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建州女真演變

研究狀況。建州女真史的研究,二十世紀(jì)有突破性進展。其原因與成果,概略敘述如下:

第一,辛亥鼎革,解除禁錮。明代女真歷史,限于官方研究,民間著述,不占主流。清朝幾部重要滿洲歷史著作,都冠以“欽定”二字,如《欽定滿洲源流考》《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欽定八旗通志》等。清亡民興之后,大量官私著作,相繼問世,出現(xiàn)一批成果。

第二,資料開放。明清內(nèi)閣密檔、皇家文獻,陸續(xù)開放,得到利用、研究。主要是“三錄兩檔”的開放,即《清實錄》、《明實錄》、朝鮮《李朝實錄》和清內(nèi)閣大庫檔案、《滿文原檔》(即《舊滿洲檔》《無圈點檔》《滿文老檔》),以及一批在清朝遭禁的私家著作可以公開出版、插架和利用。

第三,一批成果。日本國如稻葉巖吉的《建州女直の原地及び遷住地》(1913),池內(nèi)宏的《鮮初の東北境と女真との關(guān)系》(1916),園田一龜?shù)摹睹鞔ㄖ菖笔费芯俊罚ㄕ?948年、續(xù)編1953年),和田清的《建州本衛(wèi)の移動について》(1955),三田村泰助的《清朝前史の研究》(1965),神田信夫等的《滿文老檔譯注》(Ⅰ~ Ⅶ冊,1955~1963),河內(nèi)良弘的《明代女真史の研究》(1992),江嶋壽雄的《明代清初の女直史研究》(1999),阿南惟敬的《清初軍事史論考》(1980)等。韓國如李仁榮的《麗末鮮初豆?jié)M江流域の女真分布》(1973),徐炳國的《宣祖時代女直交涉史研究》(1970)等。中國如孟森的《清朝前紀(jì)》(1930)和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滿洲開國史》(1992),陳捷先的《滿洲叢考》(1963),楊旸、傅朗云等的《明代奴兒干都司及其衛(wèi)所研究》(1982),孫進己、蔣秀松等的《女真史》(1987),楊旸的《明代遼東都司》(1988),李燕光、關(guān)捷的《滿族通史》(2003),魏國忠主編《肅慎-女真族系研究》(2017)等。

在明初女真遷徙各部中,直接影響后來滿洲興起的主要因素,根植于元朝合蘭府水達達等路的女真各部。

明初,女真分化,依其地域,概略區(qū)分為四大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東海女真分布在圖們江、烏蘇里江以東沿海地區(qū);黑龍江女真分布在黑龍江中下游流域和庫頁島(今薩哈林島)等地。

歷史演變。建州衛(wèi)在元末明初,生長地點在松花江與牡丹江匯流處地帶,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境。這里居住著女真胡里改部。先是,元興金亡,東北地區(qū)的女真人轉(zhuǎn)而成為元帝國的臣民。女真各部中,原屬于“熟女真”的部分,同漢族等不斷融合,逐漸漢化;原屬于“生女真”的部分,主要散居于元朝合蘭府水達達等路,即以今黑龍江依蘭為中心,松花江下游流域。在這一區(qū)域,元政府“設(shè)官牧民”,設(shè)置桃溫、胡里改、斡朵憐、脫斡憐、孛苦江等五個萬戶府。這些女真人,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演進,后來成為建州女真的主體,也是滿洲的先世所在。這五個萬戶府,其中三個萬戶府,即桃溫、胡里改、斡朵憐三部實力更大,部眾更多,首領(lǐng)更強,影響更廣。在這三個萬戶府中,最先同明朝發(fā)生聯(lián)系的是胡里改部的阿哈出。

金朝天興三年即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蒙古興,金朝亡。《元史·地理志二》記載:

合蘭府水達達等路,土地曠闊,人民散居。元初設(shè)軍民萬戶府五,撫鎮(zhèn)北邊。一曰桃溫,距上都四千里;一曰胡里改,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有胡里改江并混同江,又有合蘭河流入于海);一曰斡朵憐;一曰脫斡憐;一曰孛苦江。各有司存,分領(lǐng)混同江南北之地。其居民皆水達達、女直之人,各仍舊俗,無市井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yè)。宋濂:《元史·地理志二》第59卷,中華書局點校本,1976年,第1400頁。

元朝在后稱建州女真的地區(qū),設(shè)置五個萬戶府,任命五個萬戶(官名)。到了明初,居住在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境)附近有五個萬戶中的三個萬戶,朝鮮《龍飛御天歌》記載:

如女真,則斡朵里豆漫夾溫·猛哥貼木兒,火兒阿豆漫古論·阿哈出,托溫豆漫高·卜兒閼。朵,都果切;斡朵里,地名,在海西江之東,火兒阿江之西。火兒阿,亦地名,在二江合流之東,蓋因江為名也。托溫,亦地名,在二江合流之下,二江皆自西而北流,三城相次沿江。夾溫,姓也;哥,居何切,猛哥貼木兒,名也。古論,姓也;阿哈出,名也。高,姓也;閼,阿葛切,卜兒閼,名也。[朝]《龍飛御天歌》第7卷,朝鮮古書刊行會本,第52章。

上文,斡朵里、火兒阿、托溫,為地名,分別是三城。豆漫的漢譯是萬戶,就是三個萬戶。夾溫·猛哥貼(帖)木兒、古論·阿哈出、高·卜兒閼,其中的夾溫、古論、高分別是姓,猛哥帖木兒、阿哈出、卜兒閼分別是人名,就是三個萬戶,分領(lǐng)其地,分統(tǒng)其眾。前引斡朵里萬戶夾溫·猛哥帖木兒、火兒阿萬戶古論·阿哈出、托溫萬戶高·卜兒閼,他們的所在地——斡朵里猛哥帖木兒部,在牡丹江入松花江江口以西;火兒阿即胡里改阿哈出部,在牡丹江入松花江江口以東;托溫部在二江合流以下。三地因江而名,三個萬戶,互相為鄰。三江都自西向北流,斡朵里、火兒阿(胡里改)、托溫三城,相次沿江,相互聯(lián)系。

