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林語堂傳
  • 施建偉
  • 4177字
  • 2024-04-19 18:15:10

再版前言

1998年,我的國家社科課題“過渡時期的香港文學”剛結束,即在同濟大學開設了“林語堂研究”的選修課。雖然教學對象多是理工科學生,但他們甚至比中文系的學生更對林語堂感興趣,也許是正值太平盛世吧,閑適、性靈、幽默,以及“生活的藝術”和“藝術的生活”已不再成為禁忌,而享受休閑的樂趣正逐漸從小眾的時尚演變成大眾的消費。學期末,學生們在學習小結中對這門課的評價給了我極大的鼓舞,他們希望我把講課的內容整理出版。于是,《幽默大師林語堂》于1999年2月問世。此次再版,改名為《林語堂傳》,內容上略有增刪,并改正了原版中的若干文字錯誤。

1975年,在國際筆會第40屆大會上,有一個中國作家當選為總會副會長,并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這位為中華文明爭光的中國人就是林語堂。

在國際文壇上,林語堂是一位知名度極高的作家,曾被美國文化界列為“20世紀智慧人物”之一。用英文寫作來向外國人直接介紹中國文化,是林語堂文化活動的一個特征。他曾出版過三四十種英文著作,每一種通常都有七八個版本,其中《生活的藝術》從1937年發行以來,在美國已出到40版以上,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丹麥、瑞典、西班牙、荷蘭等國的版本同樣暢銷,四五十年而不衰,1986年,巴西、丹麥、意大利都重新出版過,瑞典、德國直到1987年和1988年仍在再版。

1989年2月10日,美國總統布什對國會兩院聯席會談到他訪問東亞的準備工作時說,他讀了林語堂的作品,內心感受良深。布什說:“林語堂講的是數十年前中國的情形,但他的話今天對我們每個美國人都仍受用。”布什的話表明:林語堂至今還在影響著美國人的“中國觀”。

毋庸諱言,在海峽兩岸,林語堂是一位爭論極大的人物。連林語堂在《論語》時代的伙伴徐也不得不說,林語堂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不容易寫的一章”。我同意徐的說法,我認為主要難度在于林語堂思想、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的多重性、復雜性和矛盾性。他集古今中外各種文化因素于一身,看似中西結合,卻又不中不西,又中又西,任何事情,哪怕是一樁芝麻綠豆的生活瑣事,他都會借題發揮,小題大做。譬如,戴什么帽子,穿什么鞋,吃什么菜……只要他有興致,都可以變成東西文化沖突或兩種文化比較選擇的大題目。別人所極力掩蓋的,正是他著意要暴露的,別人夢寐以求的,他會不屑一顧。他不僅不回避自我的矛盾,而且以“一團矛盾”自許。

“一團矛盾”,就是林語堂性格的特殊性,也正是這特殊性,使他成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不容易寫的一章”。只有把握這“一團矛盾”的各種特殊的表現形式,才會理解林語堂為什么會說出常人不愿說的話,做出常人不愿做的事,也唯有把握了這一點,才會明白這位“幽默大師”的與眾不同的言行,乃是他的矛盾性格的必然反映。因此,透視這“一團矛盾”的全景,揭開所謂“一團矛盾”的迷霧,是公正地全面評價林語堂功過得失的關鍵。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林語堂的文學活動是頗為獨特的。因為,他不僅用中文寫作,還用英文寫作——無論是中文著作,還是英文著作,都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筆遺產。他的文學活動大致上可分為四個時期:一、《語絲》時期,從1923年到20世紀30年代,八九年的時間。二、《論語》時期,從1932年《論語》創刊前后到1936年出國前后,五六年的時間。三、海外寫作時期,從1936年出國到1966年回中國臺灣定居前,約30年時間。四、晚年寫作時期,從1966年到1976年逝世,前后約10年時間。

