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村房改的同時,孫永陽開始引進麻羊、波爾山羊等養殖,養殖場由韋薇任場長,母新軍、冉少卿、黃炳南、莫小吉任副場長。
母新軍問韋薇:“韋場長,我們的養殖場適合養什么羊?”
韋薇說:“適合麻羊、波爾山羊、南江黃羊、貴州白山羊、黑山羊、黃淮山羊、蘭坪烏骨綿羊、寧蒗黑綿羊、安哥拉山、杜泊羊、安哥拉山羊等等。”
“養羊種什么牧草好?”莫小吉問韋薇。
韋薇說:“多年生黑麥草、紫花苜蓿、巨菌草、白三葉等。
多年生黑麥草春秋均可播種,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播以早秋9月初播種最好。一般可畝產鮮草3000~4000公斤。黑麥草營養價值高,富含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非常適合羊群食用。
紫花苜蓿是公認的牧草之王,在我國栽培歷史也是相當悠久。在水肥比較好的條件下,紫花苜蓿一般一年可以割3~5茬,一般畝產鮮苜蓿5000~6000公斤。
巨菌草為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植株高大,形狀類似甘蔗,營養價值豐富,是一種優質的青飼料。在南方廣西、廣東、福建等地,可全年供應,年產量可達30噸。
白三葉也叫白車軸草,是世界各國主要栽培牧草之一。其適口性優良,消化率高,為各種畜禽所喜食,適宜養殖牛、羊、食草魚等。”
“除了養羊,還可以養殖什么?”母新軍問韋薇。
韋薇說:“還可以養殖雞、鴨、鵝、跑山豬、水鹿、麂子等。
麂子,算是山區最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了,只不過稱它們為‘野山羊’。
別看經常在山里轉也沒有發現幾回,在紅外照相機捕捉的照片中,麂子出現的次數可不少。在梵凈山活動的麂子有兩種,赤麂和小麂。你看,從它們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它們的差別。
赤麂型較大,體重20~33千克;而小麂體型小,成體僅十來千克。從顏色上看,赤麂的毛都呈黃色,只有濃淡的差別,所以整個身體基本都是棕黃色。小麂則不同,雖然體背側面毛也呈黃褐色,但每根毛都由黃色、黑褐色、白色三色組成,故在黃色的基底顏色上出現許多黑褐色的芝麻點。就這一特征,就不會將小赤麂認成小麂了。
雖然雌性麂子沒有角,只有一小小的角狀突起,但成年雄性麂子是有角的。赤麂的角具長而向后內彎曲的圓錐形兩叉角,頂端很尖,而小麂的角比較直,呈圓柱形,頂端是圓的,且頂端直徑是比下面略大的。
赤麂性格溫馴細膽,由于天生心臟有問題,當受到驚嚇時,心臟跳動可以超過200多下,若承受不了時,赤麂可引致急性心臟病致死。”
“養殖跑山豬用不用搭建仿生豬窩?”黃炳南問韋薇。
韋薇說:“要搭建仿生豬窩,這樣可以保護植被。”
紅河村嘉禾太白養殖基地變成“動物王國”,在廣闊的鄉村沃野中,嘉禾人用積累的知識創新農業生產模式、打通銷售平臺,在鄉村振興中成為連接城鄉的“新農人”,在泥土中綻放夢想之花,為鄉村振興增添力量。
“嘍嘍,嘍嘍,嘍嘍······”
每到中午時分,飼養員就會召喚跑山豬回來“用餐”。只要飼養員播放的高音喇叭聲響起,不管多遠,這些豬就會從四面八方聚攏而來,場面甚是熱鬧。
孫永陽說:“養殖場種植有5000畝地的草,實行完全無飼料喂養,豬吃了就在坡上活動,提高了豬的肉質。
跑山豬的出欄時間相比家豬較長,至少14個月,其肉質緊實,體重相對家豬較輕,普遍在200斤左右,最重的也只有300余斤。每天都會活動10小時以上,因此瘦肉率高,肉質細膩,有野味特色,具有高蛋白、高氨基酸、低脂、低膽固醇等優點。
目前,跑山豬豬肉的市場價是每斤35元左右,針對豬肉的銷路問題,基地也有自己的打算。
銷路方面,我的打算是去貴陽開一個實體店銷售豬肉,打造全生態品牌,顧客在大屏幕上可以通過我安裝的監控看到山上跑山豬生長的全過程,這樣消費者可以吃得安心,吃得舒心,吃得放心。
跑山豬的糞便可為樹木生長提供優質的有機肥料,發展生態循環種養殖業。
