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明代女真南遷

明代的女真史,有著重要特點:一是國際環境,二是臣屬明朝,三是大量遷徙,四是重新統合。概略闡述,分列于下。

在明代二百七十六年間,影響女真遷徙、加速滿洲興起的國際環境,主要包含朝鮮、日本和俄國。

朝鮮。高麗末期,社會危機異常嚴重,動蕩不安。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即皇帝位后,高麗恭愍王王顓遣使表賀,到應天(今南京),貢方物,且請封《明史·朝鮮傳》第320卷,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8279頁。。洪武二年(1369),明封高麗王王顓為國王,并賜金印、誥文和《大統歷》等《明太祖實錄》第44卷,洪武二年八月丙子,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5~6葉。。朝鮮恭愍王停用故元至正年號,改用洪武年號。恭愍王“反元親明”。洪武七年(1374),恭愍王王顓被弒身亡。于是,“廟堂親明派多被清除”[日]河內良弘:《明代女真史の研究》,同朋舍,1992年,第12頁。。此后,高麗王朝,王權更替,二十余年,三易其主。此期,高麗王趁遼東政權交替之際,曾多次出兵,越過鴨綠江,兵至遼陽、五老山城(今桓仁境)[朝]鄭麟趾:《高麗史》第43卷,恭愍王二十年九月辛亥,國書刊行會出版,明治四十一年(1908),第644頁。

朝鮮政變勢力同“故元遺兵”相聯系,遼東軍政事態更為復雜。洪武二十年(1387),明廷命戶部咨高麗王:“以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其土著軍民女直、韃靼、高麗人等,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人民悉聽本國管屬。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復有所侵越。”《明太祖實錄》第187卷,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壬申,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葉。高麗國王接到明朝戶部咨文后,高麗王辛禑上明朝表言:“文高和定等州,本為高麗舊壤,鐵嶺之地,實其世守,乞仍以為統屬。”明洪武帝因諭禮部尚書李原名曰:

數州之地,如高麗所言,似合隸之;以理勢言之,舊既為元所統,今當屬于遼。況今鐵嶺已置衛,自屯兵馬,守其民,各有統屬。高麗之言,未足為信。且高麗地壤,舊以鴨綠江為界,從古自為聲教,然數被中國累朝征伐者,為其自生釁端也。今復以鐵嶺為辭,是欲生釁矣。遠邦小夷,固宜不與之較,但其詐偽之情,不可不察。禮部宜以朕所言,咨其國王,俾各安分,毋生釁端。《明太祖實錄》第190卷,洪武二十一年四月壬戌,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3葉。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高麗大將軍李成桂發動政變,奪取權力,自立為王。此事,《明史·太祖本紀》記載:“高麗李成桂幽其主瑤而自立,以國人表來請命,詔聽之,更其國號曰朝鮮。”《明史·太祖本紀三》第3卷,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第50頁。但是,《明太祖實錄》將此事分作兩條著錄:其一,洪武二十一年(1388)十月庚申條記載:“高麗國王王禑遣其臣禹仁烈等,上表請遜位于其子昌。上曰:前者聞其王被囚,今表請遜位,必其臣李成桂之謀,東夷狡詐,多類此,姑俟之,以觀其變。”其二,洪武二十五年(1392)閏十二月乙酉條記載:“高麗權知國事李成桂,欲更其國號,遣使來請命。上曰: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最羙(古同“美”),且其來遠矣,宜更其國號曰朝鮮。”《明太祖實錄》第223卷,洪武二十五年閏十二月乙酉,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4葉。河內良弘教授的《明代女真史の研究·年表》,也將其析為兩條載錄: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七日,李成桂即位;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十五日,定國號為朝鮮[日]河內良弘:《明代女真史の研究》,同朋舍,1992年,第752頁。。由此可證,《明史·太祖本紀》誤將發生在兩年的兩件事,合并在一年,并作一件事加以記述。從此,“朝鮮”這一國名出現在朝鮮的史冊上,也出現在明清的史冊上。朝鮮的李朝,從太祖李成桂始,經歷明、清兩個朝代,特別是在明朝,臣屬于明,用明正朔,王朝統一,政權穩定。李朝的建立,清除了高麗末期“親元反明”的勢力。朝鮮李朝及其與明朝的關系,對女真的興衰分合,遷徙變化,有著直接而重大的影響。

