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妹節過后,孫永陽為西陽寨房改,孫永陽莫小吉問:“你們是什么瑤?”
莫小吉說:“我們是紅瑤過山瑤中的半山瑤,在舊中國,瑤民由于不堪忍受統治者的歧視與壓迫,舉家躲進大山之中,過著游耕游居的艱辛日子,被稱為‘過山瑤’。
歷史上瑤族的他稱曾經有過蠻、荊蠻、蠻夷、獠、猺、莫徭、徭等多種稱謂。盡管時代不同謂稱也不盡一樣,但是他們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統治階級的民族政策和對瑤族這一古老民族的態度。這些稱謂當中除唐代的‘徭’及‘莫徭’等稱謂含有比較友善和尊重民族之外,其余他稱都是帶有歧視性的蔑稱。只有‘王’字傍‘瑤’的確定,才真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瑤族這一古老民族的尊重和關懷。
居住在東北部和中部高山之上,人們又以其居地的不同,分別稱其為‘東邊瑤’和‘西邊瑤’。東邊瑤又有‘深山瑤’與‘淺山瑤’之分,淺山瑤又稱半山瑤。”
凡瑤家男性無不擅長長鼓舞。排瑤用長鼓,過山瑤用小長鼓。長鼓,又叫橫鼓,瑤語叫“汪嘟”,是瑤族歌舞的主要道具。
連南排瑤的大長鼓舞是一種大場面的自娛性舞蹈,鼓手們身穿新衣,排著長長的鼓隊,隨著鼓點從寨子里一直跳到歌堂坪,按照領舞的鼓點指揮,時而橫直穿插,時而大小圓圈轉動,有分有合,場面頗為壯觀。小長鼓又叫花(番)鼓。
小長鼓舞是瑤族流行廣泛、花樣最多的舞蹈形式,也叫打花(番)鼓,一般在平地,兩人一對,按東西南北中順序跳;還有的高手就站在高臺對打花(番)鼓。乳源過山瑤在節日或“跳王(一種宗教儀式)”時,“師爺”所表演的請神驅邪活動,也是將詩、歌、舞三者結合,時而吟誦詩文,時而輕聲喃唱,又有男女相伴,手舞足蹈,齊聲唱和。
紅瑤女性有世代相傳的蓄發、梳妝發型的習俗和護發秘方。紅瑤婦女有不剪頭發的習慣,自少年起就留發。至青年時代,則將頭發盤于頭上,用繡花黑頭巾包起,既保護那一頭秀發,又是民族的一種特征性裝飾。到出嫁生了小孩,發型有所變化,長發在額頭上束一個髻,其余則盤在頭上。額前的髻便是當媽媽的標志。
由于常年使用山上的特殊野草和淘米水配制的護發秘方,無論年紀多大,她們的頭上都是青絲如云,很難見到一根白發。廣西LSGZ自治縣和平鄉黃洛瑤寨因有60多名長發紅瑤嫂而成為著名的長發村。
紅瑤嫂的長發是紅瑤的一大特色,紅瑤女從十三歲開始蓄發,長到一定長度時候后可以剪下長發珍藏,等到三十歲左右,已育有小孩的紅瑤嫂可以將頭上長發和珍藏的長發一同盤起。
黃洛瑤寨有60多名婦女的長發超過了1米,最長者達1.75米,是世界上頭發最長的女子,創吉尼斯世界長發紀錄,最短的也有一點四米,被外界譽為“天下長發第一村”。
瑤家女子有把自己的長發視為第二生命的傳統,她們一輩子只在十八歲成年儀式上剪一次頭發,同時把剪下來的頭發、包括平時梳頭時掉下來的頭發,也一根一根撿起來,盤在自己的頭發中。
瑤家女的盤發也非常有講究,烏龍蟠發型的是已婚已育者;螺絲蟠發型的是已婚未育者;用黑色手織布包起長發的是尚未婚配的阿妹,她們的長發必須在進入洞房的當天,由新郎親自打開。
未出嫁的紅瑤妹還得戴上頭巾,不用戴頭巾的是嫂子。紅瑤妹的頭發留得長長的,盤在頭上,烏黑油亮得很,她們說都是平時用淘米水洗出來的。
