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0章

  • 奮進的新農人
  • 作家tY8lvv
  • 4014字
  • 2024-09-26 11:30:30

玉蒼山開發建設的同時,陳浩派出三支嘉禾駐村扶貧隊伍,陳志明帶隊去龍鳳灣村,陳玉偉帶隊去褚家坡村,孫永陽帶隊去洪河村。

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鄉村文化振興既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也是鄉村振興實現的重要維度。

玉蒼山生態廊橋將綠色自然資源融入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以自然風光、生態康養、休閑農業為重點深挖鄉村自然資源,打造生態田園綜合體。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要依托各村文化資源,打造教育基地、研學基地、民俗館等,吸引農民參與到鄉村文化振興中來。

經過農業大學、生物科技學院、自然環境科技研究中心等科學論證,臥虎嶺與玉蒼山之間需要有多個生物通道,才能秉承尊重自然、維持生境、低碳環保、動物遷徙和人文科技的理念,打造生態景觀通道。

把楊紅霞接回家的陳浩,帶著楊紅霞站在翠微河邊古泊頭遺址上,看著對面的玉蒼山,二人心血澎湃,感慨萬千。

陳浩問楊紅霞:“落葉歸根,你有沒有考慮回來?”

楊紅霞說:“我的愛,我的夢已經不在這里了,和那邊的楊家莊也沒有親人了,能夠回來看看我已經別無所求了。”

“你對桑峪村付出的夠多了,該為自己想想了,畢竟這里還有我們一幫兄弟姊妹,雖然不是親兄弟姊妹們,但是我們的感情勝過親兄弟姊妹。”陳浩說。

“這個我知道,等梁亮畢業了,文碩也滿了十周年了,我把他接到楊家莊,給我的父母作伴,百年之后我也可以常伴父母左右。”楊紅霞淡然地說。

“好吧,我尊重你的選擇。”陳浩淚紅著雙目說。

“我鐘情山水畫,雖然我不懂橋梁設計,但是可以為你畫一副生態廊橋構思圖,作為你設計新橋梁的參考。”楊紅霞說。

“行,我讓人送畫布與畫筆來。”陳浩說。

楊紅霞畫的變高度拱桁架橋與南灣大橋各有秋色,橋上設置專供行人依欄遠眺的芙蓉花造型觀景平臺,橋上側分帶內設置變高度裝飾桁架拱,外觀新穎獨特,起伏的上弦桿,流暢的線條,散發出強烈的運動氣息。

在油畫七座橋梁中,現在就只剩臥虎嶺至云霧山“藏馬橋”還沒有開工動工,生態壓力全壓在生態廊橋給到了“芙蓉橋”。實現交通空間與自然生態空間的完美溝通融合,豐富行人的觀景體驗,打造舒適、宜人的慢行空間系統。

藏馬生態廊橋以楊紅霞的油畫為藍圖,設計橋梁135.6米,寬36米,陳浩設計的所有綠化景觀和節點與原來的山體依舊都沒有“斷點”,這意味著小動物們從山上下來再到對面的山體,可以暢通無阻不會有“斷頭路”。

這座雙層生態廊橋把人行步道挪到由“Y”支墩的玻璃鋼棧道,實現人與動物通道隔離,不侵犯動物有限的通道生境。

建設完藏馬生態橋后,陳志海建議在南灣大橋西建造一座攔河大壩,攔截天然河道徑流,抬高水位而形成一個山谷水庫,對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于是陳浩上報水利部門,最后國土資源局和水利部門批準允許建造翠微河攔河大壩水庫,把水庫命名為“玉蒼山水庫”,為季調節的水庫。

玉蒼山水庫設計大壩樞紐為碾壓混凝土壩,溢流壩為液壓水力自控雙作用鋼筋砼翻板閘,總庫容為54萬立方米,死庫容為6.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為47.5萬立方米。

山水相依,元素交融。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背景下,坐擁高顏值的“綠水青山”,如何將其轉化為高價值的“金山銀山”,成為翠屏鎮錨定“雙碳”目標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必答題。翠屏鎮作為滄源縣試點之一,創新性地探索自然資源資產整體儲備、整體評估、整體配置、收益共享等配置新模式,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努力打造自然資源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增長點。

滄源縣全面調查縣域內自然資源資產的數量、質量、分布、權屬、保護和開發利用狀況,編制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和資產平衡表,建立自然資源資產清查數據庫。以此為基礎,滄源編制了縣級自然資源資產清單,對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自然資源資產權益管理一張圖,明晰家底“有什么、有多少、在哪里”。

為了破解自然資源資產“多頭儲備、開發無權”問題,滄源縣新設自然資源儲備機構,成立自然資源價值轉化中心,統一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調查、儲備、開發、管理。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滄源探索各類自然資源資產全要素儲備新模式,整體打包形成“1+1>2”的優質“資產包”。其中,明確擬出讓自然資源資產空間四至、用途規劃、開發條件,從源頭防止資源資產越權、過度、粗放開發。例如,在出讓方案中設置禁止造成水體污染等條件。

圍繞自然資源資產“估價無據、估值不準”問題,滄源先行先試,聯合多家科研機構探索將自然資源資產價值分為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兩個方面,參照現行資產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方法,委托第三方資產評估公司對資源資產價值進行評估。如自然資源“資產包”評估價格為28.7億元,其中經濟價值為23.2億元、生態價值為5.4億元。按照標準化要求,編制了自然資源資產價值評估規程,形成了科學、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為未來探索提供了參考標準。

