捉弄老師的鬼辦法之中,有一件是背書的事,很好玩兒,每個學生都很得意。我們當年都站在走廊下等候,有的人被叫進屋去背書,通常是在兩頁到三頁之內。他背完之后,就以開門為信號叫另一個人進去背,他做信號,表明要背的那段文字是在前一半或后一半,由于把門開三四次,別人就知道要背的是哪一部分了。
這個學業優異的孩子卻常被經濟上的貧困所折磨。
家里每星期給他一枚銅圓的零用錢,主要是供理發之用。一枚銅圓在當時可以買一個芝麻餅再加四粒糖。一個正在發育的少年,通常都有驚人的食欲,林語堂也不例外。所以,那時他特別饞嘴。遺憾的是,一枚銅圓的經濟實力,使他唯有減少理發次數,才有可能實現吃一個小芝麻餅的愿望。而為了一碗廉價的素面,他不得不萬分虔誠地祈求上帝的恩賜:在鼓浪嶼的海邊,他緊閉雙目,默禱上帝讓他交好運,賜予他拾到一只角子的機會,默禱后睜開眼睛,不見上帝賜予的角子;再緊閉雙目,更真誠地祈禱,再睜開眼來,仍不見角子;林語堂不死心,又再三閉目禱告,仍然沒有感動上帝……他失望了。
世界是雜色的,生存于這世界上的各種文明自然也是雜色的。到廈門上學之前,西方文明對林語堂來說是美好而又神秘的。在坂仔,林語堂一家都嘆服于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林家所能接觸西方文明的唯一渠道,便是外國傳教士和他們所帶來的書報。在廈門,林語堂才真正耳聞目睹了西方文明在中國存在的最有力的一種方式:戰艦上的水兵和大炮。
林語堂把自己在廈門所見到的外國人分成三個類型:傳教士,穿著清潔無瑕和洗熨干凈的白衣,林語堂對他們有本能的好感;酗酒的外國水手,在鼓浪嶼街上狂歌亂叫,令林語堂恐慌;頭戴白通帽的外國商人,坐著四人抬的轎子,對中國的赤腳頑童隨意地拳打腳踢,使林語堂討厭。
平時,外國人在俱樂部里打網球、喝咖啡、吃冷飲,由中國男仆伺候。林語堂常和街上的兒童們從圍墻的穴隙中窺視里面的活動,這才是名副其實的看“西洋鏡”哩!
俱樂部開舞會時,尋源書院的學生常常立在窗外,觀看里面的男男女女穿著晚禮服,翩翩起舞,這使初來乍到的林語堂瞠目結舌。
1912年,林語堂畢業了。畢業后,怎么辦?當然要上大學!
上什么大學?當然是圣約翰!這是父親和哥哥早就為林語堂設計好的前程。那一年,二哥林玉霖將從圣約翰大學畢業,已經可以資助林語堂去上大學了。但是,家里的經濟仍很拮據,因為自從幾年前賣掉了祖母在漳州的房子之后,家里再沒有可變賣的祖產了。事到臨頭,父親算了又算,還缺少100塊大洋。林至誠有一個富有的學生,只要開口,借100塊錢是不成問題的。但他總覺得老師向學生借錢,難以啟口,直到臨行前,實在別無他法,林至誠才抹下臉來,硬著頭皮去借來了這筆錢。
看到父親為借錢而為難的樣子,林語堂的心都快要碎了,他立志要以發奮成才來報答父兄們的養育之恩!
終于來到了圣約翰!這所圣公會辦的教會大學,以它高水準的英文教學而名冠全國,它培養了中國的一代外交人才,是顏惠慶、施肇基、顧維鈞等外交家的母校,所以,它在國際上享有相當的聲望。1912年,當林語堂剛入學的時候,圣約翰也許沒有意識到,這個牧師的兒子將為圣約翰的校史增添自豪的一頁。
可是,林語堂卻從來也沒有盲目地贊揚過圣約翰,他對母校的褒貶,倒是持論公正的。他說,圣約翰“的確是學習英文最好的大學,而在學生們的心中,這也就是圣約翰大學之所以存在的緣故。雖然它是圣公會的,它對大多數的學生的秘密使命卻是培植為成功的買辦來做上海大亨們的助手。事實上學生英文的平均水準,并不超過一個買辦的條件”。
在圣約翰大學附近的蘇州河,當年還沒有受到環境污染,雖然說不上清澈見底,卻也是個魚蝦藏身之地。圣約翰大學的學生們常來此垂釣,可以捕捉到鰻魚、鯽魚和其他小魚。但到考試前夕,平時熱鬧的河灣卻冷冷清清的,因為學生們要為高分而拼搏,哪里顧得上釣魚。然而,就在河灣最冷清的那幾天里,常常有一個衣著樸素的學生,逍遙自在地悠然垂竿。由于競爭者減少,釣得的機會相對增多,所以每天都能滿載而歸。這個學生就是林語堂,他不愿讓考試束縛自己的天性。
大學二年級結束時,林語堂大出風頭。結業典禮上,他榮獲三種獎章,同時又代表講演隊登臺領取優勝的銀杯。在同一典禮上一人四次登臺領獎,創造了圣約翰大學的領獎紀錄,轟動全校。
浪花總是沿著揚帆者的路開放的。林語堂輕易榮獲高分的奇跡被傳為美談的同時,他在體育競賽中取得的獎章也引人注目。這位校園明星與傳統高材生的老氣橫秋、弱不禁風的面貌截然相反,他朝氣蓬勃,文武雙全。
林語堂是多項體育運動的出色選手。他既是圣約翰大學船隊的隊長,又是一英里賽跑紀錄的創造者,而且還代表中國參加過遠東運動會,幾乎獲得獎牌。他打網球、踢足球,還從夏威夷留學生根耐斯那里學會了打棒球的技術,是一名精于投上彎球和下墜球的壘手。
圣約翰時代的業余運動員生涯,為他造就了健壯的體魄,使他終身受益。林語堂在回憶校園生活時說:“我在圣約翰大學的收獲之一,是發展飽滿的胸脯;如果我進入公立的學校,就不可能了。”
林語堂在中學時,最喜歡數學和幾何,初入圣約翰,林語堂注冊入文科是出于偶然的因素。直到大學畢業20多年后,林語堂已成為聞名遐邇的文學家,但只要一提到當年在圣約翰入學注冊讀文科的往事,他仍為那次歷史的誤會而感到惋惜不已。甚至還說:
至今我仍然相信我將來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機械的發明一方面。……我仍然相信我將來發明最精最善的漢文打字機,其他滿腹的計劃和意見以及發明其他的東西可不用說了。如果等我到了50歲那一年,那時我從事文學工作的六七年計劃完成之后,我忽然投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里當學生,也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