這里由于元末明初的社會變動,北面兀狄哈人的不斷侵襲,部族動蕩,不得安寧。猛哥帖木兒約于明洪武五年(1372)前后,率領(lǐng)部眾,離開故土,溯牡丹江而上,南徙到琿春河流域居住。約到洪武九年(1376)至十七年(1384)之間,又離開琿春河畔,南渡豆?jié)M江(即圖們江),進入朝鮮境東北慶源、鏡城一帶居住。其時,朝鮮李成桂對猛哥帖木兒舉行酒宴,進行拉攏。洪武二十一年(1388),猛哥帖木兒又率部南移到阿木河(斡木河),即吾音會(今朝鮮會寧)地方,耕種牧獵,安家居住。移住的人口,據(jù)《李朝太宗大王實錄》記載:“猛哥帖木兒、答失等并管下一百八十余戶,見居公崄鎮(zhèn)迤南鏡城地面。”[朝]《李朝太宗大王實錄》第9卷,五年五月庚戌,日本學(xué)習(xí)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19葉。其人口,若以一戶七口計,總?cè)丝诩s為一千二百六十名[日]河內(nèi)良弘:《明代女真史の研究》,同朋舍,1992年,第37頁。

與此同時,洪武五年(1372)前后,阿哈出也率領(lǐng)部眾,背井離鄉(xiāng),沿著牡丹江南進,遷徙到豆?jié)M江(即圖們江)以北,琿春河以西地域居住。

永樂帝取得皇位之后,不僅對“野人”女真、海西女真,而且對建州女真,采取積極招撫的政策。永樂元年(1403),永樂帝登位伊始,阿哈出等就到明朝都城應(yīng)天(南京)朝貢。朝廷接待阿哈出,并在胡里改(火兒阿)部住地設(shè)置建州衛(wèi),任命阿哈出為建州衛(wèi)指揮使。于此,《明太宗實錄》記載:

女直野人頭目阿“阿”,《明太宗實錄》第25卷,永樂元年十一月辛丑條原文作“呵哈出”;《明實錄·太宗實錄校勘記》該條對“呵”字未作校勘記。據(jù)同條任命“阿哈出為指揮使”,又查《明太宗實錄》第107卷,永樂八年八月乙卯作“阿哈出”,再查《李朝實錄》相關(guān)記載也作“阿哈出”,故在此處改“呵”字作“阿”字。哈出等來朝,設(shè)建州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阿哈出為指揮使,余為千百戶所鎮(zhèn)撫,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明太宗實錄》第25卷,永樂元年十一月辛丑,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葉。

明朝正式設(shè)立建州衛(wèi)指揮使司,任命阿哈出為指揮使司指揮使,以及經(jīng)歷司署經(jīng)歷等官員。

明廷又升阿哈出之子釋加(家)奴為都指揮僉事,并賜漢姓。《明太宗實錄》記載:

升建州衛(wèi)指揮使釋家奴為都指揮僉事,賜姓名李顯忠……釋家奴者,指揮阿哈出之子,皆以從征有功也。《明太宗實錄》第107卷,永樂八年八月乙卯,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4葉。

不久,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世祖、建州左衛(wèi)首領(lǐng)猛哥帖木兒,出現(xiàn)在明朝和朝鮮的史冊上。猛哥帖木兒(約1370~1433),其父揮厚,元末為萬戶,是女真的大家巨族;其母名也吾巨。猛哥帖木兒兄弟四人,另三人為於虛里、於沙哥(於沙介)和凡察。猛哥帖木兒之弟,有同父同母,有同母異父,還有異父異母,情狀復(fù)雜,此不細(xì)述。[日]河內(nèi)良弘:《明代女真史の研究》,同朋舍,1992年,第35頁。猛哥帖木兒的生年不詳。[朝]《李朝世宗大王實錄》第82卷,二十年七月辛亥,日本學(xué)習(xí)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12葉。猛哥帖木兒初始生活在松花江與牡丹江匯流處偏西的馬大屯附近。前引朝鮮《龍飛御天歌》記載其事。該部首領(lǐng)也曾向明廷朝貢:

建州等衛(wèi)都指揮李顯忠、指揮使猛哥帖木兒等來朝,貢馬及方物,特厚賚之。《明太宗實錄》第144卷,永樂十一年十月甲戌,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

上文李顯忠,就是阿哈出之子釋加奴。

永樂三年(1405)三月,明朝敕諭猛哥帖木兒曰:

敕諭萬戶猛哥帖木兒等:前者阿哈出來朝言,爾聰明識達天道,已遣使赍敕諭爾。使者回復(fù)言,爾能恭敬朕命,歸心朝廷,朕甚嘉之。今再遣千戶王教化的等,賜爾等彩段表里,爾可親自來朝,與爾名分、賞賜,令爾撫安軍民,打圍牧放,從便生理。其余頭目人等,合與名分者,可與同來。若有合與名分,在彼管事,不能來者,可明白開寫來奏,一體給與名分、賞賜。故敕。[朝]《李朝太宗大王實錄》第9卷,五年三月丙午,日本學(xué)習(xí)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8葉。

其實,猛哥帖木兒和永樂帝除同阿哈出參加北征有功外,還有一層特殊的關(guān)系,就是阿哈出的女兒是永樂帝的寵妃,朝鮮尊稱她為第三皇后,所以猛哥帖木兒也算是永樂皇帝的姻親。[朝]《李朝太宗大王實錄》第21卷,十一年四月丙辰,日本學(xué)習(xí)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17葉。

猛哥帖木兒,皇后之親也。遣人招來者,皇后之愿欲也。骨肉相見,人之大倫也。[朝]《李朝太宗大王實錄》第10卷,五年九月己酉,日本學(xué)習(xí)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13葉。

猛哥帖木兒同明朝的關(guān)系,忠順朝廷,來往密切,史書記載,擇舉如下:

永樂三年(1405)九月,猛哥帖木兒隨明使到應(yīng)天,覲見永樂皇帝,明廷授他為建州衛(wèi)指揮使。

永樂四年(1406)春,阿哈出因與朝鮮關(guān)系惡化,再加上兀狄哈南下侵?jǐn)_,便率領(lǐng)部眾,由圖們江北岸,西遷到輝發(fā)河上游的鳳州(今吉林省梅河口市山城鎮(zhèn))居住。