世界“第一長發村”的這批瑤家女子,在桂林漓江民俗風情園為中外游客表演柔情似水的長發舞,展示她們讓世人嘆為觀止的長發魅力,弘揚瑤族的長發文化,讓中外游客領略瑤族同胞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
孫永陽在西陽寨搞完危房改造后,基地至東西陽寨的棧道竣工,在太白峰俯瞰紅河村的道路如一只巨大的風箏。風箏美極了:精致的翅膀,可以保證飛得很遠;有神的眼睛,可以欣賞美麗的風景,當然身后必須帶一根長長地線軸,放風箏是嘉禾集團。
西陽村“跑山豬”養殖戶佘祥喜的養殖場,只見平時被圈養的豬這會兒全部在野外放養著。佘祥喜告訴莫小吉,這些豬之所以叫“跑山豬”,是因為它們除了吃喝睡,都在附近山坡上自由覓食。
莫小吉問佘祥喜:“為什么你要讓豬放在山上自由活動呢?”
佘祥喜說:“這樣運動量大,體能消耗也就會更大,而‘跑山豬’吃得多卻長得更慢。跑山豬的出欄時間要比圈養生豬的時間長一半,喂肥周期長達18個月。“跑山豬”平均一天只長半斤肉左右,而圈養的生豬平均每天要長兩斤肉左右。”
“這樣看來養跑山豬豈不是虧了?”莫小吉又問佘祥喜。
佘祥喜說:“族長,事實卻‘恰恰相反’,由于放養的豬運動量大,吃的都是天然食物和糧食,它的肉質更好,更生態,經濟價值自然也就更高了。與此同時,豬經常在山上奔跑,瘋玩打鬧,身體十分健壯,極少生病。
為了提高豬肉品質,我每天只喂兩次食,早上喂一頓,中午不喂。由于吃不飽,豬就到山上找野草、葛藤、蚯蚓吃。到下午三四點鐘,它們會回到豬舍找食。就視豬的飽、餓情況,分開定量投食。
一開始,我只試養了20多頭跑山豬,沒想到豬出欄后,很受市場歡迎。于是,從去年開始,我逐步擴大養殖規模,目前已達到300多頭。今年下半年可以出欄200多頭,每頭跑山豬能夠帶來1000多元的純收入。”
“除了養殖跑山豬,你還干什么?”莫小吉再問余祥喜。
佘祥喜盤算著說:“現在試著銷售自己腌制的‘跑山豬’臘肉,下一步還準備把規模擴大到500頭,再打算把豬舍再修整干凈一些,建好化糞池,如今村里已有多家農戶開始養殖跑山豬,環境衛生不能馬虎。”
“對,金山銀山不如青山,如果自然環境好了,那么回饋給我們的是無窮無盡。”莫小吉說。
“瑤族和苗族能夠通婚嗎?”佘祥喜問莫小吉。
莫小吉說:“法律規定,可以結婚。國家的政策一直在鼓勵各民族通婚。
在法律上沒有規定不可以民族通婚,不能通婚的說法是民族風俗。根據以前的民族風俗,以前的瑤族一般是族內婚配的,沒有跟漢族通婚。只要不違反國家相關法律規定,便可以民族通婚。
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于二十周歲。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結婚應當男女雙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對另一方加以強迫,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加以干涉。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完成結婚登記,即確立婚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
佘祥喜說:“現在養殖場的瑤妹穿上制服有別樣的美,咱們的民族服裝變成‘壓箱底’了。”
莫小吉說:“過去‘紅瑤’中曾流傳著一首歌謠:五歲六歲玩泥巴,十三四歲學繡花。十七十八方出嫁,十九二十抱娃娃。到了如今,結婚年齡相對稍有提高,而十三四歲的女孩子們仍然保持開始學習繡花的傳統習俗。
