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00章

陳玉麟在白溝村逗留了數日,臨走的時候楊清艷讓給他許多的紅棗、麻餅等地方特產,又讓他把用鴯鹋皮革做的錢包、手袋、裝飾品,喙和爪可雕刻成的珠寶,以及蛋雕藝術品帶回去。并將十對鴯鹋拉送給白虎嶺養(yǎng)殖基地。

澳大利亞國鳥鴯鹋是特產鳥類之一,是其國家的標志和民族的象征,也是該國最有代表性的走禽類動物之一。鴯鹋有兩個眼瞼;嘴部扁平;頸部較長;上頸部皮膚裸露,下頸部羽毛稀疏,頭頸部皮膚呈灰藍色,著生有黑色粗毛狀短羽,并有喉囊。

鴯鹋的羽毛柔軟,羽色灰褐色至黑色,先端色暗。它們的羽毛會因環(huán)境變化而有所不同,并經常反映其周圍環(huán)境的總體色調。翅極小,隱于體羽下,其翅膀退化,殘留的翼長約200毫米,每只翅膀的頂端都有一個小凸起,翅膀粗糙且有下垂的羽毛。

羽毛靠近身體的地方很蓬松,尖端則較為稀疏,這樣生長可以阻隔太陽的熱量,防止白天活動時身體過熱。鴯鹋的下肢肌肉非常發(fā)達,這部分的肌肉在它們總體重中所占比例與飛鳥的飛行肌肉占總體重的比例相似。

它們的腿較長;長腳上具有鱗皮,腳強健有力;為適應奔跑,其腳與其他奔跑的鳥類相似,有三個前趾,沒有后趾,3趾均具鈍爪。

鴯鹋棲息于砂質草原和比較開闊的森林內,主要棲息地類型是硬葉林和稀樹草原林地,它們很少出現在熱帶雨林或非常干旱的地區(qū)。它們的棲息地海拔高度通常在1600米以下。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qū)。但由于人工養(yǎng)殖,所以鴯鹋幾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鴯鹋以各種水果、種子、花朵、昆蟲以及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為食。春季和秋季,它們會從灌木中獲取大部分食物,也會捕食一些昆蟲,而在秋冬季,則是從一年生植物中獲取大部分食物。

盡管灌木在夏季為鴯鹋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但它們仍會不斷移動以獲取食物資源。雖然鴯鹋在整個澳大利亞大陸的食性較為一致,主要以水果、種子、花朵、昆蟲以及植物為食,但具體的食譜組成會因地理位置和季節(jié)變化而有所差異。

鴯鹋小腸較長,有膨大的回腸,腸壁上血管發(fā)達,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主要通過聲音進行交流。通過一個扁平的喉囊發(fā)出,聲音高亢,傳播距離可達兩公里。雌鳥的叫聲類似敲鼓聲,而雄鳥的叫聲則較為單調。鴯鹋也會使用肢體語言進行溝通,例如在求偶過程中,雌雄鳥都會進行一種被稱為“求偶舞”的行為,其特征為昂首闊步的同時伴隨頭部蛇形擺動。鴯鹋主要成對遷移,也會成群結隊地遷移,沒有固定的路線。

鴯鹋是晝行性鳥類,在日落后開始休息,但一般不會長時間進入睡眠,而是會進行多次的短時間睡眠。當進入睡眠狀態(tài)時,它們比較警覺,能夠對刺激做出反應,如果受到干擾,會很快恢復到完全清醒的狀態(tài)。

當鴯鹋頸部下垂靠近身體,眼瞼閉合,且外界環(huán)境無干擾的情況下,約一刻鐘后便會進入深度睡眠狀態(tài)。此時,鴯鹋的身體逐漸下降,直至接觸地面,雙腿折疊于身下,喙向下翻轉,頸部彎曲緊貼身體。如果在降雨時休息,其羽毛會將雨水引導至地面,避免身體被淋濕。幼年鴯鹋通常以平躺姿勢入睡,頸部和腿部沿地面伸展。

鴯鹋平時集成小群,繁殖期成對生活。家域范圍在5~10平方千米,但這個范圍是動態(tài)的,這是由于它們總會因尋找水和食物而進行移動。它們善于奔跑,奔跑時速度可達48千米/小時,步幅可達兩米多。鴯鹋雖不能飛,但在奔跑時也會拍動翅膀,這樣可以在高速運動時保持身體平衡。它們還能游泳,也喜歡泡在水中。

