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 奮進的新農(nóng)人
- 作家tY8lvv
- 4999字
- 2024-10-01 11:24:05
孫永陽與韋薇攜手走在寨里,惹來人們羨慕的目光,“土家寨”一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好地方,在春暖花開之時,小河彎彎,身著民族服飾的漂亮姑娘,腳下是泉水叮咚,前方是炊煙裊裊,還有鳥語花香。
依山就勢而建的吊腳樓群,參差錯落,貼壁凌空。一磚一瓦,都無不彰顯了苗族建筑的獨特風格與特色。吊腳樓、民族服飾、夜景······
將滿滿的苗寨風情一股腦的裝進口袋,讓人回味無窮。密密麻麻的吊腳樓群,每一磚一瓦,都在表達著苗寨的人文歷史與底蘊,讓人不由得想去探索。
說到風土人情,民族博物館附近這里更是如此。大約下午兩點左右,這里的歌舞節(jié)目即將上演,雖然孫永陽聽不懂他們(她們)的語言,但是能感覺到他們(她們)的真誠與敬業(yè),更加能感受到來自于苗族濃郁的文化氣息。
漫步在土寨的街頭,遠處的山巒,前方的吊腳樓,腳下的青石板,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般,愜意又美好。觀景臺,總少不了熱鬧。一個青春靚麗的姑娘正在欣賞土家族的風采,殊不知,你也成為了土家寨的風景。
相較于白天的土家寨,燈火闌珊時的土家寨,更顯風情與浪漫。有萬家燈火,更有古樸的風情,值得細細去品味。來到土家寨,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這里隨處可見的民族風情,置身其中,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回味無窮。
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傳統(tǒng)民居,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qū)的吊腳樓特別多。
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
說到興德縣最高的吊腳樓,非射陽寨的土司城莫屬,依山而建,疊次而起,變化有致,是典型的沖天樓。飛檐翹角,精美的土家族門窗,無處不彰顯著土家族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整個建筑為木質(zhì)結構,全部用木栓鉚合,沒有用到一顆鐵釘。
一條龍的排水系統(tǒng)更是匠心獨運,勾畫出龍自九天來的非凡氣勢,堪稱龍山鄉(xiāng)土家族建筑史上的奇跡。
這座吊腳樓每層樓都展示的有土家族的民風民俗,有土家族民族服飾、民族鞋帽、奇石根雕、農(nóng)耕用具、土家兵器等。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土家族的傳統(tǒng)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磚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腳樓四種類型,除此之外還有石板屋和巖洞。
民居結構分為正屋、廂房和司檐:正屋大多為三間,中間一間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屋兩頭前面并與正屋垂直的兩間為廂房;正屋后面的為司檐,也稱拖檐。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稱門樓子,中間為天井。
土家族過去多行火葬。送葬時,請土老師念經(jīng),道士開路。祭吊死者,由土老師椎牛祭神,牛頭歸土老師獨占,貧苦者往往借牛為祭。后來,因受漢族影響,均改為土葬,程序分為入殮、葬禮、送葬、安葬、葬后事等部分。
在清江流域以北的土家族地區(qū),流傳著一種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喪鼓”,又稱“跳撒爾嗬”。山寨里,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必請師傅到家里來打喪鼓。當夜,嗩吶高奏,鑼鼓喧天,鞭炮不停。喪鼓一響,相鄰村寨的人們齊來奔喪。
“跳喪鼓”是在靈柩前由擊鼓師傅擊鼓,歌師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一般以兩人以上的雙數(shù)舞者在棺木前對舞,跳至高潮時少則可達百人,多則可達上千人前來或舞或觀。舞者交替上場直至天明。
土家族的禁忌事項很多,幾乎涵蓋了生產(chǎn)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農(nóng)業(yè)耕作、歲時節(jié)日、婚喪嫁娶、生兒育女、飲食起居、祭祀行事等等。比如:
歲時農(nóng)事方面,“正月忌頭,臘月忌尾”。除夕之日,婦女忌推磨舂碓,忌梳頭、洗衣,怕來年下雨洗刷掉地里的泥土;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一,婦女忌動針線,以免犁田耙齒釘著牛腳和稻禾,苞谷長鉆心蟲;忌湯泡飯,防止天下雨沖毀莊稼。
立春之日,忌挑井水;立秋一日,忌摘蔬菜。春耕開始,須看日子,忌羊日下種,下種后至小暑節(jié),逢龍日不動土;等等。
日常言行方面,姑娘及孕產(chǎn)婦不能坐在堂屋門檻上,成年男女忌坐一條板凳;不準用腳踏火坑和三角架,以免褻瀆神靈;不能以腳踩灶,在灶門口烘腳,認為是對灶神不敬;忌挑空桶、倒背背簍和扛著鋤頭進屋;不準將撮箕倒掛在堂屋里。在節(jié)慶、喜事、出門辦事之時,禁說不祥之語,要多講吉利話。過年過節(jié),忌貓進屋,俗稱“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穿孝服”;祭祀喪葬,亦忌聞貓聲,嚴禁貓靠近。
土家寨主冉少卿接替族長位置,成為土家寨的寨主,同時也是射陽自然村的村支書兼主任,受紅河村黨總支書記韋宇寬的領導。冉少卿的妻子葉玉翠是韋薇的表姐,葉玉翠對韋薇的婚事比姑媽苗金鳳還要上心。
冉少卿為了土家寨茅草屋和石板屋等危房的改建與孫永陽進行商榷,借工作之便在吊腳樓里喝酒加深感情,鞏固村委與工作站的關系。
席間,孫永陽說:“房改要一步步的走,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適得其反。”
“這一點我明白,但是有幾戶恐怕不能安全度過這個夏季。”冉少卿說。
“趁著現(xiàn)在有設備,我協(xié)調(diào)建筑公司的留守施工隊給寨里建筑房屋。”孫永陽說。
“要快。”冉少卿說。
“等資金到賬以后我會立即安排的。”孫永陽說。
冉少卿看了看正在與妻子一起做飯的韋薇問孫永陽:“你們準備什么時候‘插茅香’?”