日本。明代女真崛興之時,日本發生重大變化。先是,日本國在元末明初,處于分裂狀態,即所謂“南北朝時期”(1336~1392),近六十年之久。爾后,軍閥割據,內戰不休,日本國的歷史,進入“戰國時期”(1467~1573),長達百年之久。到明嘉靖時,日本地方實力派織田信長(1534~1582),軍事實力,不斷強大,兼并各部,進占京都。他在統一日本過程中,于明朝萬歷十年(1582),也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前一年,在本能寺被其家臣明智光秀謀殺。其部將豐臣秀吉,繼續進行統一事業。豐臣秀吉(1536~1598),以大阪為基地,加強集權,四處征戰,不斷勝利,統一全國。豐臣秀吉初步統一日本之后,邁出對外侵略的步伐,矛頭所向,首指朝鮮,而后明朝。明萬歷二十年(1592),在努爾哈赤統一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時,豐臣秀吉發起大規模的侵略朝鮮戰爭。朝鮮受到日軍的突然襲擊,力不能敵,節節敗退,八郡盡失。明朝接到朝鮮國王請求,以唇亡齒寒,遂決定派軍,進行抗倭援朝的戰爭。從萬歷二十年到二十六年(1592~1598),明朝軍隊,“則七年之間,喪師十余萬,糜金數千鎰”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援朝鮮》第62卷,中華書局標點本,1977年,第980頁。。此期,明軍關外主力過江,遼東軍事防務空虛,主將赴朝抗倭,無暇顧及女真,且明朝的軍力、物力、財力、人力,損失巨大,國力虧耗,府庫拮據。這為建州努爾哈赤興起,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俄國。在公元十四到十六世紀,俄羅斯迅速發展。明弘治元年(1488),伊凡三世自稱全俄羅斯大君主。相當于明朝前期,建立莫斯科大公國,以莫斯科為中心,成為俄羅斯集權國家,合并東北和西北的羅斯全部領土。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伊凡四世(17周歲)改稱號大公為沙皇。他在兩年后,召開首屆俄羅斯全國議會。五年后,伊凡四世開始征服喀山等地。明正德五年(1510),俄國菲洛費伊向大公瓦西里三世呈奏,提出第一羅馬(羅馬城)和第二羅馬(君士坦丁堡)已經衰落,只有第三羅馬(莫斯科)巍然屹立,永遠不倒,激發了俄國的自信雄心和擴張野心雷麗平:《俄羅斯文化的歷史變遷》,《光明日報》2013年7月4日第1版。。爾后,瓦西里三世開始加快俄羅斯疆土拓張的步伐。繼之,俄羅斯東部疆土向西伯利亞擴張。明萬歷十年(1582),即是努爾哈赤起兵前一年,俄國以葉爾馬克為首的哥薩克,越過烏拉爾山,進入西伯利亞地帶。隨后,在明朝,遼東建州發生古勒山之戰,努爾哈赤的祖、父死于兵火。萬歷十五年(1587),俄國建托博爾斯克,這里后來成為俄國在西伯利亞的一個中心。萬歷四十一年(1613),俄國羅曼諾夫為沙皇,從而開始了羅曼諾夫王朝,加速了對西伯利亞的擴張。三年后,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后金,自稱昆都侖汗。天聰六年即崇禎五年(1632),俄國在勒拿河畔建立勒拿堡,即今雅庫茨克。崇德三年即崇禎十一年(1638),哥薩克人才聽到索倫人,即鄂溫克人說有一條大河叫黑龍江(即阿穆爾河)。崇德八年即崇禎十六年(1643),俄國人波雅科夫帶軍到達黑龍江支流精奇里江(今結雅河)地帶,侵入達斡爾人住地。清順治七年(1650),俄國哈巴羅夫帶領七十余人,翻越外興安嶺,侵入黑龍江地域。不久,他們占領達斡爾人居住的雅克薩(今阿爾巴津)。翌年,哈巴羅夫侵占索倫(鄂溫克)頭目托爾金的住地。托爾金是清太宗皇太極額駙巴爾達齊的親戚。由上面所述,大歷史背景,充分地說明,如果東北地區各個民族或部族之間,分裂爭戰,不相統一,那么,就不能共同抵御沙皇俄國的擴張勢力;相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對東北地域,沿襲元、明疆域,加以接管,重新統一,為其子孫后來抵御沙俄侵略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條件。

滿洲崛興,不僅有國際環境,而且有國內環境,受到國內諸多因素的影響。

明朝初期,遼東地區主要有三種軍政勢力——明朝勢力、“北元”勢力、女真勢力,相互交錯,彼此分合,使當時遼東局勢錯綜復雜,矢鏃紛飛,爭戰糾葛。就建州女真的國內環境來說,在明代二百余年間,東北區域內影響女真南遷,加速滿洲興起,主要有蒙古勢力、“野人”女真和海西女真三大要素。

蒙古勢力。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率軍北進,攻占大都(今北京),元亡。但是,故元勢力,仍踞北方,遼東軍力,尤為可觀。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派斷事斷事:《中文大辭典》釋文:宋、元以后,置留守司、斷事司,設斷事、副斷事等官。又明初于中書省、五軍都督府設斷事,后廢。《明太祖實錄》(卷十四)記載:朱元璋即吳王位,建百司官屬:置中書省左右相國為正一品,平章政事從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參知政事從二品,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員外郎正六品,都事、檢校正七品,照磨、管勾從七品;參議府參議正三品,參軍、斷事官從三品,斷事、經歷正七品,知事正八品等。黃儔等前往遼東,“詔諭遼陽諸處官民,帥眾歸附”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故元遺兵》第10卷,中華書局標點本,1977年,第131頁。。詔諭之后,繼之以兵。朱元璋派遣大軍,前往遼東。洪武四年(1371)二月,《明太祖實錄》記載:“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以遼東州郡地圖并籍其兵馬錢糧之數,遣右丞董遵、僉院楊賢奉表來降。”《明太祖實錄》第61卷,洪武四年二月壬午,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5葉。于是,明設置遼東衛指揮使司,以劉益為指揮同知。同年秋,設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遼東,后來達到二十五衛、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萬歷《四鎮三關志·遼鎮》第1卷,明萬歷四年(1576)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朱元璋在東北地區,首要之務是清除遼東“故元遺兵”。先是,明軍逼近大都,元順帝等北走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東境)。洪武二年(1369),明派常遇春、李文忠率軍攻占元上都,元順帝敗走應昌(今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湖西)。洪武三年(1370),元順帝于四月二十八日在應昌病死,年五十一。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稱必力克圖汗,年號宣光。不久,徐達軍大破擴廓帖木兒于沈兒峪,李文忠軍攻占應昌。北元愛猷識理達臘在隨從數十騎陪同下,逃往和林和林: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南,一名喀喇和林。元太祖時曾都于此。。雖然蒙古地區故元勢力大為削弱,但是遼東地區故元勢力仍很強大。明洪武帝決心要接管故元疆土。洪武八年(1375),北元中書右丞相、河南王擴廓帖木兒死。洪武十一年(1378),北元愛猷識理達臘死。這兩件事情,標志著遼東北元勢力大衰。同時,明朝加緊對遼東的征撫活動。同年,故元樞密副使高家奴等歸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大將軍徐達出兵大勝,遼東北元勢力動搖。同年,故元將校劉敬祖等三十余人降明,隨之故元軍官不斷降明。在此大勢之下,部分女真頭人也紛紛投明。洪武十八年(1385),明將糧米七十五萬二千二百余石海運往遼東《明太祖實錄》第173卷,洪武十八年五月己丑,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這對改善生計、救濟斯民有積極意義。翌年,故元降將高家奴從朝鮮以綺緞、布匹購馬《明太祖實錄》第179卷,洪武十九年十二月戊子,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7葉。,達三千匹。洪武二十年(1387),大將軍馮勝率二十萬大軍北征,到達伊通河一帶,故元洪伯顏帖木兒等投降。不久,故“元太尉納哈出擁眾數十萬屯金山,數為遼東邊害”《明史·馮勝傳》第129卷,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第3798頁。。明降納哈出,得其部眾三十余萬人,“羊、馬、驢、駝、輜重,亙百余里”《明太祖實錄》第182卷,洪武二十年六月丁未,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葉。