天氣炎熱時,鴯鹋保持體溫的方法是喘氣,其肺部的作用相當于一個蒸發(fā)冷卻器,但是其血液中由此產生的低水平二氧化碳并不會導致鴯鹋中毒。天氣寒冷時,冷空氣會通過鴯鹋又大又多折的鼻腔進入肺部,此時冷空氣會被鼻腔加溫,在呼氣時,鼻腔又會將空氣中的水分冷凝回來,并將其吸收再利用。

鴯鹋對溫度也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可以在-5~45℃環(huán)境中正常生活,但是其最適的生活溫度是在10~30°C。雌性與雄性于12月和1月開始結對繁殖,會建立30平方千米左右的領地,并一起生活大約五個月。

求偶時,雌性一旦吸引了雄性的注意,則會在幾十米的距離上繞著雄性走動,并轉動脖子看著雄性,同時保持臀部朝向雄性。如果雄性對雌性表現出興趣,它會走近雌性,伸長脖子豎起羽毛,后彎腰啄地。還會轉過身來,側身靠近雌性,左右擺動身體和頸部,用胸部摩擦雌性的臀部。雌性如果改變主意,就會驅逐雄性拒絕其求愛,反之則會蹲下并抬起臀部來表示接受。

在求偶期間,雌性比雄性更具攻擊性,雌性之間為了爭奪雄性,其爭斗次數占鴯鹋之間互相攻擊次數的一半以上。當被爭奪的雄性還無固定伴侶時,該爭斗可持續(xù)長達五小時,期間還伴隨激烈的叫聲。但如果雌性向已經有伴侶的雄性求愛,現任伴侶會通過踢腿和追逐趕走競爭對手。每只雌鳥產卵約9~12枚。卵呈暗藍綠色。

盡管雌性鴯鹋產卵前會和雄性維持伴侶關系,但當雄性鴯鹋開始孵卵時,雌性通常就會離開,并盡可能多地與其他雄性交配并在多個巢穴中產卵。因此,一個鴯鹋巢中可能有多達一半的雛鳥不是當前孵化的雄鴯鹋的后代,甚至由于鴯鹋之中存在種內巢寄生現象,其后代也不是雌雄鴯鹋中的任何一方的后代。

雄鳥負責孵化卵,當卵數達到5~9枚時,便開始孵化,孵卵溫度為33~35℃,比一般鳥類略低。

雖然卵是按順序產下的,但雛鳥破殼的時間相差不會超過兩天,這是因為后來產下的卵會在更高的溫度下發(fā)育得更快。雄鳥胸部的羽毛會脫落,裸露出一塊皮膚以便與卵密切接觸。孵卵期約56天,這期間雄鳥很少離巢,只是蹲著或站起翻卵。孵化后,雄性會保護鳥群,并教幼鳥如何捕食。這期間雄性鴯鹋對其他鴯鹋,甚至是雌性鴯鹋,都保持著攻擊性。哺育期長達7個月。

在孵化期內,雄鳥會減重約三分之一,主要熱量來源是儲存的身體脂肪和露水。雛鳥的平均出生體重為500克。雛鳥絨羽乳白色,帶褐色縱條紋,頭部有褐色斑點。

在15~18月齡時候離開鳥群,在2~3歲時達性成熟,其壽命一般為10~30年,野生條件下,其壽命會縮短,而圈養(yǎng)條件下可達30年。

鴯鹋幾乎在世界各地都有養(yǎng)殖,有時也被當做寵物進行飼養(yǎng)。養(yǎng)殖鴯鹋以牧草為主,耐粗飼;繁殖能力強,成長快,適于集約化生產;適應性廣,抗病力強;肉質適于人類健康需要。

楊清艷對李鳳霞說:“”1970年,澳大利亞開設了第一個商業(yè)鴯鹋養(yǎng)殖場,用于收獲皮革,該養(yǎng)殖場于1973年關閉。

飼養(yǎng)鴯鹋的房舍應建于地勢較高、較干燥、空氣暢通、有林蔭的地方。其飼料以植物為主,輔以動物性飼料,飲水應清潔。因為鴯鹋養(yǎng)殖需要較高的成本以及較廣闊的空間,所以其養(yǎng)殖逐漸不如以前受歡迎。印度曾經的鴯鹋產業(yè)較為龐大,印度人們認為養(yǎng)殖鴯鹋能夠快速致富,然而由于鴯鹋肉的出口逐漸變少,價格下跌,該行業(yè)在2013年左右崩潰。”

