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3章

  • 奮進的新農人
  • 作家tY8lvv
  • 3427字
  • 2024-10-01 15:04:12

坐落于舞陽河南的射陽村古時為防山賊,建村以巷道迷宮為主:各個筒子樓之間相互串聯,構成一體,巷道相通。

為了養殖場牲畜和野生動物不騷擾射陽寨,建起一個東西寬一千米,南北長兩千米的新寨墻。射陽新寨墻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以老寨墻為主要建筑基礎,內面是厚度300毫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襯里,外面是厚度500毫米的鋼筋混凝土披甲,不僅起到圍護作用,同時還是防泥石流墻。

射陽村坐落在江口縣龍山鄉,距江口縣城36千米,距龍山鄉23千米,村域面積6.15平方千米。

村落沿河谷而居,東倚雞鳴坡、西傍壩元坡、里有神龍潭、外有舞陽河,兩條河流穿村而過,寨內青石小巷連接全村,展現出錯落有致、聚散相交的分布情況,村內神龍潭有著一項特色功能,能夠憑借水位漲落來預報天氣,流傳著古法造紙。

射陽村處于中亞熱帶中緯度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水熱同期,光熱同季,受梵凈山的影響,小氣候特點突出。年均氣溫16.2℃,年平均日照時間1257.3小時,無霜期288天,年均降水量1369.6毫米,年均相對濕度81%。

村域內有由神龍潭水順流而成的興龍河,主要樹種有冷杉林、黃楊林、水青岡林等。村落沿舞陽河谷而居,在古時社會,有河的地方就有碼頭,碼頭作內河航道的重要節點,這也是射陽村選址的重要特點。

石板橋是古時村寨的入口,橫跨村口興龍河。村民聚族而居,兩條河流穿村而過,寨內青石小巷連接全村。寨民在桶子屋周邊形成匯聚,展現出錯落有致、聚散相交的分布情況。古時為防山賊,建村以巷道迷宮為主:各個筒子樓之間相互串聯,構成一體,巷道相通。

射陽村以土家族為主,有戶籍531戶,常住人口2328人。以種植業為主,有水稻、紅薯、玉米、辣椒等農作物,并發展有造紙工藝,村民人均年收入2416元。

神龍潭位于射陽村正中心,潭直徑54米,深27米,出水量達到每秒3噸,流經500米,注入興龍河。神龍潭有一項特色功能——能夠憑借水位漲落來預報天氣。漲水必雨,落水則晴。在神龍潭約左側30米處有一泉,泉水是靠聲音控制的。人想用水,大叫一聲“水來”,水即出;用完后,水即回。

射陽村土家族桶子屋是地方傳統特色,為四合院形式,其結構由正屋、偏屋、木樓和朝門組成,四面封墻,又叫封火桶子。射陽桶子屋建筑整體呈正方形,北高南低,上方為正屋,分中堂和左右廂房,下方為樓子。

傳說云舍土家族的祖先們原居住在龍興司,通過幾代人的辛勤勞作,家族不斷強大,但卻很難找到一塊更好的地方,讓后人居住,于是殺豬宰羊祈求上蒼,仙人們看到他們如此忠誠,便將原居住的射陽,讓給他們建造新居,自己卻退居后面的山洞里,故東面的山洞稱“仙人洞”。

過趕年是土家族特有的風俗習慣,至今仍保留了此逢俗。土家族過趕年,月大臘月廿九,月小二十八,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天,還要在初五破日后舉行龍燈、茶燈、武術等活動競賽,春節期間還要開展有組織的進山圍獵狩獵活動。

過社是興德各民族獨特的地方性節日,而以土家族為主。

從立春算起,數五個戊日即是社日,“五戊為社”;但有一些地方也不盡相同,也在春分前后的戊日為社日。戊為土,所以在社日要敬土地神、為新墳掛社清、祭祖等。過社要辦社飯,用糯米、大米各半,拌入蒿菜、野蔥、臘肉、豆腐干、姜、蔥、大蒜等,用木甄蒸熟而食。過年

過年:大年三十夜,用豬頭、長錢、酒、齋果、香花蠟燭、炮竹在楊氏宗祠供奉祖先,保平安。

月半:7月15為月半,又稱“鬼節”,是各民族共同祭程時節日,說是這天享獐橫行,出門會發生意分。故而要敬鬼,給鬼燒紙錢。并不允許小孩亂跑。另說這天,祖宗要回家來看望自己的子孫,故而家里要洗激干凈,不準小孩打鬧和高聲喧嘩,并準備酒內祭品、紙錢包封香燭迎接祖宗歸來。

菩薩節:二月初二是土地菩薩生日:六月十九是觀音菩薩生日,還說觀音菩薩一年有三次生日,三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每當這天,方圓幾十里乃至上百里的人們便會蜂涌云集到佛教圣地太白山進行朝山拜佛。

射陽土法造紙工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法造紙取材于當地的毛竹,通過石灰浸泡、搗漿、細化等多道工序,制成當地俗稱的“香紙”,也就是老百姓用來祭祀祖先燒祭的香紙。