永樂九年(1411)四月,猛哥帖木兒也因與朝鮮關(guān)系不諧,加之兀狄哈侵襲,便率領(lǐng)部眾,前往鳳州,與建州衛(wèi)阿哈出同住一地。同年,阿哈出逝世,由其子釋加(家)奴(即李顯忠)襲官。

永樂十年(1412),猛哥帖木兒入京朝貢,明廷因其與阿哈出原先都是元朝萬戶,故增設(shè)建州左衛(wèi),命猛哥帖木兒領(lǐng)左衛(wèi),任指揮使。后《明太宗實錄》記載:

賜……建州左衛(wèi)指揮猛哥帖木兒等宴。《明太宗實錄》第173卷,永樂十四年二月壬午,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葉。

猛哥帖木兒又奏舉本部其他重要頭目,請求明廷授予官職:

建州左衛(wèi)指揮猛哥帖木兒,奏舉其頭目卜顏帖木兒、速哥等堪任以職,命為指揮、千百戶。《明太宗實錄》第185卷,永樂十五年二月己巳,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

建州左衛(wèi)住地,后經(jīng)明廷允準(zhǔn),舉部搬移到朝鮮斡木河《東國輿地勝覽》記載:會寧府,胡言“斡木河”,又稱阿木河、阿木火,一云吾音會,后為會寧鎮(zhèn)。地帶居住、農(nóng)耕、牧獵和生息。

約于永樂十八年(1420),釋加奴(即釋家奴、李顯忠)去世,由其子李滿住(阿哈出之孫)承襲,統(tǒng)轄建州衛(wèi)。

永樂二十年(1422)九月,建州左衛(wèi)猛哥帖木兒因鳳州地方常遭蒙古騎兵侵?jǐn)_,向明廷請求遷往他地定居。永樂帝諭準(zhǔn)許其復(fù)還朝鮮境內(nèi)阿木河(斡木河)地面居住。

永樂二十一年(1423),猛哥帖木兒率領(lǐng)部眾回到阿木河(斡木河)駐牧、農(nóng)耕,仍同明廷保持臣屬關(guān)系,為明廷悉心任事。

宣德八年(1433)十月,猛哥帖木兒協(xié)同明軍反擊楊木答兀叛亂而遇害。

建州左衛(wèi)首領(lǐng)猛哥帖木兒死后,其子董山,即童倉(1419~1479)被兀狄哈擄去,時年十五歲,明廷命凡察(猛哥帖木兒異父同母弟)執(zhí)掌建州左衛(wèi)事務(wù)。他深感在阿木河(斡木河)實難久居,故想返回明境定居,由于朝鮮的阻撓,幾經(jīng)周折,于正統(tǒng)五年(1440)六月,才率部經(jīng)過婆豬江(佟家江、渾江),九月到達蘇子河與李滿住會合。明廷得知后,將凡察所領(lǐng)建州左衛(wèi),也安置在以蘇子河上游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zhèn)赫圖阿拉村)為中心的地域,包括桓仁滿族自治縣以西的丘陵地帶居住。

董山(童倉)被擄后,由毛憐衛(wèi)指揮哈兒禿等將其贖回,明廷授他為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隨其叔父一同遷到蘇子河。不久,董山(童倉)與凡察為爭奪建州左衛(wèi)的衛(wèi)印,叔侄之間發(fā)生“衛(wèi)印之爭”。正統(tǒng)七年(1442),明政府析分建州左衛(wèi)為二,增設(shè)建州右衛(wèi),董山(童倉)領(lǐng)左衛(wèi)事,凡察掌右衛(wèi)事。于是,建州衛(wèi)、建州左衛(wèi)和建州右衛(wèi),史稱建州三衛(wèi)。

同期,建州衛(wèi)的阿哈出之孫李滿住也經(jīng)過曲折遷徙:

永樂二十年(1422),建州衛(wèi)李滿住向明廷請求遷往別處安居。

永樂二十一年(1423)初,明廷準(zhǔn)許李滿住遷往婆豬江(佟家江、渾江)多回坪等處居住。

永樂二十二年(1424)四月,李滿住率領(lǐng)部眾到達婆豬江西岸兀剌山南麓甕村(今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境)一帶居住。

宣德八年(1433)六月,李滿住因遭朝鮮侵襲,由甕村遷到兀剌山北的吾彌府(今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古城子)。

正統(tǒng)三年(1438)初,李滿住又率部遷徙到渾河上游。六月,再移往灶突山(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赫圖阿拉煙筒山)地帶。

于是,建州女真建州衛(wèi)三部——建州衛(wèi)、建州左衛(wèi)、建州右衛(wèi),合居一處,迅速發(fā)展。

到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之前,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大體分布與位置,梗概而言,大致如下:

建州女真,分為兩大部、八小部:

(1)建州本部五部,即蘇克素滸河部、渾河部、完顏(王甲)部、棟鄂部、哲陳部。分布在今撫順以東,鴨綠江以西,清源以南,桓仁以北,以渾河、蘇子河(蘇克素滸河)流域為主的地域。

(2)長白三部,即鴨綠江部、訥殷部、朱舍里部,分布在鴨綠江以北,圖們江以南,長白山以西地帶。

海西女真又稱扈倫四部,分為:

(1)哈達部;

(2)葉赫部;

(3)烏拉部;

(4)輝發(fā)部。

明朝建州女真的經(jīng)濟形態(tài),主要為:

(1)狩獵,獵獲走獸,食其肉、取其皮——貂鼠皮、猞猁猻皮、狐貍皮等;(2)采集,如挖人參、采松子、撿蘑菇、取蜂蜜、拾木耳;

(3)捕魚;

(4)農(nóng)耕——建州女真,早已“解耕纴,室居火食”苕上愚公:《東夷考略·建州》,載潘喆、孫方明、李鴻彬編《清入關(guān)前史料選輯》第1輯,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84年,第62頁。,女真在今桓仁兀喇(剌)山北隅兀彌府地方原野,農(nóng)耕情形,目擊者說:“見水兩岸大野,率皆耕墾,農(nóng)人與牛,布散于野。”[朝]《李朝世宗大王實錄》第77卷,十九年六月己巳,日本學(xué)習(xí)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35葉。糧食產(chǎn)量,“春種即谷一畝,收十石”[朝]《李朝世宗大王實錄》第77卷,十九年六月辛未,日本學(xué)習(xí)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37葉。

(5)手工業(yè),工具有鏵、鏟、鋤、錛、斧等,有風(fēng)爐,有冶工,加工箭鏃、鎧甲,有弓人、匠人。有貧富的差別:富者馬匹“千百為群”,貧者淪為“阿哈”,即奴仆。被擄掠漢人或朝鮮人,長期不得解脫,有的二十余年,也有的終身。他們的生活,如同牛馬,十分悲苦。下面引述一段對話(略有改動),以重現(xiàn)當(dāng)時當(dāng)?shù)厍榫啊?/p>

問:賊馬何如?