鴯鹋油主要由脂肪酸組成,其中油酸、亞油酸和棕櫚酸是最主要的成分。鴯鹋脂肪可以用于生產化妝品、膳食補充劑和治療產品。它還含有各種抗氧化劑,尤其是類胡蘿卜素和黃酮。由于鴯鹋的羽毛毛囊周圍有凸起,其皮革具有獨特的類似于珍珠的紋理,可用來制作錢包、手袋、鞋子和衣服等服飾品,羽毛亦可用于服飾制作。另外,它們的喙和爪子被雕刻成珠寶,一些不育卵的卵殼還可以用來作為蛋雕藝術品的原材料。

鴯鹋沒有專用特種養(yǎng)殖基地,貧瘠的黃土大地上那山山峁峁、溝溝岔岔、崖崖畔畔棗樹一棵挨著一棵,一山連著一山,一溝連著一溝。它們像是守衛(wèi)疆土的戰(zhàn)士,屈曲的虬枝伸向天空。長長的綠色林帶,散發(fā)著清幽幽的棗香;漫漫的黃土高原,承載著山里人致富的希望。

千畝棗林圍場就是鴯鹋的活動場地,這個圍場養(yǎng)殖了八千只鴯鹋,鴯鹋油提煉后可以用于化妝品生產,一公斤價值高達500元,而鴯鹋肉也可以賣錢。楊清艷們的目標很明確:第一年養(yǎng)殖,三年自己做孵化,五年做成屠宰場和初級加工廠,七年進入集團化公司產業(yè)。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楊清艷投資建立了肉食加工廠,而把鴯鹋肉、爪子、鳥翅等分割出售賺取等多。比如:鴯鹋肉每公斤賣140元;而鴯鹋掌一只就能賣到210元,一只鴯鹋平均賣1300多元。

阿蘭喜歡與鴯鹋為伍,楊清艷對阿蘭說:“鴯鹋油是最為珍貴的,每公斤1000多元,它提取后可以用于生物藥業(yè)。而鴯鹋的肉對人體健康很有好處。它的肉質細嫩,是餐桌上一道很好的美食。如果投放市場細加工,產業(yè)鏈就可以拉得很長。

鴯鹋每只年產蛋30枚,1枚蛋賣260元,這種特禽養(yǎng)殖成本低,效益高。今年的產蛋量預計能在兩萬枚左右,大概是去年的兩倍。不算小鴯鹋出售和其它的收入,僅鴯鹋蛋的銷售,每年的收入就超過500萬元。”

阿蘭問楊清艷:“艷姐,這個綜合養(yǎng)殖場面積多大?”

楊清艷說:“山山峁峁、溝溝岔岔、約有百公頃,差不多和南峁的‘美羊’養(yǎng)殖基地大。

春天,大地剛剛解凍,工人們便肩扛梯子,手拿斧子、砍刀、小鋸到山上修剪棗樹,他們一邊修剪棗樹一邊唱著陜北民歌。清明過后不幾天,棗樹上便露出了淡淡的鵝黃,隨著天氣的暖和,天落點雨,不幾天,山川大地,一片綠色。

初夏時節(jié),當你走進棗林,那一枝枝、一串串的棗花,密密匝匝、攢攢擠擠、層層疊疊。棗花細小,葉渾圓,花淡淡黃,葉深深綠,花葉皆不張揚。與其它花兒相比,它們素潔、淡雅,沒有華美艷麗的衣服和妖艷的裝扮,給自己平添幾分驕傲,而是以淡淡的淺黃,平易為裳,謙恭為懷。

它們似乎懂得,過大的蓓蕾會影響家族的繁盛,艷麗的脂粉會損傷整體的合一,華美的配飾會阻隔親密的團結。億兆棗花在一望無際的棗林里,一起舒眉展眼,以幽幽的芬芳,匯成無崖的和諧,連空氣中都彌漫著醉人的芳香。五彩繽紛的蝴蝶在棗林間翩翩起舞,把棗林當成忘情的天國,唱著嗡嗡之歌的蜜蜂在林間往來穿梭忙碌,熱戀著棗林這甜蜜的城邦。這里沒有猜忌,沒有約束,沒有督飭,我感到什么煩惱、憂傷、愁悶都不存在了。

在棗林里漫步,觸景生情,常常引起一些哲學的思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常常是弱小里隱含著博大,孱弱里蘊藏著剛強。棗花細密、質樸、嬌小但它集中代表了棗樹的品格。