本書開筆之前,我已撰寫了《論林語堂的幽默觀》《林語堂幽默觀的發展軌跡》《幽默:林語堂和魯迅的比較》《林語堂:從“中西文化融合”破題》《林語堂的“一團矛盾”和“八十自敘”》《論林語堂在“語絲”時期的雜文創作》《文化選擇的藝術表現——林語堂的雜文》等學術論文,力圖從理性和感性兩方面去把握這位“幽默大師”的個性。然后出版了《林語堂在大陸》《林語堂在海外》兩本著作。現在,我希望通過《林語堂傳》這本書,從思想、性格、興趣、愛好、家庭、婚戀、事業等各個角度,對林語堂的一生做一個比較完整的描述。

因為林語堂從多重文化的乳汁里汲取了他所需要的營養,所以他的文學觀是獨特的,他的哲學觀、美學觀、宗教觀、人生觀、婚戀觀、歷史觀、政治觀、倫理觀、教育觀……都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因此,所謂“一團矛盾”,正是這位博學型的文化名人的思想性格豐富性的反映。如果僅僅把他當成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不容易寫的一章”來寫,并且僅僅從文學的角度切入,那么,這一章肯定是寫不好的。我認為,首先要考慮的是林語堂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這一章”如何寫法?我想,“這一章”要由翻譯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等共同執筆來“寫”,否則,就難以描繪出這“一團矛盾”的全貌。

從20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林語堂雖然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但他在國內一直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從50年代起,人們首先從魯迅的作品中知道了林語堂的名字,那些有關“打落水狗”或批判“幽默”的片面批注,造成了一代人對林語堂的第一印象。實際上,一般人在五六十年代根本讀不到林語堂的原著原文。

20世紀80年代初,我拿著黨委的介紹信,證明是學術研究的需要,方能到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等處,讀到林語堂的一些作品,也因為“流派研究”的課題而接觸到了論語派及林語堂的一些資料,并且陰差陽錯地“誤入”了當時還被視為學術禁區的林語堂研究領域。我驚訝地發現,原始的史料與文學史上流行的觀點之間竟有如此落差。比如1934年7月26日,《申報》上刊出一篇《聲討魯迅林語堂》的檄文,摘錄如下:

……大會提交聲討魯迅林語堂應如何辦理案,決議(甲)發表通電由梅子、高完白、童赤民起草。(乙)函請國內出版界在魯迅林語堂作風未改變前拒絕其作品之出版。(丙)函請全國報界在魯迅林語堂未改變作風以前一概拒絕其作品之發表及廣告。(丁)呈請黨政機關嚴厲制裁魯迅及林語堂兩文妖。(戊)警告魯迅及林語堂迅即改變其作風,否則誓與周旋。……

如果說,1926年在北京,他們同時被列入軍閥的黑名單,證明了魯迅和林語堂在反對軍閥統治的斗爭中,是同一戰壕里并肩戰斗的戰友,那么,八年后,在上海,他們又同時被“聲討”,這至少也說明了林語堂和魯迅一樣,被當局認為是反現實反體制的叛逆作家。然而,有的論著,卻把當年在“文化圍剿”中與魯迅同時被“聲討”、被“圍剿”的對象,說成是“圍剿”左翼文藝的“反動的文學派別”,這豈不是顛倒黑白嗎?

于是,我決心要還原林語堂的本來面目,讓人們了解真實的林語堂。

我閱讀了林語堂的全部論著,查閱了數以千萬計的資料,走訪了林疑今、周劭、章克標、徐鑄成、施蟄存等耄耋老翁,發掘和搶救了一批珍貴的史料,又到林語堂生活過的平和縣坂仔村、廈門鼓浪嶼、廈門大學、上海、北京、重慶北碚、臺北陽明山和香港等地做了實地調查,并到福州拜訪了《林語堂論》的作者萬平近先生。我要特別感謝我在中國臺灣的親戚王應錚叔,在中國香港的文友盧瑋鑾女士、潘耀明先生,在北京的學友陳漱渝先生,以及在美國的親戚溫明戰和美國的文友非馬先生,在新加坡的文友槐華先生等人,他們熱心地為之穿針引線,收集并寄贈了林語堂在國外和中國臺灣、香港生活時期的各種資料。臺灣圖書館的嚴鼎忠先生不僅為我寄來了館藏的有關林語堂著述的資料目錄,而且把目錄中的研究資料全部復印寄贈給我。可以這樣說,沒有上述師友們的鼎力相助,就不可能有這本著作,所以,拙著實際上是各方文友們共同創作的成果。