故元遺兵,相繼降附,東北地區,歸屬明朝。明對北元,經過二十年征撫,取得重大勝利。大將軍馮勝奏報,獲納哈出暨降附將校四千七百余人,國公、郡王、太尉、司徒、平章、行省丞相、參知政院等大小官員六千四百余人,以及金銀銅印一百顆,金銀虎符及牌面一百二十五等,取得兵民來歸,“喜溢臣民,歡騰遠邇”的局面《明太祖實錄》第184卷,洪武二十年八月丁丑,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5~6葉。

女真勢力。明朝在東北地區接管故元土地,引發“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的社會變動。明朝對女真主要采取以招撫為主、征撫兼施的“羈縻”政策,設立大量羈縻衛所。特別是在黑龍江入海口處,即元代奴兒哥征東元帥府的故地,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加封女真大小首領以不同的官職,有都督、都指揮使、指揮僉事、千戶、百戶、鎮撫等,給予印信、敕書,并定期進京朝貢。明廷對女真各部,實行“各自授以官職而不相統屬,各自通貢而不相糾合”的策略,女真諸部,“各有雄長,不使歸一”楊道賓:《楊宗伯奏疏》,載《皇明經世文編》第453卷,中華書局影印本,1962年,第4977頁。,以貽中國之安。

明朝隨著征撫兼施策略的實行、軍事的不斷勝利,在遼東女真等地區,設立衛所,進行統轄。如洪武二十年(1387):

置遼東三萬衛指揮使司,以千戶侯史家奴為指揮僉事。《明太祖實錄》第187卷,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庚午,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葉。

朝鮮《李朝實錄》也記載:

禮曹參議安魯生,回自京師,赍禮部咨文。……洪武二十一年間,都指揮使侯史家奴等,于斡朵里,開設衙門。[朝]《李朝太宗大王實錄》第13卷,七年三月己巳,日本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12葉。

千戶侯史家奴指揮僉事開設衙門的地點在斡朵里,也就是三姓地方的馬大屯(后文另述)。

以上兩條史料說明:洪武中期,明朝勢力已經達到并控制建州女真的故鄉之地。元末明初斡朵里女真,既是明代建州女真史的起點,也是明代滿洲興起史的原點。

永樂年間,明廷對女真的招撫,獲得重大成績,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是加強了對整個東北地區女真的管轄,重大事件,列舉如下:

永樂元年(1403),永樂帝派遣邢樞等官員,“往諭奴兒干,至吉烈迷諸部招撫之”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女直》第24卷,中華書局點校本,1993年,第733頁。

永樂二年(1404),《明太宗實錄》記載:“忽剌溫等處女直野人頭目把剌荅哈來朝,置奴兒干衛,以把剌嗒哈、剌孫《明實錄·太宗實錄校勘記》:“把剌荅哈來朝,抱本哈作嗒;把剌嗒哈剌孫,舊校改嗒作荅,抱本哈作嗒,廣本哈下有阿字。”查《明太宗實錄》永樂三年三月己亥作“把剌荅哈”,永樂三年三月癸亥作“把剌荅”。又“把剌嗒哈剌孫”為一人或二人,待考。等四人為指揮同知,古驢等為千戶所、鎮撫,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明太宗實錄》第28卷,永樂二年二月癸酉,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葉。同年,又派遼東千戶王可仁前往豆滿江(圖們江)等地,安撫建州女直(真)[朝]《李朝太宗大王實錄》第7卷,四年三月戊辰,日本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11葉。

爾后,“北越遼河而亙沙漠,又東北至奴兒干,涉海有吉烈迷諸種部落,東鄰建州、海西、野人女直,并兀良哈三衛,永樂初相率來歸”畢恭:《遼東志·序》,《遼海叢書》影印本,第1冊,遼沈書社,1985年,第348頁。

永樂三年(1405),《明太宗實錄》記載:“奴兒干衛指揮同知把剌荅哈及兀者左衛頭目木荅忽等九十七人來朝,賜之鈔幣。”《明太宗實錄》第40卷,永樂三年三月己亥,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葉。同年,《明太宗實錄》又記載:“賜女直及奴兒干黑龍江忽剌溫之地野人女直把剌荅……等宴于會同館。”《明太宗實錄》第40卷,永樂三年三月癸亥,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4葉。

永樂七年(1409)四月,在黑龍江下游奴兒干地域居住的“野人”女真向明朝貢。閏四月,明朝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任命康旺為都指揮同知,王肇舟為都指揮僉事。《明太宗實錄》第91卷,永樂七年閏四月己酉,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葉。奴兒干都司的所在地點,曹廷杰、間宮林藏、內藤虎次郎、和田清、楊旸等都考定在黑龍江入海口附近,并有永寧寺碑遺跡為證。奴兒干都司設置之后,“野人”女真與明廷往來更為密切。