春天,杏花開了,桃花笑了,棗樹卻謝絕了春姑娘的邀請,兀自忍耐著寂寞,為的是讓林間的麥苗在和風的熏育下盡快茁壯。當麥苗半尺高時,棗樹才慢慢地鉆出嫩芽;麥子灌漿時,棗樹才匆匆開花。他們沒有濃蔭蔽日、枝葉蔓披的欲望,極力縮小著自己的樹冠,為的是讓夏日的谷粟更多地承接甘霖和陽光。它們的根須不像其它樹木那樣霸道地擴張地盤,而是極力往大地深處扎,為的是讓其它作物更多的吸吮土中的養(yǎng)分。

深秋,當麥苗剛剛拱芽,棗樹便把落葉化為麥壟的養(yǎng)料。”隆冬,棗樹又手拉手地以它們的身軀,為越冬作物遮風擋寒。棗樹從抽芽開花到果熟葉落,只有170多天的時間。

在樹木的王國里,這“葉不爭春,花不爭艷,根不爭地,冠不爭天”的俠骨柔腸,唯棗樹所獨有。

仲秋時節(jié),當你來到層林盡染的陜北黃土高原,那閃金耀紅的紅棗,燦爛著我的眼睛。老枝新柯上,那一串一串的紅棗兒,像瑪瑙鑲嵌在枝椏間,似寶石輝耀于枝葉里,它們以果實的純焰,強烈點燃起人們的甜蜜意識。棗有各種各樣的紅:有嫩紅、淺紅、緋紅、絳紅、濃紅、紫紅、玫瑰紅,斑駁陸離,流光溢彩。

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以后,棗農們開始打棗,先是打團棗,團棗熟的早。在黃土高坡上那一片一片的棗林里,帶上棗桿子、筐子、麻袋、蛇皮袋,帶上一些水和吃的,或開著三輪、拉著架子車。走到樹下歇一會兒后,男人們,青年小伙們騎到樹圪杈上先是用兩只手抓住樹枝使勁搖晃,后用長棍打,最后用短棍敲。

揮桿的揮桿,女人們和孩子們、老漢們則在地上邊撿棗邊說笑。墜落的棗兒噼哩啪啦,像不斷溜兒的陣陣紅雨,蹦蹦跳跳有的落到人們的頭上,有的蹦到人們的肩上,更多的則是在地上滾來滾去,仿佛是紅色的瑪瑙、寶石鑲嵌在黃色的緞錦上,黃土地上像是鋪了一層紅地毯。

夕陽西下時,預定的任務完成了,一家人背的背、擔的擔、提的提、拉的拉。打棗兒的日子晚飯最簡單:不是一鍋米湯烀饃饃,就是一鍋高粱飯,或是白蘿卜絲絲拌疙瘩。大人們說:白蘿卜開胃暖胃,好消化一肚子紅棗。打棗時節(jié)你來到陜北沿黃河一帶的村莊里,莊戶人家筐子里放的是棗,篩子里放的是棗,芭籬上放的是棗,院子里堆的是紅棗,房頂、屋頂上曬的是紅棗,到處都是棗。整個是一個棗的世界,棗的海洋。

棗樹不僅耐旱、耐寒、耐瘠薄、耐鹽堿,抗風沙,而且它結果早。紅棗既可當糧食充饑,又可作中藥治病,如今更是人們的滋補品。紅棗的營養(yǎng)價值極高,常吃棗,有強壯、滋補身體的功效,正如民諺所云‘五谷加紅棗,勝似靈芝草’。

棗的營養(yǎng)成分多樣,其最突出的特點是維生素含量高,有天然維生素丸的美譽;棗是女性的好朋友,能潤膚色,補氣益血。是養(yǎng)生吉祥果,女性美容丹。《韓非子》還記載了秦國饑荒時用棗栗救民的事,所以民間一直視棗為‘鐵桿莊稼’、‘木本糧食”。如今的人們早已忘記了饑餓,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紅棗拌糠不知救了多少窮人的命!棗作為藥用從《黃帝內經》、《神農本草》以來歷代藥籍均有記載,對其養(yǎng)生療病的認識不斷深化。民間有‘一日吃三棗,一輩子不顯老’之說。

因此,歷代政府自古以來就大力倡導栽植棗樹。據史書《魏書·食貨志》記載:北魏太和九年孝文帝昭示全國:‘男夫一人給田20畝,種桑50樹,棗5株,榆3根,限3年種畢,不畢,奪其不畢之地。”陜北當時屬北魏,所以這里有栽棗樹的歷史由來已久。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紅棗出在黃河灘。