孫永陽說:“等有空了就‘插茅香’,‘看期’后馬上‘親迎’。”
葉玉翠說:“國慶節(jié)你們‘插茅香’,土家年前你們就結婚。”
“只要韋薇不反對,我沒有意見。”孫永陽說。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雙方經(jīng)過自由戀愛,征得雙方父母同意,經(jīng)土老師(巫師)作證,即可結為夫妻。有“女兒會”的習俗,即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過“女兒會”,唱歌跳舞,彼此愛慕,結為終身伴侶。
改土歸流后,土家族被迫實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土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稱“還骨種”;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婦,稱為“坐床”。但這些習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頒布了新的婚姻法,從此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婚姻自主的幸福。土家族的婚姻儀禮大致包括“打樣”、“求婚”、“討紅庚”、“定親”(俗稱“插茅香”)、“看期”、“親迎”等程序,與漢族古代“六禮”類似。較有特點的婚姻儀式是陪十姊妹、陪十兄弟與哭嫁。
結婚前一天,男女雙方舉行盛大的成年禮。清《長陽縣志》卷三記載:“古冠婚為二事,長邑則合而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發(fā)合笄,曰‘上頭’。設席醮女,請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親友合錢為金匾,鼓樂導送,登堂稱賀,曰‘賀號’,不謂字也。是日設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
“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活動,在整個土家族地區(qū)至今遺風猶存。
土家新娘出嫁時興“哭嫁”,有的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開始哭,有多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苗族自古就以陰歷十月為歲首,有過苗年的傳統(tǒng)習俗。近代以來,有些地區(qū)的苗族開始改為過春節(jié),而不興過苗年了。但在不少苗族地區(qū),既過春節(jié),又過苗年,并且更重苗年。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大多仍在陰歷十月,也有在十一月或正月的,內(nèi)容和形式各地則大同小異。
過苗年的頭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把房子打掃干凈,積極準備年貨,如:打糯米粑、釀米酒、打豆腐、發(fā)豆芽,一般還要殺豬或買豬肉等等。富裕的人家,還要做香腸和血豆腐,為家人縫做新衣服等等。
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飯,守歲到午夜才打開大門放鞭炮,表示迎接龍進家。在天剛拂曉時,每家都由長輩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鄰居家拜年,苗語稱為“對仰”,表示祝賀新年快樂。在新年的頭兩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掃地;婦女不做針線活;有的地區(qū),婦女不做飯,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糞等等。
苗鄉(xiāng)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選在過苗年的時間。從第四天開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紛紛挑著酒、肉、糯米粑等等走親訪友,或者在家忙于接待來賓;一些年輕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銅鼓舞、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別的村子游方場“游方”,男女丁互對歌,傾吐愛慕之情。前后活動,歷時9天左右才能結束。這是苗族民間最隆重的節(jié)日。