永樂九年(1411),永樂帝派太監亦失哈、都指揮同知康旺等,“率軍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前往該地,實施建置“奴兒干都司”《敕修永寧寺記》,載《歷史的見證——明代奴爾干永寧寺碑文考釋》附錄,見《歷史研究》1974年第1期。。奴兒干都司的轄區,東瀕海,西接兀良哈,南鄰朝鮮,北至奴兒干北海陳循等:《寰宇通志》第118卷,明景泰刻本,天津圖書館藏,又見《玄覽堂叢書》本。。明奴兒干地區所轄的衛所,時有變化,或因疏漏,各書記載,亦顯差異。根據《明實錄》記載統計,從永樂初到嘉靖間,先后在上述地區共設立三百七十個衛、二十個所李鴻彬:《清朝開國史略》,齊魯書社,1997年,第11頁。。在這些衛所中,留下諸多重要文物,其中有四塊重要碑記:

一、永樂十一年(1413),明朝官員在奴兒干都司治所之地豎立的《敕修奴兒干永寧寺碑記》石碑,碑高五尺三寸六分,廣二尺五寸,三十行,行六十四字。題額“永寧寺記”,正書。

二、宣德八年(1433),重修永寧寺豎立的《重建永寧寺記》石碑,碑高六尺二寸,廣三尺六寸七分,三十行,行四十四字。額題“重建永寧寺記”,正書。

三、宣德元年(1426),《明遼東都指揮僉事昭勇將軍崔源墓志銘》記載:“宣德元年,同太監亦信下奴兒干等處詔諭,進指揮僉事。”羅福頤:《滿洲金石志》第6卷,“滿日文化協會”印,民國二十六年(1937),第36頁。

四、《明威將軍宋國忠墓志銘》記載了其高祖宋卜花曾在明初奉命詔諭奴兒干的事跡。《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的又一鐵證》,《遼寧日報》1975年1月5日。

以上四通碑記和墓志,印證文獻資料,有力證明:明朝在黑龍江下游地域設立軍政機構,任命官員,開通站赤,適時朝貢,派員巡視,進行管轄,從而證明黑龍江下游地域,直至黑龍江入海口及口外庫頁島(今薩哈林島)是明朝所轄的疆土。

永樂十年(1412),《明太宗實錄》記載:奴兒干等處女直野人頭目準土奴、塔失等百七十八人來朝,貢方物,設置十一衛,“命準土奴等為指揮、千百戶,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明太宗實錄》第131卷,永樂十年八月丙寅,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同年,《明太宗實錄》又記載:“置遼東境外滿涇等四十五站,敕其提領那可孟常等曰:朝廷說奴兒干都司并各衛,凡使命往來,所經之地,舊有站赤者,復設各站頭目,悉恭命毋怠。”《明太宗實錄》第133卷,永樂十年十月丁卯,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就是對故元的站赤加以整頓、完善、管理和使用。同年,《明太宗實錄》再記載:“奴兒干都司都指揮同知康旺等來朝,貢貂鼠皮等物,賜赍有差。”《明太宗實錄》第155卷,永樂十二年九月辛未朔,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葉。

永樂十二年(1414),永樂帝允奴兒干都指揮使司都指揮同知康旺之請,向奴兒干都司增派兵三百名。《明太宗實錄》第156卷,永樂十二年閏九月壬子,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

永樂十八年(1420),明在吉林松花江畔船廠造船。《吉林阿什哈達摩崖》,《文物》1973年第8期。船只沿松花江而下,直達黑龍江口。后遣中官亦失哈等往奴兒干等處,又“令都指揮劉清領軍松花江造船、運糧”《明宣宗實錄》第90卷,宣德七年五月丙寅,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也運送物資和軍兵。

永樂十九年(1421),《明太宗實錄》記載:“奴兒干等處都指揮王肇舟等……五百六十五人來朝,貢馬。賜宴及鈔幣有差。”《明太宗實錄》第242卷,永樂十九年十月癸巳,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葉。

永樂二十年(1422),《明太宗實錄》記載:“奴兒干等處都指揮王肇舟等來朝貢馬。”《明太宗實錄》第251卷,永樂二十年九月壬午,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3葉。同年,《明太宗實錄》又記載:“奴兒干等處都指揮王肇舟……等辭還,賜宴及鈔幣有差。”《明太宗實錄》第252卷,永樂二十年十月戊子,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3葉。

永樂帝死后,其孫宣德帝繼承祖業,奴兒干都司按期朝貢,并受朝廷賜賞。如宣德三年(1428)、五年(1430)、七年(1432),太監亦失哈、都指揮康旺都往來于北京和奴兒干。[日]江嶋壽雄:《明代清初の女直史研究》,日本中國書店,1999年,第61頁。到宣德九年(1434),亦失哈奉旨回京。史載:“兀者衛指揮僉事猛可禿等三人,隨內官亦失哈歸自奴兒干,賜之彩幣、表里、金織纻絲襲衣等物。”《明宣宗實錄》第108卷,宣德九年二月壬申,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2葉。

從永樂到宣德期間,明朝南北有兩件大事:一件是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另一件是太監亦失哈八下奴兒干。至少七次下奴兒干的太監亦失哈,其重大意義可與七下西洋的太監鄭和相媲美。[日]江嶋壽雄:《明代清初の女直史研究》,日本中國書店,1999年,第62頁。鄭和為回族人,亦失哈為海西人《明英宗實錄》第186卷,正統十四年十二月壬子,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4葉。。《明史》鄭和有傳,亦失哈僅在《曹吉祥傳》后附載。鄭和下西洋與亦失哈下奴兒干,都是“明初盛事”《明史·鄭和傳》第304卷,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第7768頁。。此后,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的歷史轉入新的時期。

明代女真地區的官員,包括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仍照舊俗,各統其屬,按期朝貢,“給與印信”《明英宗實錄》第43卷,正統三年六月戊辰,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葉。。其官職世襲,父死子繼、父老子替,都須由明廷諭準。