俗語云:寧吃‘河畔’一顆棗,不吃‘山后’一麻袋。雖然有點夸張,但也說明黃河岸邊的紅棗品質之好。據老人們講:凡能聽得見黃河水聲的地方所產紅棗品質最好。因此陜北沿黃河一帶的紅棗集天地之靈氣,合日月之光華,受黃河地域風水的滋潤,所產紅棗個大、皮薄、肉厚、核小,甘甜爽口。”

看大門的孫傳龍說:“紅棗讓陜北人度過了難關。

秋末冬初,我家的棗賣的賣了,沒賣的拿筐子掛在窯碼子上了,有時餓了找不到吃的或從窗子上爬上去,偷的吃筐子里的棗,窗子上夠不著的時候,便拿一根長棍戳筐子,讓棗從筐子里掉下來。秋天俺娘把好棗藏起來,把不好的、破的、爛的棗及一些小洋芋在鍋里一煮,再把谷糠和棗倒在石碾上攪起碾軋,再晾干,形成了棗圪蛋蛋,放在空窯的草囤子里。小時候餓了,便偷偷走進空窯,手伸進草囤子,抓出棗圪蛋蛋,撿有棗皮的吃。

冬天再炒上些玉米、黃豆攪進去,在石磨上一磨就成了棗炒面。這棗炒面不知救了那時候多少人的命。棗紅了的時候,到社辦中學上學怕餓,便到我家坡下的棗林里摘一些棗,邊走邊吃,到學校了棗也吃完了。讀完初中讀高中,到學校時,俺娘總要給我提包里塞一些紅棗以充饑。餓了,我便拉開提包,抓上一把紅棗,偷偷地邊吃紅棗邊看書本。

上高中那會坐同桌總是男女搭配,我的同桌長得眉清目秀,雖然說不上怎么漂亮,但她的牙齒潔白整齊,高挑的身材。后來我娶的她也與紅棗有關。我與她談婚論嫁時,岳母打問到我家紅棗樹多,很樂意將她的寶蛋蛋女兒許配給我。

在天地間匆匆行走了半百時光的我,經歷了從小時候吞棗花,吃紅棗,到長大后喝棗飲料,品紅棗酒;到逢年過節(jié)給遠在天南地北的親朋好友送紅棗。那生命中一段段的紅棗情浸入骨髓里,身體的血液里融入了紅棗的濃濃情愫,那對紅棗的情,絲絲縷縷,纏纏綿綿,永遠說不完,道不盡。對紅棗的愛一直會到永遠。

當我在閑暇之余漫步棗林時,在斑駁的樹蔭下,感受著綠蔭帶來的愜意與暢快。看這棗樹不管是生長在土石山地,還是出生在干崖土畔,它們都把根深深地扎根于大地母親的懷抱。雖然歲月的洗禮讓它帶上滄桑的斑跡,但是它們仍然把生命和青春奉獻給黃土大地。這些平凡而偉岸的生命,不管是粗壯還是細小;不管是生長在溝臺、水地、壩地上土壤的肥沃處的,還是生長在崖畔畔、圪梁梁、溝岔岔、圪渠渠,還是落腳在干石畔的;不管落戶在純黃土地,還是出生在紅膠泥地。他們都用頑強的生命在點綴著天高云淡的陜北高原。用數不清的春秋,構筑成陜北最美的風景,正如陜北人堅毅的性格將陜北大地點綴的最美。

紅棗樹也正如生活在黃土地上的父老鄉(xiāng)親們,他們有淳樸、堅強、力求上進,不擇地形、不講條件、不管生長在那里就在那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有多少力,出多少力,能奉獻多少,奉獻多少。我贊美紅棗樹,我歌唱紅棗樹,贊美它頑強不屈的精神,歌唱它對人類無私的饋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蛟河市| 日土县| 荔浦县| 利津县| 平顺县| 奉节县| 达日县| 资溪县| 合阳县| 凌源市| 汕尾市| 保靖县| 延长县| 石河子市| 穆棱市| 安阳县| 德阳市| 荔波县| 来安县| 克什克腾旗| 通渭县| 关岭| 军事| 高尔夫| 贞丰县| 韶关市| 遂昌县| 木里| 重庆市| 伊宁县| 延川县| 莱芜市| 金华市| 神农架林区| 枝江市| 衡东县| 大埔区| 米易县| 台北市| 铁岭县| 兴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