土家族服飾,男式上裝“對襟衣”,鑲有花邊,下裝系短而大的白褲腰抄展褲,在腰間束裝錢的繃肚串袋,上繡花草蟲鳥等圖案,做活時捆腰帶打綁腿。

老人喜穿長衫、白布襪、布鞋;中老年男子,不分冬夏,均喜包青蘭布帕,勞動時穿自編草鞋。

婦女頭包青、白布帕,上裝穿鑲有“欄桿”、無領或矮領、袖大而短的“豌襟衣”,下裝以青、黑布料、腰為白布的“扎扎褲”。捆圍腰,上繡云鉤、蝴蝶等圖案,腳穿鞋面為青、蘭、粉紅等色的繡花鞋。過去,還佩戴耳環、手鐲、項圈、銀鏈等銀飾。

未婚姑娘留長瓣,用紅或蘭頭繩捆扎;已婚婦女挽成發警,別上簪子;小孩戴狗頭帽,貓頭帽和風帽等。

帽上繡有桃花等圖案,挑有“長命富費”等字樣,帽沿縫有銀質十八羅漢或繡“福祿壽喜”等字,帽側或尾部吊有耳絆、響鈴,佩戴銀飾,衣服上圖樣,花邊居多,胸前掛有百葉鎖、項圈、項鍵,有的還掛豬牙、核桃果之類。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細語族土家語支。

射陽村建村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該村先祖一千多年前由陜西到江西再遷至興德后,從興德遷徙到了龍山司,后因兄弟間分家,大哥留在了龍山司,二弟三弟便由省溪司遷到了現今的射陽。

射陽最初是屬于龍山司土司管屬。解放后,紅河村屬于高級社,后為人民公社、太平社,現屬興德市江口縣龍山鄉管轄。

瑤族是中國一支古老的民族,民風淳樸且彪悍,人口多居住在山區,因此有“無山不有瑤”之說。瑤族是中國華南地區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也是世界上最長壽的民族之一。瑤族是盤瓠和妻子三公主(漢族)的后裔,三公主為帝嚳之女,故盤瓠是黃帝的孫女婿。

瑤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紅薯等為主。日常基本菜肴有黃豆、飯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白虎山瑤族利用“鳥盆”捕捉候鳥,腌制為酢,是款待貴客的美味佳肴。

西陽瑤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葉煎湯,佐以生姜、辣椒、食鹽調味,趁勢沖泡炒米、炒豆和米花之類同飲,具有特殊的風味。

過去,瑤族常在米粥或米飯里加玉米、小米、紅薯、木薯、芋頭、豆角等。有時也用““烤”的方法來加工食品,如煨紅薯等各種薯類,煨苦竹筍、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瑤族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樣;住在山嶺地帶的瑤族,大多采用“吊樓“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區的瑤族,住房多為土木或泥木結構,與壯、漢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瑤族講究村寨整體,房屋建筑多為層疊式,幢屋毗連,層次分明。

瑤族房屋建筑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即住房、糧倉、寮房。住房一般是一棟三間,中設廳堂,臥室設在兩側或中室后部,前部為灶堂或火堂。

糧倉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壘形,用來貯藏玉米、稻谷,一般設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設在數十里的山野田間。寮房多數是建在村寨旁邊,用茅草搭蓋,用以存放柴草或儲存物件等。

瑤族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節之前,分“嫁女”和“嫁郎”兩種。舉行正式婚禮之前,必須經過擇偶、提親、訂婚等過程。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

第四日早上親客告辭,男家各送一份“奶頭禮”(亦謂小源禮),即:送岳父母豬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豬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門住一宿,同回后方圓房。

瑤族婦女善于刺繡,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于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繡有花彩紋飾。

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并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志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

阿妹節又稱女兒節,興德一帶瑤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舉行。參加節日活動者皆為成年未婚女性,少數男性以被懲罰者身份參加。

當地瑤歌唱道:“插秧忙到四月八,阿妹洗手做糍粑,麻線織出十樣錦,鳥蛋上面繡茶花。四月初八竹青青,阿妹過節進山林。藤歡樹喜說不出,搖著畫眉唱幾聲。”這首歌謠生動描繪了阿妹節的歡樂情景。

九月初九日各鄉過山瑤青年,聚集到在寨子周圍燒魚做飯野餐。青年男女身著鮮艷的服裝,穿巷而過,中老年人站在巷子兩邊,評論誰長得美、打扮得漂亮。人們有說有笑,充滿了節日氣氛。

插秧節是每年農歷四月擇日舉行。屆時,各村的男女青年身穿民族盛裝,參加集體插秧活動。在整個春插期間,男女青年們白天在地里勞動,你追我趕,晚上則對歌作樂,一派歡樂景象。

此外瑤族還有很多豐富多彩的節日,如:春社節、努節、打道箓、歌堂節、打泥坨節等等幾十個當地的傳統節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长市| 广东省| 镇远县| 盘山县| 古丈县| 旅游| 泗洪县| 特克斯县| 荔浦县| 嘉黎县| 桐乡市| 弥勒县| 高雄县| 霞浦县| 龙山县| 新干县| 铁力市| 峨边| 繁昌县| 独山县| 丹寨县| 临潭县| 诸暨市| 石景山区| 宣汉县| 宜城市| 阿荣旗| 师宗县| 长寿区| 砀山县| 庆城县| 临武县| 天祝| 苍南县| 洛扎县| 鸡西市| 华坪县| 东乌珠穆沁旗| 沧源| 潜江市| 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