“野人”女真的朝貢,因路途遙遠,不固定期限。朝貢的物品,主要是土特產,如海東青、馬匹、貂皮、猞猁猻皮等。回賜的物品有彩緞、衣物、鈔幣等。

“野人”女真的變動,也影響海西女真。

海西女真,于明初期,在明帝國的管轄之下。此期海西女真人的一大特點是,逐漸向南遷徙。遷徙原因,擇要有四:

其一,氣候之因。地球上氣候周期性寒暖交替,自遼、金到元、明的幾個世紀,中國東北地區,處于相對寒冷時期。黑龍江、松花江地帶的女真等部居民,為了避寒趨暖,舉部向南遷徙。女真各部的分布地圖,重新變動。

其二,時局之因。先是元朝中央政局變動,如從蒙古太祖成吉思汗元年(1206),中經太宗、定宗、憲宗、世祖(初期)等,到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綜合統計,七十三年,戰云彌漫,矢鏃紛飛。爾后,元世祖忽必烈兩次用兵日本,征用女真軍兵。元末明初,東北地區,戰火不息,社會動蕩。這也促使部分女真人避亂趨安,舉部遷徙。

其三,戰爭之因。元末明初,中國歷史又處于一個大動蕩時期。明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兵犯京師,明軍迎擊,發生“土木之變”。明朝軍隊慘敗,正統皇帝被俘。蒙古瓦剌部勢力,一度東達鴨綠江。中央皇朝虛弱,內部自顧不暇,東北地區之內,各個不同部族,各個不同集團,借機搶掠,進行爭奪,彼此沖突,殘酷廝殺,逼迫在松花江地域的女真人,進行遷徙。

其四,部族之因。女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不同集團、不同家族,互相紛爭,彼此沖突,出現強凌弱、眾暴寡的混亂局面。特別是“野人”女真,時常侵襲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數與山寨仇殺,百十戰不休。”盧瓊:《東戍見聞錄》,《遼海叢書》影印本,遼沈書社,1985年,第456葉。爭戰、搶掠、兼并,廝殺,促使海西女真、建州女真為躲避“野人”女真的侵擾,并加強同遼東及關內的經濟聯系,避害趨利,向南遷移。

所以,元末明初以來,散居于松花江、黑龍江地域的女真部落,頻繁遷徙,動蕩不定。

海西女真在建州女真南遷的同時也向南移徙。永樂初年,海西女真諸部歸附明朝,明廷廣設衛所,封官賞賚,定期朝貢,進行管轄。海西女真即扈倫四部——葉赫、哈達、烏拉、輝發,與明廷關系及其遷徙,依據史料,分別敘述。

先說葉赫部。永樂四年(1406),明廷在松花江北岸設塔魯木衛,任命打葉為該衛指揮。《明太宗實錄》記載:

女直野人頭目打葉等七十人來朝,命置塔等《明實錄·太宗實錄校勘記》:“塔等木”,廣本、抱本“等”作“魯”,是也。木、蘇溫河、阿速江、速平江四衛,以打絮《明實錄·太宗實錄校勘記》:“絮”,廣本、抱本作“葉”(葉),疑是也。等為指揮、衛鎮撫、千百戶等官,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明太宗實錄》第51卷,永樂四年二月庚寅,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5葉。

約在成化十九年(1483)前,打葉的后人不再襲職,改由的兒哈你的兒哈你:《明實錄》作“的兒哈你”,《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和《滿洲實錄》均作“齊爾噶尼”,《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作“奇里哈尼”,為同一人名的異譯。為塔魯木衛指揮。爾后,的兒哈你因“入寇被殺”,其子竹孔革竹孔革:一名多譯,《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諸部源流》作“出孔格”,《滿洲實錄·諸部源流》作“楚孔革”,《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六作“褚孔格”,而《明武宗實錄》卷五一作“祝孔革”,《明世宗實錄》卷一○三則作“竹孔革”等。“聽撫入貢”《明武宗實錄》第103卷,正德八年八月己亥,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竹孔革對明朝時順時犯。以正德八年(1513)為例,正月,海西女真竹孔革等屢犯邊,阻各夷朝貢。《明武宗實錄》第96卷,正德八年正月戊子,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3葉。六月,明兵部侍郎石玠到開原,遣大通事馬俊出境,撫諭諸夷。竹孔革等聽撫,率部二千人入關,各修職貢《明武宗實錄》第101卷,正德八年六月辛亥,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5葉。。八月,竹孔革到北京入貢,《明武宗實錄》記載:

兵部奏。海西衛夷人竹孔革等四人,聽撫入貢,輒求升襲,并給印與敕,從之則示弱,不從則興怨,臣等會廷臣議,以為竹孔革之父的兒哈你,本塔魯木衛指揮僉事,以入寇被殺,今竹孔革既悔罪歸順,宜免勘,暫準襲其父職,以敕付遼東鎮巡官收貯,俟一年以上不擾邊境方許給之。《明武宗實錄》第103卷,正德八年八月己亥,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

明廷對竹孔革要考察一年,如不犯邊,忠順朝廷,才能給予敕書與印信。

武宗正德帝死,世宗嘉靖帝立。塔魯木衛都督竹孔革的名字,出現在嘉靖朝的史冊上。嘉靖三年(1524),竹孔革赴京朝貢,升為都督僉事,史載:

以塔魯木衛都督僉事竹孔革升職久,給金帶、大帽各一,從其請也。《明世宗實錄》第36卷,嘉靖三年二月己未,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7葉。

爾后,海西女真各部,向明廷朝貢,《明世宗實錄》之記載,往來不斷,下舉三例:

海西塔魯木衛女直都督竹孔革等三百七十八人來朝,貢馬,賜宴,及彩幣、襲衣、絹、鈔有差。《明世宗實錄》第36卷,嘉靖三年二月庚子,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葉。