1991—1993年我曾受聘于林語堂故鄉閩南地區的華僑大學,當時,形成了一個以華僑大學海外華人研究所為核心的林語堂研究的學術群體。雖然由于人員流動,這學術群體只有短短兩年壽命,但是他們的學術成果已得到海內外同行專家的充分肯定。

1994年10月,我應邀赴臺北參加紀念林語堂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時,有幸與林語堂的家屬林太乙夫婦、林相如女士等人直接交流,并與林語堂的大弟子黃肇珩、馬驥伸夫婦以及中國臺灣的學者專家們就林語堂研究直抒胸懷。我不僅在大會上宣讀了論文,還針對各種尖銳的提問,與提問者進行了激烈地爭辯。在陽明山上的林語堂紀念館里,我飽覽了臺灣學者的研究成果。

1995年8月,應香港作聯曾敏之先生和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之邀,我赴香港做了“林語堂的幽默情結”的學術報告。香港電臺也就林語堂研究問題,對我進行了半小時的采訪報道。因為按公歷計算,到1995年才真正是林語堂100周年誕辰。所以,在山西和福建分別有紀念林語堂的學術研討會。

2007年12月6—9日,林語堂國際研討會在漳州舉行,以“國際研討會”的名義,在這位舉世聞名的文化名人的家鄉,當著千萬家鄉父老的面,為其舉辦國際性的紀念活動,這是史無前例的。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與會的官員和學者,還是會場外的漳州百姓,都宣稱林語堂是漳州的文化名片!我作為20世紀80年代最早一批在林語堂研究的禁區里“吃螃蟹”的人,在大會發言中,回顧了自己探索歷程中的酸甜苦辣。

2014年2月14日,中央電視臺4套《跨越海峽兩岸的大師——林語堂》播出,我有幸作為主講嘉賓之一參與節目。雖然我曾參與過上海電視臺、香港鳳凰電視臺,以及美國華語電視頻道KTSF-26等傳媒播出的同類節目,但作為國家的喉舌,中央電視臺以如此規格制作了林語堂的節目,實屬史無前例。

從學術“禁區”到目前這樣的局面,我作為一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為林語堂研究在近年來取得的成果而感到喜悅,沒有政治清明和安定團結的形勢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近三十年來,我已發表和出版了有關林語堂的專著十冊,研究論文、人物傳記、隨筆雜感等,合計四五百萬字。然而,每次為一篇文章或一本著作畫上最后一個句號時,我從來沒有松口氣的感覺。也許是徐的那句話——“林語堂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不容易寫的一章”——給了我無形的壓力。我總覺得,我,或者說我們與這位博學的文化名人之間,有著一條歷史的溝。要跨越這條溝,必須付出時間、精力和勇氣。

在拙著撰寫過程中,我運用了同行的研究成果,林語堂本人的作品、自傳,林太乙的《林語堂傳》,以及許多有關回憶紀念文章中的原始資料,特此說明,并致以謝意!

遺憾的是,在我的“林語堂研究”的起步階段曾給我以精神支持的文壇前輩唐弢先生和丁景唐先生已經無法讀到這本書了,但我要感謝他們以及那些在我學術研究的不同階段理解我的人。拙著得以問世,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合力所致,缺一不可。最后,我謹將本書獻給我的妻子——與我風雨同舟數十年的陳維莉女士和那些曾陪伴我度過寂寞長夜的夢。

施建偉

2023年立夏之日于上海無境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水县| 射洪县| 宾阳县| 勃利县| 金溪县| 南城县| 平度市| 松潘县| 乐昌市| 凭祥市| 万年县| 英德市| 兰考县| 山东| 合山市| 开化县| 靖边县| 醴陵市| 牡丹江市| 千阳县| 徐闻县| 余江县| 广河县| 广灵县| 焉耆| 西畴县| 行唐县| 和硕县| 湘阴县| 珲春市| 土默特右旗| 公主岭市| 措美县| 卓尼县| 新源县| 蒲江县| 道孚县| 临洮县| 武威市| 新竹市|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