她們都擅長針繡,善織繡。“紅瑤”婦女們的繡花可算一門手藝,她們不需要先描圖,而是全憑經驗,依照底布經緯中的布孔來構思刺繡圖案,用她們的話來說叫‘數布眼’。
咱們西陽寨的男人已基本沒有什么服飾特點了。服飾主要有兩種:一是繡衣也叫花衣;二是通紅的織衣。
瑤妹的服飾很好看,上身是束身寬袖瑤服,以紅色為主調,配有各種式樣的圖案。下穿齊膝、寬松的擺裙,雖是由粗布自制而成,圖色配套十分醒目搶眼。
中老年婦女依舊有穿傳統服飾的習慣—粉紅色的上衣、黑色的百折裙,非常的艷麗嫵媚。那里的女子從七八歲的時候起就開始學習挑花、刺繡和織布,從嫁衣到婚后全家人的衣服都出自紅瑤女子勤勞的雙手。
繡衣繡衣主要以藏青色棉布作底,用各色絲線精心刺繡,所繡的圖案,有寓意吉祥、幸福、如意的犬、龍、獅、鹿、麒麟、鳳凰等等,及寓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山川河流、花木稷蔬,其形象生動,針繡精致。
織衣主要是以白線為經,紅線為緯,用古老的織機織就、縫制而成,在諸多圖案中,最醒目的要算是胸前左右有兩個兩寸見方的圖案。據說這是‘瑤王印’的象征,有了它,無論你走到哪里,‘紅瑤’之間都相互共認,與你親密無間;有了它,就可得到‘瑤王’護佑,安居樂業。
鮮艷奪目的繡衣,配以紅綠相間的百折裙和極顯穩重精悍的黑綁腿以及藏青色、紅線邊的方圓頭巾,具有協調、和諧、風雅、高尚的古典美,體現出一個古老民族服飾的審美情趣。”
佘祥喜說:“雖然咱們民族服裝好看,但是上山干活不如工作服方便。”
莫小吉說:“社會在進步,咱們的思想不能落后,你一個人富裕了是小福,大家都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白虎山西瑤養殖片區由你做飼養管理員,你要用心。”
“是,族長。”佘祥喜答道。
“那你先去領工作服,人員你在寨里自己挑選。”莫小吉說。
“好的。”佘祥喜說。
西陽寨村落中的建筑大多采用木質結構,屋頂覆蓋著青瓦,墻面上爬滿了歲月的痕跡。每一扇雕花窗、每一塊石板,都講述著瑤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故事。村落中的道路彎彎曲曲,兩旁是郁郁蔥蔥的樹林和參天的古樹,它們見證了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變遷。
如果是雨天來到這里會見到云霧彌漫在半山腰,環繞在村莊上空,簡直就是夢境里的畫面,美得好不真實!
如果天氣好的話,可以早起去看日出,當太陽的第一縷陽光照進大山時,整個世界亮了,就像自己的心也被照亮了一樣。
如果是陰雨天,也有不一樣的風景,早上的大山里會有許多云霧,瞬間就會有種“天青色等煙雨”的感覺。
在這里,你可以領略到長發文化、傳統紅瑤淘米水制作技藝等。還可以體驗寨里的紅瑤歌舞、長發梳妝等民俗活動。
除了長發飄飄,西陽瑤寨的景色也令人陶醉,因為地處偏僻,尚未完全商業化,還保存著原始的村寨風貌。清澈的小河,郁郁蔥蔥的梯田,以及清一色的吊角樓,與大山融為一體,古樸清雅,畫意十足。
此外,瑤寨有三怪,即頭發當草帽戴、手鐲當耳環戴、衣服全是絲線帶。
當然,來瑤寨,記得品嘗瑤族的特色美食,如瑤家酸菜魚、筍干燜鴨、竹筒雞等,感受瑤族獨特的人間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