海西塔魯木衛女直都督僉事竹孔革等,法因河衛女直都指揮僉事土剌等,建州衛女直都指揮僉事廣武等凡二百五十人,各來貢馬,賜宴賚如例。《明世宗實錄》第48卷,嘉靖四年二月甲辰,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葉。

海西塔魯木、建州等衛女直都督方巾撒哈、竹孔革等七百五十二人入貢,詔晏賚如例。《明世宗實錄》第110卷,嘉靖九年二月乙亥,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9葉。

不久,竹孔革率領部眾,由松花江往南遷徙,到開原以北葉赫河一帶定居。該部駐牧范圍,大致在葉赫河流域,東北達伊通河上游,以及東遼河上游等地。該部因地近葉赫河而得名,稱為葉赫部。葉赫部貝勒居住在山城。這就是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一的葉赫部。

次說哈達部。永樂四年(1406),明政府在松花江北岸呼蘭河流域設塔山衛,命塔剌赤為指揮同知。正統十一年(1446),明廷為協調塔山衛內部的矛盾,而增設塔山左衛,命弗剌出為都指揮。該衛的地理特點,既地處沖要,“為迆北江上諸夷入貢必由之路”《明世宗實錄》第123卷,嘉靖十年三月甲辰,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6葉。;又勢踞形勝,為東部蒙古攻略海西女真的必爭之地。因此,成化年間,塔山左衛在蒙古勢力的脅迫下,開始往南遷移,尋求明廷保護。弘治初年,該衛遷到今扶余、農安一帶。不久明廷命速黑忒為都指揮,掌印管事。嘉靖十二年(1533),塔山左衛發生內亂,速黑忒被殺,克什納襲職,后家族內訌遇害,由其子王忠任塔山左衛都督。因受“野人”女真侵襲,王忠率部由今扶余、農安一帶南下,遷到小清河上游地域,今開原靖安堡廣順關外哈達地方定居。該部駐牧范圍,由哈達河中上游,拓延到柴河中游以東地區。該部因地近哈達河,因河得名,稱為哈達部。哈達部貝勒居住在山城。這就是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一的哈達部。

再說烏拉部。正當塔山左衛都督王忠率部南下時,他的叔伯侄子補煙(即布顏)也率其部眾南下,在烏拉河沿岸定居,筑城稱雄。該部駐牧范圍,在今吉林省吉林市烏拉街以北,松花江以南,以及拉發河流域。該部因地近烏拉河,因河得名,稱為烏拉部。烏拉部貝勒居住在臨水平原之城。這就是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一的烏拉部。

復說輝發部。永樂七年(1409)三月,明朝在依蘭設忽兒海衛,命惱納、塔失為指揮使,一衛二雄,爭奪衛印。五月,明從忽兒海衛中分出弗提衛,令惱納掌忽兒海衛,塔失領弗提衛。塔失死后,傳至王機砮。嘉靖時期,王機砮率眾遷到輝發河畔的扈爾奇山,筑城居住。該部駐牧范圍,由輝發河沿岸,南達柳河流域。該部因地近輝發河,因河得名,稱為輝發部。輝發部貝勒居住在山城。這就是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一的輝發部。

總之,葉赫、哈達、烏拉、輝發,史稱海西四部,又稱扈倫四部扈倫:為忽喇溫的轉音,忽喇溫即海西女真駐牧地,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扈倫四部原是由海西遷來的。。扈倫四部的南遷、興衰、分合、爭戰,都同建州女真的興起,有著直接而重大的關系(后面專述)。

海西女真與明朝的貢貿關系,直接關系其興衰分合,也直接影響建州女真崛興。女真朝貢,略述如下。

朝貢制度。明朝政府規定,女真諸部,“迨入本朝,悉境歸附,自開原迤北,因其部族所居,建置都司一、衛一百八十四、所二十,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與印信,俾仍舊俗,各統其屬,以時朝貢”李賢等:《女直》,載《大明一統志》第89卷,明天順五年(1461)刻本,萬壽堂刊,首都圖書館藏,第5葉。。所以“自永樂年間俱來朝貢”,直到后金建立前,各部朝貢,連續不斷。他們要向明朝政府交納貢賦,明廷對“貢到方物,例不給價”申時行:《大明會典》第107卷,中華書局影印本,1989年,第579頁。。這實際上是明政府向女真征收的賦稅。明朝規定: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令歲以冬月,從開原入朝貢”,“唯野人女真僻遠無常期”苕上愚公:《東夷考略·女直》,載潘喆、孫方明、李鴻彬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1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年,第46頁。。據統計,僅嘉靖十五年(1536)入京的女真貢使,就達二千一百四十余名參見《明世宗實錄》第184卷、第185卷、第187卷、第189卷,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女真各衛所的朝貢人員到京后,由禮部會同館官員負責接待,凡女真貢使俱在此館安頓申時行:《大明會典·會同館》第145卷,中華書局影印本,1989年,第735~736頁。。明朝皇帝接見貢使時,貢使除了報告所轄衛所的情狀外,便向朝廷貢獻方物,貢品都是地方出產的名貴土特產,如馬匹、貂鼠皮、猞猁猻皮、人參、海東青等。明廷對朝貢者,按其官秩大小給予撫賞,進行回賜。明萬歷《大明會典》卷一一一,禮部回賜東北夷女直條記載:都督每人給彩段(緞)四表里,折鈔絹二匹,織金纻絲衣一套,靴襪各一雙;都指揮每人給彩段(緞)二表里,絹四匹,折鈔絹一匹,織金纻絲衣一套,靴襪各一雙;指揮每人給彩段(緞)一表里,折鈔絹一匹,素纻絲衣一套,靴襪各一雙;千百戶、鎮撫、舍人、頭目每人給彩段(緞)一表里,絹四匹,折鈔絹一匹,奏事來者,每人給纻絲衣二件,折鈔絹一匹,靴襪各一雙,彩段(緞)一表里。賞賜之后,許于會同館開市買賣三日。各衛所貢使來京所帶除貢品外的貨物,允許在京師指定的市場上出售,分官市和私市兩種,朝廷所需貨物由官家收購,剩余的物資可在私市上交易,換取他們所需的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如瓷器、絲綢、鹽茶、衣物等。