為了解決自然資源資產“無法入市、難以變現”問題,滄源制定了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交易管理辦法和網上交易規則,明確交易主體的職責、交易程序、監督管理和爭議處理等內容,為規范自然資源資產出讓提供制度保障。根據自然資源資產的權能特點,建成覆蓋全市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交易系統,實現自然資源資產“全品類、一站式、全流程”網上交易。開展試點以來,全市通過該系統成功出讓交易13單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交易總金額達百億元。

自然資源資產整體性配置,核心在于配置收益如何分配和使用。按照市縣聯動、統一交易、收益分成、責任共擔和事權、支出相適應的原則,滄源將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整體配置,收益按市縣1∶9的比例分配,其中10%由縣政府統一調配用于自然資源保護與修復,90%由鄉(鎮)級政府統籌使用。該分配方案考慮了資金對自然資源保護的反哺,也兼顧了不同層級履職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為未來規范自然資源資產收益分配標準提供了參考。

從認識到實踐,滄源縣謀定而后動,圍繞雙向轉化展開有益探索,理通了思路、打通了路徑、暢通了渠道。透過一個“通”字,形成一個資源高效配置、資產增值保值、資金循環使用、收益共享分配的工作閉環。滄源的實踐得到業界充分肯定。

“翠屏經驗”探索形成了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行權履職—整體收儲—賦能評估—整體配置—收益反哺的運行模式,貫通了‘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資金反哺資源環境的自然資源資產價值鏈閉環。作為滄源試點的政策理論支撐單位,國土勘測規劃廳黨官員、廳長馮文利認為,滄源的創新實踐推動了自然資源資產由傳統的政府管制走向多元參與、多方共贏的整體性治理。

變則通,通則達。通過試點探索,滄源實現了自然資源資產信息資源打通、管理業務打通、配置方案打通。基于統一信息,開展統一管理,形成統一決策,實現自然資源資產整體配置清底數、知主體、繪藍圖。

在“通”的基礎上,滄源縣將自然資源資產空間、資產權利、開發運營等一律“打包”,通過跨區域自然資源資產聯動配置,設置多樣化權利,引入專業機構開展規模化、集約化管護運營,實現自然資源整體性配置“布局優、權利明、渠道順”。

在此過程中,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相結合,厘清了各方在自然資源資產價值生成、分配中的權力邊界和權利義務關系,形成多方共同參與治理規則,實現自然資源整體性配置硬約束、強考核、有激勵。

基于此,翠屏試點探索形成了“1+1+7”的自然資源資產價值實現模式:1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價值實現實施方案,1個自然資源資產配置規劃編制技術指引,7個制度專題:自然資源資產儲備管理辦法、賦能指引、價格評估技術規程、交易管理辦法、組合供應收支管理辦法、監管辦法、保值增值考核辦法。

“這一模式正是翠屏試點取得實效的關鍵一招。”付祥兵告訴記者。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其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

自然資源作為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既要與其他傳統要素,更要與更廣范圍勞動對象要素實現高效協同,大幅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發展更強大的生產力。

“在這一背景下,深化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推動自然資源多要素、多權利、多權屬組合供應是大勢所趨。”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張飛龍說,“對我們來說,這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一定要大膽試、大膽闖。翠屏經驗生動詮釋了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勞動對象組合躍升的強大生命力。”

串點成線,星火燎原。縣委、縣政府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和省官員考察滄源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高度重視試點工作,要求結合全省實際,扎實推進試點,做好試點成果總結完善,進一步加以推廣。

在“翠屏經驗”基礎上,滄源縣不斷深化改革,各鄉(鎮)涌現出“跨區域、單要素、多權能”整體配置、“礦產+土地”整體出讓、“凈礦”出讓、細碎化礦產資源整合配置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等多種自然資源資產配置模式。

“我們希望通過不斷豐富自然資源要素創新性配置模式,將‘翠屏經驗’升級為‘齊魯方案’,為國家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提供更多鮮活案例。”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處負責人告訴記者。

“要想將改革進行到底,當務之急是通過層層傳導‘監管者職責來源于所有者職責’理念,將空間規劃、用途管制等監管者職責服務于塑造空間資產、保護資產、分配資產、利用資產、運營資產的全過程,以自然資源要素創新性配置的更大成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張龍飛說。

辨方位而正則,推動單一自然資源向多種自然資源資產整體性配置升級,既需要自然資源資產全要素信息化建設、整體性保護和規劃制定等前期準備,也需要探索法律依據、配置規則、收儲管理、收益分配及使用等一系列制度建設,還有賴于建立科學的價值評估方法體系,加強交易和運營平臺建設等技術和政策支撐。

順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要求,滄源實踐使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從“大寫意”以及到“工筆畫”,并將持續深化改革創新,為建設美麗中國添薪加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财经| 台州市| 荥经县| 河池市| 新民市| 龙门县| 夏津县| 梅州市| 双峰县| 神池县| 邳州市| 金坛市| 永年县| 福清市| 茂名市| 白朗县| 贺兰县| 甘孜| 东丽区| 宝清县| 通江县| 商丘市| 仪征市| 扎赉特旗| 肥西县| 双辽市| 湟中县| 苍溪县| 马关县| 宣恩县| 青州市| 凌海市| 夹江县| 鄂伦春自治旗| 蒙阴县| 武安市| 扶沟县| 五家渠市| 汤阴县| 保德县| 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