答:人馬皆壯健矣。

問:弓箭何如?

答:弓矢皆強勁,設(shè)風(fēng)爐造箭鏃,皆淬之。

問:作室何如?

答:其作室之形,一梁通四五間。如僧舍,以大銅釜排置左右,一釜炊飯而食,一釜用秕糠作粥以養(yǎng)馬。

問:飯食何如?

答:食犬馬之食,而非人之食也。

問:計活何如?

答:多儲匹段(緞)、布物,一人所有貂鼠皮可至三百余張。

問:所事何事?

答:雞初鳴始起,終日舂米。每日斫木負(fù)來,手足皆裂流血。痛苦呼泣,主人曰:“誰能使汝坐費飲食乎!如此,則將殺之。臣畏,不敢復(fù)言。”云云[朝]《李朝成宗大王實錄》第255卷,二十二年七月丁亥,日本學(xué)習(xí)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19~20葉。

明代建州女真史上,不僅個人,而且部族,先后遭受過五次大磨難。

建州女真歷史上的五次大磨難:一是宣德癸丑之難,二是成化丁亥之難,三是成化己亥之難,四是萬歷癸未之難,五是萬歷己未之難。后兩次發(fā)生在萬歷朝,同建州崛興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在本書上卷有專章闡述。前三次發(fā)生在努爾哈赤興起之前,下面分別闡述。

宣德癸丑之難。事變發(fā)生在明宣德八年(1433),這一年為癸丑年,故史稱宣德癸丑之變;又因事情發(fā)生在斡木河,故又稱斡木河之變。

先是,永樂二十一年(1423)四月,猛哥帖木兒隨從永樂帝北征后,得到諭旨,攜子權(quán)豆(阿古),率正軍一千名,婦女兒童六千二百五十名,到達斡木河,農(nóng)耕牧獵,生活安定。不久,猛哥帖木兒之同母異父弟於沙哥、凡察也到達斡木河。他們受到朝鮮耕地、谷種、魚鹽、衣物等支給。隨后,女真楊木答兀等也來到這一地帶。楊木答兀原住開原,為女真豪族,明授為千戶,謀叛剽掠,四處焚搶,殺人越貨,受到追捕《明宣宗實錄》第13卷,宣德元年正月癸亥,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3葉。,逃往斡木河。猛哥帖木兒年老,子權(quán)豆(阿古)受李朝國王李芳遠的接見,欲授其為上將軍,權(quán)豆(阿古)以“私交之嫌”而拒絕。宣德八年(1433)明升猛哥帖木兒為右都督,官位正一品,并授凡察為都指揮使。不久,明廷給猛哥帖木兒以新使命。

敕建州左衛(wèi)掌衛(wèi)事、右都督猛哥帖木兒,都指揮使凡察等,令以初隨楊木答兀漫散官軍,悉送京師。《明宣宗實錄》第99卷,宣德八年二月戊申,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葉。

明派指揮同知裴俊,帶領(lǐng)官兵一百六十一名,到斡木河。閏八月十五日,楊木答兀等搶掠裴俊所帶賞賜物品及馬匹等。十月十九日,楊木答兀糾合“七姓野人”等八百余人,騎馬持械,突襲猛哥帖木兒住地,放火焚寨,搶掠財物。猛哥帖木兒、權(quán)豆(阿古)等進行抵御。在激戰(zhàn)中,猛哥帖木兒、權(quán)豆(阿古)等,因突遭襲擊,眾寡不敵而被殺。這就是斡木河之變。

斡木河之變后,建州左衛(wèi)衰落、分散。因猛哥帖木兒及其長子權(quán)豆(阿古)已死,明升建州左衛(wèi)都指揮僉事凡察為都督僉事,仍掌建州左衛(wèi)事。

升建州左衛(wèi)都指揮僉事凡察為都督僉事,仍掌衛(wèi)事,余升秩有差。先是遣都指揮裴俊往斡木河招諭,遇寇與戰(zhàn),而眾寡不敵,凡察等率眾往援,殺賊有功,故超升之。《明宣宗實錄》第108卷,宣德九年二月癸酉,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2葉。

猛哥帖木兒之子董山(童倉)在斡木河之變時,被擄去,經(jīng)贖回,幸躲一劫,后也搬移與叔父凡察同住。但董山(童倉)上奏明廷,請求準(zhǔn)許前往遼東居住:

建州左衛(wèi)都督猛可帖木兒子童倉奏,臣父為七姓野人所殺,臣與叔都督凡察,及百戶高早化等五百余家,潛住朝鮮地,欲與俱出遼東居住,恐被朝鮮國拘留,乞賜矜憫。上敕朝鮮國王李祹,俾將凡察等家送至毛憐衛(wèi),復(fù)敕毛憐衛(wèi)都指揮同知郎卜兒罕,令人護送出境,毋致侵害。《明英宗實錄》第36卷,正統(tǒng)二年十一月戊戌,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3葉。

后幾經(jīng)曲折,沖破磨難,董山(童倉)終于遷到遼東,與凡察住在一起。其間,發(fā)生糾紛,遭遇困難。《明英宗實錄》敕諭朝鮮國王李祹言:

今凡察等奏,將率眾還,為王軍馬追逐搶殺,內(nèi)有一百七十余家阻當(dāng)不放。朕惟凡察疑懼不還,此小人之心,無足怪者,而使其父子、兄弟、夫婦離散,情則可憫。此或下人所為,王不知也。敕至,可遣人覆實,果有所遺人民一百七十余家,即遣去完聚;如凡察妄言,或其人在彼不欲去者,王善加撫恤,俾遂其生,亦用奏來。《明英宗實錄》第73卷,正統(tǒng)五年十一月乙丑,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9葉。