當然,有一些苗族地區(qū)的苗族節(jié)日最隆重的不是苗年節(jié),而是他們部落里的節(jié)日,比如黔東南雷山縣的獨南村,這里過的粽粑節(jié)(角茍)才是最熱鬧最隆重的。這個節(jié)日正在向國家申請文化遺產(chǎn)。
“苗年”一般持續(xù)五至十二天,在這段時間里,串寨喝酒、跳蘆笙是必不可少的活動。
苗年里的“申”日或相近生肖日,寨中還會隆重“起鼓”,盛裝男女圍著鼓歡跳,名曰“踩鼓”。外寨的男子與寨中姑娘在晚上對歌“游方”,如此數(shù)天,至子日或丑日結束。
年輕人們又聚攏到下一個過“苗年”的寨子,繼續(xù)歡樂。“苗年”里,有許多禁忌和禮儀。
如殺年豬時已婚婦女不能在場;如除夕日祭祖時用魚肉、牛肉盛于木皮、牛皮、樹葉上,祭師念古歌迎送祖先,曰“掐地下”;如新年早上不掃地、不吹氣、不煮生、不倒水出門,以求吉利;如新年凌晨搶放鞭炮,示意開始準備飯菜;搶最早到井邊挑水以示勤勞;同姓男女間不能唱情歌等。過苗年的前幾天,苗民就殺豬烤酒,著手準備過年。
除夕日凌晨交時一過,便開始殺雞、殺鴨、殺魚,準備年飯,一些苗寨在凌晨開始祭祖,而一些苗寨到下午才開始祭祖。年飯從天剛亮即開始。在家中暢飲之后,婦女們留在家中接待客人,而成年男子則開始到別家喝酒,數(shù)碗則換一家,對寨外的客人,各戶會主動邀請吃“串寨飯”。宴中女主人及妯娌等唱歌敬酒,客人以歌作答,酒宴一直持續(xù)到半夜甚至次日天亮。
孫永陽騎著電動山地摩托車與李美琪一同東陽苗家寨,到族長黃炳南喝酒吃“串寨飯”,苗寨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苗寨的風情獨特,幾乎隨便你去哪個苗寨都可以體驗得到。
貴州苗寨的“美”有很多,其中比較有特色的當有“七美”。貴州苗寨第一美:美房。貴州苗寨房子的美體現(xiàn)在吊腳樓上。吊腳樓是苗族傳統(tǒng)建筑,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其后半部分建于傾斜度較大的山坡上,前半部分以木柱支撐,形成吊腳柱,故稱之為“吊腳樓”。
苗寨第二美:美酒。貴州苗家人會釀的酒的品種有很多:糯米酒、紅棗黑糯米酒、天麻酒、刺梨酒、保健酒、藥酒、楊梅酒……攔門酒是苗家人待客的首選。當你來到苗寨旅游時,首先迎接你的必定是一碗香甜的酒。圖為身著盛裝的苗族女子在貴州雷山縣郎德鎮(zhèn)上郎德苗寨設攔門酒,準備迎接客人。苗寨的美酒你只要喝過一次,就會念念不忘的。
苗寨第三美:美田。在貴州有十大最美的梯田,勝似人間仙鏡,仿佛世外桃源:從江縣加榜梯田、丹寨縣高要多彩梯田、黎平縣堂安梯田、雷山縣西江后梯田、余慶縣大烏江鎮(zhèn)紅渡梯田、惠水縣擺榜梯田、赤水市寶源梯田、黔陶高坡梯田、LPS市北盤江野鐘梯田、松桃縣盤石鎮(zhèn)云海梯田。
苗寨第四美:美女。走到大街上,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美女很多,本地苗族姑娘,都穿著漂亮的苗族衣服,帶著這里特有的銀飾。苗寨的美女們長相漂亮,也很溫柔大方多情。
苗寨第五美:美景。苗寨很多地方山清水秀,美不勝收。苗寨村寨,一半房子一半梯田,住在這里,讓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中,那一片又一片的稻田連綿不斷,阡陌縱橫交錯,勝似江南的田園風光。田埂上,黛瓦木屋掩映在綠蔭之中,彎彎的小路、整齊的稻子和茂盛的芭蕉呵護這家園。水田里的魚躲藏在綠野中,竊竊私語,好像在與游客打招呼,稻穗與炊煙一起正享用著日光浴。
苗寨第六美:美舞。苗族地區(qū)擁有和傳承著中國歷史文化的遺產(chǎn)。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僅苗族“鼓舞”一項,就近十種之多。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廣闊,形成了數(shù)量眾多、內(nèi)容豐富的歌舞品種體現(xiàn)著苗族“鼓舞”歷史的悠久。苗族舞蹈主要包含蘆笙舞和鼓舞這兩種舞蹈,貴州苗寨姑娘跳舞都是盛裝上場,姑娘們都能歌善舞。
苗寨第七美:美衣。貴州苗寨男女老少穿的苗族服裝都很美。苗族服飾積淀著苗族人民的審美意識。苗族人民在服飾的款式色彩、圖案、裝飾上,都表達了自己的審美觀,為我們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民族性格特征。貴州苗寨的姑娘和小伙子們也愛比服裝,他們比的是智慧,是富有,是勤勞。
九月的辰日,孫永陽與黃炳南定下君子協(xié)定,率先幫助東陽寨進行危房改造。
臘月二十二,陳浩吃完孫永陽與韋薇的喜酒就帶李鳳霞等人北上了,建筑公司唯獨總工程師李美琪沒有北上,她選擇留在紅河村過了一個不一樣的春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