朝貢人數。《明會典》規定,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大體上每歲一貢,其人數,常變化。萬歷贈禮部尚書楊道賓于朝貢人數說:“海西一千,建州五百。”大致每衛十五六人,海西女真二百衛,總數約三千人,建州女真約五六百人,每年女真朝貢總計約三四千人。[日]江嶋壽雄:《明代女直朝貢貿易の概觀》,日本《史淵》1958年12月第七十七輯。

馬市貿易。馬市具體情形,分作八點闡述。

其一,設市。明朝政府在遼東通往女真地區的交通重鎮開設“馬市”馬市:初為買賣馬匹的市場,故稱馬市,后貿易多種物品,習俗相沿,仍稱馬市。早在唐、宋,即開馬市,以金帛、茶鹽等市馬。至明代,《明史·兵志·馬政》載:“馬市者,始永樂間。遼東設市三,二在開原,一在廣寧,各去城四十里。”,以便于女真和漢人以及東北各族之間進行交易。永樂初,由于軍事所需馬匹數量大,這成為貢貿的重要物資。如永樂三年(1405),福余衛指揮使喃不花等,率“其部屬欲來貨馬,計兩月始達京師。今天氣向熱,虜人畏夏”,經奏準,于永樂四年(1406)三月,在廣寧、開原設立馬市。此事,《明太宗實錄》記載:

上謂兵部臣曰:福余衛指揮使喃不花等奏,其部屬欲來貨馬,計兩月始達京師。今天氣向熱,虜人畏夏,可遣人往遼東諭保定侯孟善,令就廣寧、開原擇水草便處立市,俟馬至,官給其直,即遣歸。《明太宗實錄》第40卷,永樂三年三月癸卯,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

翌年,在開原、廣寧開設馬市二所。后又增加一所。其時,遼東馬市有三處:“一于開原城南,以待海西女直;一于開原城東,一于廣寧,以待朵顏三衛,各去城四十里。”畢恭:《遼東志》第3卷,《遼海叢書》影印本,遼沈書社,1985年,第29葉。爾后陸續增設馬市,如天順八年(1464)為建州女真開設撫順馬市。《明憲宗實錄》記載:

敕遼東鎮守總兵等官,遇有建州等衛女直到邊,須令從撫順關口進入,仍于撫順城往來交易。務在撫馭得宜,防閑周密,以絕奸宄之謀。毋或生事阻當,致失夷情,及縱令窺瞰,引起邊患。《明憲宗實錄》第4卷,天順八年四月乙未,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4葉。

后于成化時,在古城堡南(后遷慶云堡北)對海西女真增設馬市一處。萬歷三年(1575),在寬甸、叆陽、清河增設馬市。萬歷二十三年(1595),在義州開設木市。開原馬市,后有廣順關、新安關、鎮北關。廣順關在開原縣東的貂皮屯,新安關在開原縣慶云堡西北十里處,鎮北關在開原縣東北蓮花屯[日]河內良弘:《明代女真史の研究》,同朋舍,1992年,第19~20頁。

其二,日期。馬市貿易日期,開始是定期,如每月一次或兩次,每次三天或五天,而后是每旬一次或兩次,每次三天或五天,再后是幾乎成為日市,每天都開市交易。萬歷十二年《廣順、鎮北、新安等關易換貨物抽分銀兩表冊》,載《明檔》,乙107號,遼寧省檔案館藏。

其三,人數。女真前來馬市交易的人數增多,每次入市的人少則數十,多則數千。如海西女真部都督猛骨孛羅、歹商等從廣順關入市,一次竟達一千一百人萬歷十二年《廣順、鎮北、新安等關易換貨物抽分銀兩表冊》,載《明檔》,乙107號,遼寧省檔案館藏。,建州女真朱長革等一次進入撫順關互市的就有二百五十人萬歷六年《定遼后衛經歷呈報經手抽收撫償夷人銀兩各項清冊》,載《明檔》,乙105號,遼寧省檔案館藏。

其四,館舍。女真朝貢人員,在軍民家住宿,易生事端。以建州女真為例,明巡撫遼東副都御史滕昭的奏疏,說明了當時情形,以及改進舉措:

撫順千戶所乃建州諸夷入京朝貢之路,其來多或五六百人,少亦二百余,俱于城中軍民家憩宿,間有覘知邊情虛實,或內應為奸者,且孤城絕遠,猝難赴援,請于本所城南置一馬驛,撥館夫十名,以備接待。……兵部會官議,以為便,從之。《明憲宗實錄》第17卷,成化元年五月乙卯,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

其五,物品。在馬市上,女真人買入食鹽、茶葉、瓷器、糧食、布匹、絲絹、襖褲、鐵鍋、鐵鏵、耕牛等,特別是大量耕牛和鐵器工具。賣出人參、獸皮、木耳、蘑菇、松子、蜂蜜、明珠等。根據《明遼東殘檔·抽分清冊》107號記錄統計,運進海西女真的耕牛二百一十六頭,鏵子四千二百九十二件萬歷十二年《廣順、鎮北、新安等關易換貨物抽分銀兩表冊》,載《明檔》,乙107號,遼寧省檔案館藏。。女真等從北京市買的瓷器,數量大,運輸巧,如《夷人市瓷器》記載:

余于京師,見北館伴當館夫裝車,其高至三丈余,皆韃靼、女真諸虜,及天方諸國貢夷歸裝所載。他物不論,即瓷器一項,多至數十車。予初怪其輕脆,何以陸行萬里。既細叩之,則初買時,每一器內納少土,及豆麥少許,疊數十個,輒牢縛成一片。置之濕地,頻灑以水,久之則豆麥生芽,纏繞膠固,試投之犖確之地,不損破者,始以登車。臨裝駕時,又從車上擲下數番,其堅韌如故者,始載以往。其價比常加十倍。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夷人市瓷器》,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第780頁。

其六,稅收。明朝政府對馬市貨物征稅不斷增加,有的增加幾成,也有的增加幾倍。遼寧省檔案館現存明檔共計一千零八十卷,在《明代遼東檔案匯編》中,“財稅”為其十個部分之一《明遼東檔案匯編》上冊“叁財稅”,遼沈書社,1985年。,分量之重,可見一斑。

其七,糾紛。馬市貿易不斷有摩擦和糾紛。因馬市人員多寡、抽分輕重、官員勒索、頭目驕橫而引發的沖突,時有發生,故馬市也時有關閉等情況。

其八,制度。先是,馬市時有摩擦和糾紛,甚至出現頂替、訛詐等亂象。如女直通事王臣言:海西女直夷人,陽順陰逆,貢使方出,寇騎即至。今會同兩館,動有千數。臣等引領約束,頗知情弊,謹條陳上請。于是,條陳規則,制定制度。

一、海西都督速黑忒,雖號強雄,頗畏法度,彼處頭目,亦皆懾伏,宜降敕切責,及差廉干官一員,同往撫順。節次犯邊竹孔革等部落,如無效將差去官,并速黑忒治罪。

一、夷人敕書,多不系本名,或伊祖父,或借買他人,或損壞洗改,每費審驛。宜令邊官,審本敕親子孫,實名填注,到京奏換。

一、夷人升襲,自有舊例,往往具奏行邊,年久不報,懷怨回家,致生邊釁。宜再行定規,到邊催繳。

一、夷人宴賞日期,自有定例,即今積聚數多,宴賞遲誤,及至領賞,又多濫惡,故不懷惠。

一、速黑忒、牙令哈、阿剌哈等,俱自稱有招撫邊夷功,宜查實升賞。

上命該部議行。《明世宗實錄》第12卷,嘉靖元年三月乙卯,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3葉。

隨著明代東北地區經貿交易多,朝貢人員多,往來次數多,文化交流多,水陸交通,隨之發展。明在元站赤的基礎上,延長路線,增辟線路,新建驛站。特別是對黑龍江、松花江一帶,明廷為保證遼東同奴兒干等地區的交通運輸,永樂十年(1412)十月,自松花江到黑龍江下游,設置滿涇等四十五個驛站。

置遼東境外滿涇等四十五站,敕其提領那可孟常等曰:朝廷說奴兒干都司并各衛,凡使命往來,所經之地,舊有站赤者,復設各站頭目,悉恭命毋怠。《明太宗實錄》第133卷,永樂十年十月丁卯,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

據《遼東志》記載,時從遼東通往東北各地交通,以開原為起點,交通干線,分布六條。其中,納丹府東北陸路七站,開原西陸路四站,開原北陸路九站,海西西陸路十站,海西東水路二十七站,乞列迷等狗站二十四站,共計八十一站。畢恭:《遼東志》第9卷,《遼海叢書》影印本,遼沈書社,1985年,第10~11葉。盛明時期,東北地區,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東到朝鮮,東北達特林地區的滿涇;西達蒙古,西北通往今滿洲里以北。

總之,明朝前期,在東北地區,增設驛站,創建船廠,開設馬市,交通運輸,有利于東北各部之間交往,有利于經濟發展,有利于文化交流,更有利于中央政權對東北地域的管轄。

海西女真的南遷,到嘉靖時期,基本穩定下來,形成滿洲興起時的扈倫四部——哈達部、葉赫部、烏拉部和輝發部的格局地圖。海西女真的南遷穩定,既給建州女真樹立了競爭目標,也為滿洲崛起充實了巨大能量。

明朝失策。明朝初期招撫女真的政策,既有得的一面,即加速實現對東北版圖的再統一;也有失的一面,即大量女真南遷后,在開原城內設立自在、安樂州,也有女真人被安置在遼陽、沈陽等地,然而對他們疏于管理。大量南遷的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部落,主要聚集在今遼寧北部和東部一帶地域。其前者,后來形成哈達、葉赫、輝發以及稍北的烏拉部;其后者,后來形成建州女真的建州五部和長白三部。萬歷三十六年(1608),明禮部官員奏言:“臣閱金、遼二史,遼人嘗言:‘女直兵若滿萬,則不可敵。’今奴酋精兵,業已三萬有奇。按隆慶間遼鎮圖籍,馬步官軍實在八萬,粒米豆草而外,主客歲餉二十萬金。今稱堪戰親兵不滿八千,思之可為寒心。”《明神宗實錄》第444卷,萬歷三十六年三月丁酉,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葉。這自然留中,如石沉大海。努爾哈赤不斷蠶食諸部,實現女真諸部統一,已經坐大,終不可制。

明朝的建州女真,其早期歷史演變,茲略作如下敘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新县| 昭觉县| 乐东| 滦平县| 嘉鱼县| 莒南县| 独山县| 湖州市| 哈巴河县| 巴南区| 襄垣县| 开原市| 新泰市| 松江区| 东乡族自治县| 抚顺县| 海丰县| 高阳县| 周宁县| 乌拉特中旗| 岫岩| 肇庆市| 游戏| 灵石县| 长宁县| 邹平县| 梧州市| 太原市| 广南县| 双鸭山市| 蛟河市| 乌鲁木齐市| 天门市| 吴江市| 邵武市| 涟源市| 蒙自县| 镇坪县| 连平县| 江孜县| 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