同時,誡諭凡察、董山(童倉)等,不要生釁搶掠擾邊,不許侵犯王之邊境。

但是,建州左衛(wèi)印信發(fā)生爭執(zhí),情節(jié)曲折生動。《明英宗實錄》記載:

敕建州左衛(wèi)都督凡察及故都督猛哥帖木兒子指揮董山曰:往聞猛哥帖木兒為七姓野人戕害,掠去原降印信,宣德年間又復(fù)頒降,令凡察掌之。前董山來朝云,舊印已獲。近凡察來朝又奏,欲留新印。一衛(wèi)二印,于法非宜,敕至,爾等即協(xié)同署事,仍將舊印遣人送繳,庶幾事體歸一,部屬信從。《明英宗實錄》第38卷,正統(tǒng)三年正月癸丑,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8葉。

朝廷一紙敕諭,沒有解決問題。建州左衛(wèi)的印信,猛哥帖木兒死后,應(yīng)當(dāng)歸其子董山(童倉)繼承,時董山(童倉)失蹤,衛(wèi)印丟失,朝廷便命鑄造新印,歸凡察執(zhí)掌。現(xiàn)在朝廷要收回舊印,新印歸凡察掌管,董山(童倉)不服,又上奏文。明廷依然維持原敕,不予變更:

諭建州左衛(wèi)都督凡察、指揮董山曰:比爾凡察奏,本衛(wèi)印為七姓野人搶去,朝廷給與新印。后董山來朝,奏已贖回舊印。凡察來朝又請留新印,已允所言。令凡察暫掌新印,與董山同署衛(wèi)事,遣人進繳舊印。今爾凡察又奏舊印傳自父、祖,欲俱留之。朕惟朝廷自祖宗建立天下,諸司無一衛(wèi)二印之理。此必爾二人以私意相爭,然朝廷法度已有定制,爾等必當(dāng)遵守。敕至,爾凡察仍掌舊印,爾董山護封如舊,協(xié)心管事,即將新印遣人進繳,不許虛文延緩,以取罪愆。《明英宗實錄》第73卷,正統(tǒng)五年十一月乙丑,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9~10葉。

一衛(wèi)新舊兩印,叔侄紛爭不已,互不相讓,如何解決?此時,建州左衛(wèi)部民意愿,朝鮮派官進行了解。朝鮮咸吉道節(jié)制使金宗瑞訪查后報:

今聞凡察非猛哥帖木兒同父弟,而童倉幼弱之時,猶領(lǐng)管下以為一部酋長。今童倉年滿二十,體貌壯大,一部人心,咸歸童倉,而輕凡察。[朝]《李朝世宗大王實錄》第82卷,二十年七月辛亥,日本學(xué)習(xí)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12葉。

朝鮮國王李祹接啟后,為了慎重,命金宗瑞再行訪查,備細(xì)啟達。金宗瑞回啟達曰:

凡察之母,僉伊(官名)甫哥之女也吾巨,先嫁豆萬(官名)揮厚,生猛哥帖木兒。揮厚死后,嫁揮厚異母弟容紹(官名)包奇,生於虛里、於沙哥、凡察。包奇本妻之子吾沙哥、加時波、要知,則凡察與猛哥帖木兒非同父弟明矣此句標(biāo)點:一、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作“包奇本妻之子吾沙哥加時波要知,則凡察與猛哥帖木兒非同父弟明矣”。二、或作“包奇本妻之子吾沙哥、加時波要知,則凡察與猛哥帖木兒非同父弟明矣”。三、亦可作“包奇本妻之子吾沙哥、加時波、要知,則凡察與猛哥帖木兒非同父弟明矣”。以上三者,尚待酌定。。然猛哥帖木兒生時,如有興兵之事,則必使凡察領(lǐng)左軍、權(quán)豆領(lǐng)右軍、自將中軍,或分兵與凡察,故一部之人,素不賤惡。

猛哥帖木兒死后,童倉與權(quán)豆妻皆被擄未還,凡察乘其隙,亟歸京師,受都督僉事之職,又受印信而還,斡朵里一部人心稍附之。及權(quán)豆妻與童倉生還,且得遺腹之子,一部人心歸于權(quán)豆之子與童倉。其后,權(quán)豆之妻輕薄、善罵詈,童倉愚弱,一部稍稍失望。其赴京也,朝廷薄童倉而厚凡察,賜凡察以玉帶,且令凡察曰:“汝生時管一部,死后并印信與童倉。”以此,一部之人不得已附于凡察,然其心則或附童倉,或附權(quán)豆之子,時未有定。[朝]《李朝世宗大王實錄》第82卷,二十年七月辛亥,日本學(xué)習(xí)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12~13葉。

上文,權(quán)豆為猛哥帖木兒之子,在斡木河之變中死于難,其妻懷有遺腹子。這樣,董山(童倉)和權(quán)豆之妻遺腹子,都屬于猛哥帖木兒的直系血脈。盡管凡察家族勢力很大,他有“七子二女”[朝]《李朝世宗大王實錄》第77卷,十九年六月乙丑,日本學(xué)習(xí)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34葉。,但是建州左衛(wèi)部民之心,自然傾向于董山(童倉)和權(quán)豆妻遺腹子的一方。又因權(quán)豆妻性格粗俗及兒子幼小,部民自然更傾向于董山(童倉)。

明朝也要了解建州左衛(wèi)的實情和民心。明遼東總兵官曹義,受命在開原同凡察、董山(童倉)面對面調(diào)解,并據(jù)歷史經(jīng)驗,提出解決辦法,奏報朝廷旨定。《明英宗實錄》記載:

遼東總兵官、都督僉事曹義言:比奉敕旨,以凡察、董山爭掌衛(wèi)印,宜審其所部人情所屬者授之。臣即遣人奉宣詔旨,而二人各執(zhí)一詞,紛紜不已,遂同至開原。臣反覆諭以朝廷法制,凡察乃黽勉出其新印,且欲身自入朝,陳倫已省。令暫還本衛(wèi),至秋后赴京。臣竊觀其部落,意向賴在董山,而凡察怏怏,終難安靖。永樂中,海西野人都指揮惱納、塔失,叔侄爭印。太宗皇帝令惱納掌忽魯哈衛(wèi),塔失掌弗提衛(wèi),其人民各隨所屬。今茲事體,與彼頗同,請設(shè)建州右衛(wèi),以處凡察,庶消爭釁,以靖邊陲。上命俟其來朝議之。《明英宗實錄》第82卷,正統(tǒng)六年八月丁丑,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5葉。