養殖場兩個養殖基地,跑山豬在一個基地養一年半左右,然后轉移去另外一個基地,等我們恢復了第一個基地的樹木和植被后,又在另外一個基地進行輪番養殖。
這些年,嘉禾的生豬養殖業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政府也都幫忙解決了。政府從政策上給予了大力扶持,這里網絡很差,在向政府反映之后,政府積極地幫我把基站裝好了。
目前,通過流轉林地1700多公頃,共可以養殖跑山豬10萬多頭,公司并申請辦理了生態養殖場營業執照。養殖成功后,我們打算將養殖技術和經驗傳授給村民,讓大家的腰包都能鼓起來。
產業越來越興旺,村民的日子才會越過越紅火。紅河村不斷探索創新產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生豬養殖,積極拓寬群眾就業增收門路。
目前,養殖生豬50頭以上農戶有52戶,養殖生豬500頭以上農戶有6戶,生豬存欄1.5萬頭,在建生豬規模養殖場1家,預計年底前投產。”
紅紅火火的養殖帶動村寨的發展,土家族源自“土生土長的人”。在歷史上,“土家”這一族稱相對較晚。《咸豐縣志》將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稱為“土家”,而將當地漢族移民稱為“客家”。
土家族的吊腳樓興德山區土家族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在龍山鄉廣泛分布,尤其在紅河村射陽寨最為典型。當地人稱之為“干欄”、“千柱落地式”或“轉角樓”。
吊腳樓與當地的生活環境和諧相融,依山傍水,被青山綠水環抱,景致開闊,空氣清新,被土家人稱為“地仙”之居。吊腳樓代表了土家人民的智慧結晶,具有重要的藝術、歷史、科學和民俗價值,是土家族文化的杰出遺產。
吊腳樓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干欄式”建筑,使用木構底架將房屋承托高于地面,主要采用竹木等材料,一般分為樓上樓下兩層,下層用于飼養家禽和堆放農具雜物,上層則用作居住。
在古代中國南方,這種建筑形式很常見,因為當地氣候潮濕,人們居住在山坡上,需要穩固的房屋防潮,同時避免蛇蟲野獸侵擾。
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吊腳樓逐漸發展成為土家族地區廣泛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土家吊腳樓的形式多樣,布局靈活,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木構架以榫卯相連,無需使用釘子,門窗雕刻裝飾豐富多樣,與青瓦木墻相得益彰,簡約明凈。
土家人稱吊腳樓的建造過程為“造華堂”,在良辰吉日請總設計師“掌墨師”選擇木料。木料通常選用椿樹或紫樹,諧音“春”“子”,寓意“春常在”“子孫旺”。
吊腳樓半為陸地,半為水,多建在山上,呈虎坐形。房屋一般為東西朝向,布局靈活,中間為堂屋,兩邊稱為饒間,分別用于居住和做飯。底層通常不宜居住,用于飼養家禽和堆放農具,第二層為起居之地,設有臥室,第三層為居室和儲物空間。
吊腳樓散發出古樸柔美的氣息,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建筑之一。它們建造時順應自然環境,注重實用和審美的統一,講究空間美和層次美,展現了土家族獨特的民俗風情。
新式吊腳樓不再使用木構底架將房屋承托高于地面,主要采用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等新型高強度材料,上層建筑主要采用竹木等材料建設,用作居住;下層地下室為鋼混結構,用于飼養家禽和堆放農具雜物;屋頂陽面坡則安裝太陽能,作為家用備用電源。
值得一提的是,吊腳樓正房中(堂屋)一般置有神龕。正房多用于招待來客,或者重大節日方在正房用餐。平常一日三餐則在廚房或邊房。正房的左右間住家中長輩,兒子住次房,未出嫁的女兒是要住在廂房里的,也就是緊挨次房最靠里的那一間。
木質結構的房屋為何能歷經幾代居住,關鍵在于吊腳樓的建筑結構。建造時五大步驟,且缺一不可。