最后,經(jīng)明正統(tǒng)帝諭準(zhǔn),將建州左衛(wèi),加以拆分,設(shè)建州右衛(wèi):

分建州左衛(wèi),設(shè)建州右衛(wèi)。升都督僉事董山為都督同知,掌左衛(wèi)事;都督僉事凡察為都督同知,掌右衛(wèi)事。董山收掌舊印,凡察給新印收掌。《明英宗實錄》第89卷,正統(tǒng)七年二月甲辰,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葉。

叔侄印信之爭,得到妥善解決。于是,出現(xiàn)建州三衛(wèi)——建州衛(wèi)、建州左衛(wèi)和建州右衛(wèi)。建州三衛(wèi),經(jīng)過挫折,輾轉(zhuǎn)遷徙,合住一處,開始建州女真發(fā)展的新階段。

總之,女真,從商周肅慎、秦漢挹婁、魏晉勿吉、隋唐靺鞨、遼金女直、元明女真,雖部別不同,卻語族相同,從人類學(xué)來說,屬于同一族系。如中原漢族皇朝,秦帝姓嬴、漢帝姓劉、晉帝姓司馬、隋帝姓楊、唐帝姓李、宋帝姓趙、明帝姓朱等。因此,從肅慎到女真,以人類學(xué)而言,應(yīng)當(dāng)屬于肅慎-女真族系。參見魏國忠主編:《肅慎-女真族系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6頁。而滿洲,其主體本是女真中的建州女真,后囊括各部女真,以及部分蒙古人、漢人、朝鮮人、赫哲人、鄂倫春人、鄂溫克人等,故從歷史看,也應(yīng)算作肅慎-滿洲族系。

然而,上文所述,到明中期,建州女真,發(fā)生大難,即在成化三年(1467),遭到丁亥之難。

成化丁亥之難。事變發(fā)生在明成化三年(1467),故史稱成化之變。這一年為丁亥年,故又稱成化丁亥之變。是役的緣起是,建州三衛(wèi)合住后,部族旺盛,勢力強大,對明朝和朝鮮,時而進行搶掠和騷擾,受擾害的地方,都向明朝和朝鮮抱怨。于是,成化帝決定出動大軍,會同朝鮮軍隊,合剿建州女真的駐地。先是,敕封曾在兩廣軍事立功的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趙輔為武靖伯《明憲宗實錄》第36卷,成化二年十一月庚辰,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4葉。成化三年九月,明廷命監(jiān)軍太監(jiān)黃順、左都御史李秉、武靖伯趙輔等統(tǒng)兵八萬,分作五路——黃順、李秉、趙輔率軍二萬六千,出鴉鶻關(guān)往蘇子河為中路;總兵官韓贊統(tǒng)兵一萬三千向通遠堡(今遼寧鳳城)為右翼;總兵裴顯統(tǒng)軍一萬三千向堿廠為左翼;總兵王英和參將孫璟各率軍一萬三千,分兵向撫順和鐵嶺為后軍。朝鮮以綾城君具致寬為都體察使,康純、魚有沼等為大將,分作右?guī)妥髱I(lǐng)兵一萬五千,分為五路,進攻建州。建州女真腹背受敵,左右遭擊,勢弱力寡,處于被動;雖盡力抵御,卻遭到慘敗。

是役,明軍大勝,史載:

神槍發(fā)而火雷迅擊,信炮舉而山岳震搖。盡虜酋之所有,罔一夷而見逃。剖其心而碎其腦,粉其骨而涂其膏。強壯盡戮,老稚盡俘。若土崩而燼滅,猶瓦解而冰消。空其藏而潴其宅,杜其穴而火其巢。李輔:《全遼志》第6卷,《遼海叢書》影印本,遼沈書社,1985年,第25葉。

此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明軍擒擄九十五人,斬殺五百九十六人,并“盡焚其屯落,盡殺其頭畜”,焚毀房屋僅其中一路即達千余家,牛馬、糧食、財產(chǎn)無算。

與明軍遙相配合的朝鮮軍,分作兩路,進攻建州:右?guī)纱髮⒖导兊嚷暑I(lǐng),左廂由大將魚有沼等率領(lǐng),過鴨綠江,攻剿搗巢。康純率朝鮮右?guī)姡M攻建州左衛(wèi)駐地蘇子河(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zhèn)赫圖阿拉村)地帶;魚有沼率朝鮮左廂軍,進攻建州衛(wèi)駐地吾彌府(今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西古城子)地帶李滿住及其子古納哈等駐地,建州右衛(wèi)駐地兀剌山城(今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地帶。建州三衛(wèi),遭受重創(chuàng),城破人亡,家舍被焚。

朝鮮史書,作了記載。右?guī)髮⒖导兒妥髱髮Ⅳ~有沼,分別奉書于承政院以啟曰:

自滿浦入攻婆豬江,斬李滿住及古納哈、豆里之子甫羅充等二十四名;擒滿住、古納哈等妻子及婦女二十四口;射殺未斬頭一百七十五名;獲漢人男一名、女五口,并兵械、器仗、牛馬;焚家舍積谷。……左廂大將魚有沼自高沙里入攻阿彌府,斬二十一級,射殺未斬頭五十,獲漢女一口,并兵仗、器械、牛馬,焚家舍九十七區(qū)。[朝]《李朝世祖大王實錄》第44卷,十三年十月壬寅,日本學(xué)習(xí)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6葉。

朝鮮軍得勝之后,砍斫大樹,剝?nèi)淦ぃ冻霭啄荆笞謺唬?/p>

朝鮮大將康純領(lǐng)精兵一萬,攻建州!世祖對康純曰:“攻”字未快,“滅”字最好! [朝]《李朝世祖大王實錄》第44卷,十三年十一月辛巳,日本學(xué)習(xí)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42葉。

總之,成化丁亥之難,建州三衛(wèi)遭受到建州女真史上,繼斡木河之變后又一次沉重打擊。建州女真厄運,十二年后重演。

成化己亥之難。事變發(fā)生在明成化十五年(1479),故史稱成化之變。這一年為成化己亥年,故又稱己亥之難,也稱成化己亥之變。成化己亥之變,事出之因,各有詮釋。

其一,明廷說建州肆行搶掠。大太監(jiān)汪直、遼東巡撫陳鉞奏請發(fā)兵,掃蕩建州,以靖邊陲。他們說:“(建州)聲言來寇遼東,且言往年建州三衛(wèi),構(gòu)海西、毛憐,累犯邊境,朝廷授以都督、都指揮之職,諸夷因起爭端,紛紛擾亂,亦欲挾制以求顯職,與其加升而招侮,莫若整兵而征討。”《明憲宗實錄》第195卷,成化十五年十月丁亥,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

其二,建州說明朝禁止貿(mào)易。在朝廷會議上,兵部尚書余子俊等則認(rèn)為:“馭夷之道,守備為本。我太祖載諸祖訓(xùn),永以為法。建州女直,叛服不常,朝廷或開馬市,以掣其黨,或許買鐵器,以結(jié)其心,皆羈縻之義,非示之弱也。今鉞等歷數(shù)其罪,意欲搗其巢穴,此軍國大務(wù),非臣等所敢專。”《明憲宗實錄》第195卷,成化十五年十月丁亥,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在這里,“開馬市”和“買鐵器”兩端,都是說的貿(mào)易。可見,邊釁的原因之一,是貿(mào)易渠道不暢。

其三,前事之因為后事之果。先是,趙輔貪功,留下后果,“往年已招降都督董山等,而又殺之,已為失信;近復(fù)搗其巢穴,概殺無辜,故彼讐恨不服”《明憲宗實錄》第179卷,成化十四年六月戊戌,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3葉。云云。建州女真騷擾遼東,既有經(jīng)濟原因,也有政治原因。前趙輔征建州,上奏報功稱:“征建州叛賊,斬首七百三十五級。”《明憲宗實錄》第210卷,成化十六年十二月己未,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3~4葉。趙輔等因軍功,由伯升為侯,卻留下后患。歷史教訓(xùn),經(jīng)常重復(fù)。遼東監(jiān)察御史強珍的奏疏,則提供了歷史反思:

巡按遼東監(jiān)察御史強珍奏:建州班師之后,虜即入?yún)リ枴⑶搴佣ぶ常纳⒙幽袐D五百余名,頭畜無算,實由前巡撫都御史、今戶部尚書陳鉞啟釁邀功,以致虜報復(fù)舊怨。其守堡指揮王英、白祥,及分守副總兵、都指揮吳瓚,右參將崔勝等,俱不能防御,而鎮(zhèn)守總兵等官、太監(jiān)韋朗、都督緱謙等,又各畏罪貪功,隱匿前事,直待朝廷論功升賞。陳鉞回京之后,始以奏聞,實為欺罔,請皆逮問,以正其罪。兵部尚書余子俊等復(fù)奏,引《皇明祖訓(xùn)》,參鉞累犯死罪,不宜再縱,當(dāng)從珍言。上命吳瓚、崔勝戴罪殺賊,韋朗停歲賜食米半年,緱謙、陳鉞各停俸一年,余皆屬珍逮問之。《明憲宗實錄》第204卷,成化十六年六月戊午,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3葉。

強珍后遭汪直報復(fù),械至京,受拷掠,戍遼東。汪直敗,珍復(fù)官。

其四,文官說武官邀立邊功。時大太監(jiān)汪直執(zhí)掌司禮監(jiān),左都御史兼提督團營王越、遼東巡撫陳鉞等,黨附汪直,內(nèi)外勾結(jié),“啟釁召敵”《明史·強珍傳》第180卷,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第4776頁。,請求征討;成化帝采信汪直、王越、陳鉞之言,決定發(fā)兵,征討建州。汪直,《明史·宦官列傳》記載:

十五年秋,詔直巡邊,率飛騎日馳數(shù)百里,御史、主事等官迎拜馬首,箠撻守令。各邊都御史畏直,服櫜鞬迎謁,供張百里外。至遼東,陳鉞郊迎蒲伏,廚傳尤盛,左右皆有賄。直大悅。……兵部侍郎馬文升方撫諭遼東,直至不為禮,又輕鉞,被陷坐戍,由是直威勢傾天下。《明史·汪直傳》第304卷,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第7780頁。

陳鉞激變遼東,為御史強珍所劾,御史許進也率同官論之。“汪直怒,構(gòu)珍下獄,摘進他疏偽字,廷杖之幾殆。”《明史·許進傳》第186卷,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第4925頁。自然,御史諫言,無助于事。

此役,事變經(jīng)過,簡述如下。

廟堂爭議。對建州三衛(wèi),是剿是撫,廟堂之上,意見不一。大太監(jiān)汪直、遼東巡撫陳鉞等主剿。巡撫遼東、右副都御史陳鉞奏:“宜復(fù)調(diào)軍,搗其巢穴,以除邊患。”事下廷議,兵部尚書余子俊等主撫。他奏言:“建州、海西諸虜,比蒙恩諭,多已改悔。今鉞以傳聞之故,復(fù)請加兵,恐起舊釁。乞令鉞等嚴(yán)敕所部,如偵瞭虜眾犯邊情狀,不妄則擊之;出境既遠,可勿窮追。”《明憲宗實錄》第183卷,成化十四年十月辛丑,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3葉。余子俊在同奏中并建議,對女真諸部應(yīng)區(qū)別對待:“諸夷有來朝不犯邊者,勿令驚疑。”而汪直、陳鉞等“乃遣使招誘建州夷人郎禿等四十人來貢,欲置之死。且言建州三衛(wèi),法當(dāng)殄滅,若今日縱還,明日復(fù)為邊患。……直等械郎禿等至,遂令都察院錦衣衛(wèi)禁錮之”《明憲宗實錄》第196卷,成化十五年閏十月壬申,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3~4葉。。虛構(gòu)事實,制造事端,開啟邊釁,興師求功。