第一步,“伐青山”,即備齊木料,一般選椿樹或紫樹,因為“椿”、“紫”的諧音寓意春常在,子孫旺,這類木材還能很好的防止蟲蟻蛀蝕。
第二步,“架大碼”,寓意“家杰卿運”猶如騎著大馬一樣一往無前。
第三步,排木扇是土家人家庭實力的象征,排的木扇越大越多,房子做得就越大。
第四步“豎屋上粱”,主人選個吉祥的日子,點香燭叩拜行禮“祭梁”,然后請眾鄉鄰齊心協力將一排排木扇豎起,用橫梁連接,而這只是完成了一個吊腳樓的框架,用咱們現代人的話就是“封頂”。
第五步“上梁”是最重要的環節,即屋頂最高一根中梁的搭建,這根梁就是我們常說的“頂梁柱”的梁。上梁儀式由木匠瓦匠合力完成,吉時一到,木匠在東,瓦匠在西,腳蹬爬梯將橫梁送到頂點固定住,之后再同時下梯。由木匠誦唱:“存倉存倉,子孫滿堂,六畜興旺,稻米滿倉;我從樓梯走下來,東家匠人都發財”等祝語。至此,一個吊腳樓的搭建才算大功告成。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吊腳樓的建造形制也在不斷改進變化。如今的吊腳樓: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色古笆。正可謂: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鄉美盡收。吊腳樓上枕一夜,十年作夢也風流。
當立于射陽寨門前,一種聲音仿佛自遙遠的地方而來,誰能解釋那熟悉而陌生的呼喚,隱隱聞得是一首動人的旋律,繞耳迂回,怎么也揮之不去。
微風輕拂,那古色的吊角木樓磷節批次相擁而居,中有翠樹綠蔭,邊有阡陌縱橫,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寨前的舞陽河曲折如練在晚霞的余暉下泛起彩色的波光。依山而立的射陽寨是一幅讓千萬人觀賞就有千萬種感覺的畫卷。凡是看到過射陽新寨的人,無不被鱗次櫛比的吊腳樓建筑群所震撼。這些吊腳樓主要散布在羊排和東引兩座山頭,層巒疊嶂,氣勢恢宏。
“為何土家族吊腳樓建在山上?”孫永陽問冉少卿。
冉少卿說:“一來苗族歷史上不斷‘遷徙’,每遷徙到一個地方,平地都被外族居住了。為了避免和這些民族沖突,土家族人多居于深山老林。有的寨建于山頂、懸崖,居高臨下,可退可守。
二來土家族是一個農耕民族,對土地十分珍惜,深知平地的可貴。每遷徙到新的地方,都將平地開量成為稻田,種植水稻,吊腳樓自然就修建在山坡上。
土家寨的吊腳樓有平地吊腳樓和山地吊腳樓兩種。平地吊腳樓建于平地,一般只有一塊地基,落地柱居里,為一樓。吊腳柱居外,為二樓,四周轉角回旋,設有干欄走廊、美人靠等設施;山地吊腳樓建于斜坡上,一般依山而建,有上下兩個相連的地基,兩塊地基下方有鵝卵石堆砌而成的牢實保坎,斜坡吊腳,底層柱腳往內收縮,使重心向內,避免下層屋基的崩塌。
吊腳樓通常分為三層,第一層堆放生產工具、關養牲畜;第二層住人,中間是堂屋,兩旁是廂房和臥室;第三層主要用來堆放糧食。
吊腳樓是人住的地方,也是祖先神靈居住的場所。在西江苗寨的二樓堂屋,一般安放有象征性的祖龕,每到逢年過節或家中有重要儀式,都要用酒、肉、香、紙等物品進行祭祀。以求得家人平安健康。
美人靠上靠美人,不美也有七分俏。
吊腳樓有許多特色的構建,例如‘美人靠’、‘牛角形連楹’、‘龍形瓦脊’等。美人靠苗語稱‘嘎席’,建筑學上也稱為‘吳王靠’或‘美人靠’,是吊腳樓的一大特色。
美人靠一般是在二樓正堂向外的地方安裝一大長板作長凳,向外挑有排排彎曲斜木條,用于休息和觀景或乘涼。美人靠上方敞開,不裝木板,以便正堂屋采光充足,除了方便家人活動,還方便姑娘們在此梳妝打扮、紡紗織布、織錦繡花、制作服飾,為自己準備嫁妝。美人靠是姑娘開放式的閨房,換句話說,美人靠是服飾的‘生產作坊’。
服飾如此豐富多彩,其中也有美人靠的一份功勞,因此有人說:“吊腳樓,樓腳吊,吊腳樓上美人靠;美人靠上靠美人,不美也有七分俏。”
在寨里,有的人家吊腳樓二樓木門上的木質連楹,做成牛角形。之所以是這樣的造型,土族人認為,水牛的威力最大,連老虎都斗不過它,有了水牛看門,就能保佑一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