決策征剿。大太監(jiān)汪直與左都御史王越、遼東巡撫陳鉞等勾結(jié),“越急功名。汪直初東征,越望督師,為陳鉞所沮”《明史·王越傳》第171卷,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第4574頁。。汪直和陳鉞受到成化帝的信任。明對建州決策,主戰(zhàn)派的意見,終得成化帝的諭準(zhǔn),發(fā)兵征討建州女真。明成化十五年(1479)十月丁亥(初五),明廷命太監(jiān)汪直監(jiān)督軍務(wù),撫寧侯朱永佩靖虜將軍印,為總兵官,后命陳鉞以巡撫遼東、右副都御史參贊軍務(wù),統(tǒng)率大軍,征剿建州,攻其不備,搗其巢穴《明憲宗實錄》第195卷,成化十五年十月丁亥,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丙申(十四日),命朝鮮國王李娎出兵,配合明軍,夾擊建州。敕文曰:

建州女直,逆天背恩,累寇邊陲,守臣交請剪滅,朕念彼中亦有向化者,戈鋋所至,玉石不分,爰遣大臣撫諭,貸其反側(cè)之愆,聽其來京謝罪,悉越常例,升賞宴待而歸。曾未期歲,賊首伏當(dāng)加等,復(fù)糾丑類,侵犯我邊,雖被官軍驅(qū)逐出境,而未遭挫衄。廷議皆謂此賊冥頑弗悛,罪在不宥,已令監(jiān)督總兵等官,選領(lǐng)精兵,刻期征剿。我?guī)焿壕常跻饲脖b相應(yīng)援。賊有奔竄至國境者,必擒而俘獻之。逆虜既除,則王敵愾之功愈茂,而聲名永享,于無窮報酬之典,朕必不爾緩也。《明憲宗實錄》第195卷,成化十五年十月丙申,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5葉。

朝鮮國王李娎接到敕文后,派陪臣右贊成魚有沼等,出兵策應(yīng),行至滿浦、鎮(zhèn)江,因江河冰封而后期。后繼遣左議政尹弼商等率軍從側(cè)翼進攻建州。

這場征討建州女真之役,自十月丁亥(初五)命將出征,中經(jīng)閏十月,到十一月丁未(二十六日),其結(jié)局,《明憲宗實錄》載撫寧侯朱永等奏報:

建州賊巢,在萬山中,山林高峻,道路險狹,臣等分為五路,出撫順關(guān),半月抵其境。賊據(jù)險迎敵,官軍四面夾攻,且發(fā)輕騎,焚其巢穴,賊大敗,擒斬六百九十五級,俘獲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余寨,獲牛馬千余,盔甲、軍器無算。《明憲宗實錄》第197卷,成化十五年十一月丁未,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葉。

此役,汪直領(lǐng)頭功,陳鉞由右副都御史升為右都御史,升官、晉級、加俸、紀(jì)功、受賞等,受賞者達二千六百六十二人《明憲宗實錄》第198卷,成化十五年十二辛未,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5葉。又,《明憲宗實錄校勘記》卷一百九十八校勘記云:“一十五百,舊校改十為千。”依校改數(shù)字統(tǒng)計。

朝鮮國王李娎也向明廷奏捷稱:

遣左議政尹弼商、節(jié)度使金嶠等引兵渡江,進搗賊巢,斬首十六級,生擒男婦十五人,并獲遼東被虜婦女七人,及驅(qū)其牛馬,毀其廬舍。《明憲宗實錄》第200卷,成化十六年二月壬申,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5葉。

成化己亥之變,是建州女真史上,繼宣德癸丑之變、成化丁亥之變后,建州女真再一次受到沉重打擊。建州女真三部,遭受三次重?fù)簦瑥拇酥螅ヂ浒倌辍?/p>

邊事體大,不可不慎。或撫或剿,理宜慎重。朝廷發(fā)兵,有理有節(jié),征討過當(dāng),引發(fā)報復(fù)。明成化時,馬文升、余文俊等主撫,汪直、陳鉞等主剿。成化年間,兩次建州之役,兵部尚書余子俊等曾忠直奏言:

今推誠撫安,事將就緒,若欲加兵,則撫安成命,不足為恩,適足為仇,無以示信。況六月興師,兵法所忌,宜令總兵、巡撫等官,按兵境上,以戒不虞,仍與文升等協(xié)和定議,以撫安為主,少蘇邊困,果有深入為寇,方許征討。《明憲宗實錄》第179卷,成化十四年六月戊戌,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3葉。

明兵部尚書余子俊于遼東的邊政,幾次奏言,提出建議:其一,推誠撫安,邊事慎重;其二,以撫為主,勿輕用兵;其三,區(qū)別良莠,玉石分清;其四,陳兵邊上,犯則擊之;其五,有理有節(jié),不輕搗巢;其六,不以小事,開啟邊釁。《明史·余子俊傳》詳其西北之功,而略其東北之績,但撰者公允評論道:“余子俊盡心邊計,數(shù)世賴之。”《明史·余子俊傳》第178卷,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第4746頁。

廟堂決策,對于邊事,必須十分用心,不許纖毫任意,免貽后患,疊連環(huán)生。鑒于此,于謙說:“剛?cè)峒鏉瑢捗瓦m宜;本之以廉明,濟之以通便;毋生事而激變,毋縱惡而長奸;毋貪小利以墮賊計,毋邀近功而防遠圖。”于謙:《于謙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19頁。

總之,有明一代,遼東邊政,錯綜多變,有得有失——其得在于:明朝初期,東北統(tǒng)一,多方招撫,廟街庫頁,納入版圖,煌煌大明,萬國來朝,屹立東方;其失在于:廟堂昏暗,太監(jiān)擅政,文官求榮,武官邀功,招釁邊事,百年之后,積重難返,邊患叢生。明朝一系列的邊政失當(dāng)之舉,最后引發(fā)努爾哈赤起兵叛明,從而加速朱明皇朝覆亡,拉開滿洲興起帷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西县| 峨山| 浑源县| 康马县| 即墨市| 乳源| 新丰县| 阿克陶县| 山东省| 大埔县| 新田县| 铜梁县| 德惠市| 淮北市| 新沂市| 平潭县| 栖霞市| 招远市| 和林格尔县| 来安县| 离岛区| 忻州市| 巫山县| 潜江市| 舒兰市| 桑日县| 兴安县| 靖安县| 黔南| 城口县| 政和县| 土默特右旗| 广东省| 和静县| 桐柏县| 贺兰县| 凤凰县| 夏邑县| 贞丰县| 馆陶县| 广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