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高昌
- 皇兄,我也想當太子
- 愛喝水的避寒大王
- 2248字
- 2024-06-18 23:21:55
涼州西去萬重山,鴻鵠高飛雉子斑。
安西軍進駐西域已逾五年,當初為了執行皇帝“放開去打”的豪言,陳知禮自出塞起,便馬不停蹄向西而行,甚至一度橫越八千里大漠,在康國與安息國東路軍對峙。
這些年西域各國還算恭敬,也未曾爆發什么大戰,但個中艱辛實不足為外人道也,尤其想到這綿延萬里的補給線,以及近在咫尺的西域仆從軍,陳知禮心中不免生出一陣后怕。
如今聽聞高昌、焉耆的異動,陳知禮更是一日三驚,果斷拋棄了皇帝欽定的安西都護府治所龜茲,回身東向,問罪高昌。
還記得回軍那日,龜茲王親自出城相送,臉上是遮掩不住的喜色,與當初迎接安西軍進駐時一般無二。
“李朝義,你說什么是都護府?”
高昌城外,陳知禮的軍帳之內,他語氣倨傲,質問高昌王。
李朝義則恭敬答道:“都為總管,護為監護。”
其實這高昌國并不算純正的西域胡國,當初夏國尚未建立,北方諸侯亂戰,涼州豪強李道舉因勢而起,建立涼國,宗室大將李道思得封征西將軍,攜兩千兵馬西進,殺高昌王馬氏。等到夏國崛起吞并涼州,李道思后人李廷準乃自立為王,號曰西涼,之后又更名為高昌,傳至今代。
算下來,高昌王李朝義便是涼州夏人出身,高昌國也稱得上是夏人之國。
不過,就憑李朝義這半瓶水的中原學問,自然不是進士出身的陳知禮的對手。聽了李朝義的回答,陳知禮搖了搖頭道:“你可知都護府之下,是國,還是州?”
不等李朝義回答,陳知禮便繼續說道:“自五百年前第一次有西域都護府起,首任大都護章咸鎮守西域三十年,滅國四十有二!都護府之下,便是成建制的州郡,行的是中原法度,聽的是皇帝號令!這才是都護府!”
“但我大夏的安西都護府,卻留了你們的祖宗社稷,仍舊許爾等持有國號,當初爾等只一句話,本將便受了皇命不辭萬里帶兵來保護爾等,這難道不是我大夏皇帝的一片仁心嗎?”
“可是本將遠在龜茲至極,卻聽聞你們高昌這里有異動,甚至影響了我大軍的補給,你們的良心被狗吃了!你這高昌國,也有三省六部,頗有我大夏風采,依本將來看,劃置州縣倒也不難!”
面對陳知禮連珠炮式的喝問,李朝義頓時抖若篩糠,尤其聽到自己將有亡國之虞后,更是汗如雨下。
“將軍,小王不敢!高昌國小民弱,憑著大夏才得以保存,又豈敢妨礙將軍軍略?”
說實話,高昌實在不算大,離夏國也是西域諸國中最近的一個,翻不出什么風浪來,陳知禮打從心底瞧不起李朝義這種蕞爾小邦的國主,也懶得再和他繞什么彎子,耍了大都護的威風后,便悠然問道:“若是如此,那就把狄人使者交出來吧。”
“這、這、這……”
須臾之間,李朝義神魂皆冒,瞠目結舌起來,陳知禮冷笑一聲說道:“怎么?難道你還覺得這事能瞞得住我?”
……
休完了長假,段然正式到了兵部上任,就職后要處理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陳知禮送來的軍報,驗明了泥封上的印記,校對了軍報上的騎縫章,確認無誤后,便打開看了起來。
這一看,段然便知道又出了一件天大的事情,連忙收好文書,將細碎的泥封也整理起來,親自送到了蕭煩案上。
蕭煩照舊驗了一遍,待看完文書后,一言不發,也如段然此前所為一般,收起零碎出了公廨,直奔尚書房而去。
“陛下,安西都護陳知禮已經查明,此前在焉耆、高昌兩國的異動,乃是北狄所為,狄人遣使兩國,欲截斷我軍糧道,殲滅我安西軍!”
段言一邊看著軍報,一邊聽著蕭煩的解說。
陳知禮向高昌王李朝義索要狄人使者,李朝義也答應了,但不料李朝義去而復返卻兩手空空,只說在他拜見陳知禮之時,狄人使團已經遁出城去,逃之夭夭了。
陳知禮當即扣押李朝義于帳中,一面撒開人手搜山撿海追捕狄人使者,一面又親自引部分人馬去往焉耆問罪。
等到了焉耆,所得結果與高昌無二,此時則有斥候來報,稱高昌以北六百里處,驚現狄人大隊人馬,陳知禮隨即分部分人手鎮壓焉耆,攜焉耆王回高昌安西軍駐地,乃整軍備戰。
兩日不到,斥候再報,狄人軍容浩大,粗略估計有近三萬兵馬,狄人使者想必已入軍中,陳知禮頓時心驚膽戰,以為自己西進后最大一戰即將來臨。
又過兩日,斥候則稱狄人軍隊并無南下之意,反倒有了退縮之勢,陳知禮疑心其中有詐,只派出八百人前去追索,另遣斥候前往北庭以告知北庭都護唐孝林,要他伺機而動。
此時陳知禮依舊心中依舊是一陣后怕,若不是自己回軍及時,安西軍則難免傾覆之患!
在陳知禮好不容易穩下來后,便不由得產生了疑慮,此時他撒出去的追兵則回報說,狄人軍隊確實是在北逃,他們甚至沿路收割了不少掉隊者。聞言,陳知禮立即修書北庭,象征性地約唐孝林共同夾擊該軍。
但狄人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唐孝林也同樣沒有同意陳知禮的計劃,安西軍的斥候們只好目送著狄人穿越庭州大漠,以至追無可追之地。
看完了軍報的段言,一把將文書拍在了案上,忽然怒喝道:“陳知禮貽誤戰機,唐孝林怯懦避戰,這兩個人真是不堪大用!”
段言當然不會知道在西域的廣闊天地下,追剿敵軍的可能性是何等渺茫,夏軍的補給線又會面對何等艱巨的挑戰。
他只看到狄人軍隊走到了夏軍的眼皮低下,兩位軍中大將卻無一人有實際行動,更交不出一份能讓他夸耀的戰果。
一統天下的夏國皇帝段言本人,卻是個不通兵事的,蕭煩自然懂得這個道理,于是出言寬慰道:“陛下,狄人軍隊來去如風,西域天高地遠,追之極難,兩位都護能各守本陣避免損失,又使敵軍無功而返,實屬不易。”
段言卻聽不下這道理,只厲聲說道:“狄人群丑遠來尋釁,我朝天軍竟然無有作為,這本就是恥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天下承平才幾年,我朝武將的風氣難道就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嗎?當初聞戰則喜的夏國強軍何在?蕭將軍你年輕時,也是銳意進取之人,勇武冠絕諸將啊!”
不得不承認,段言的口才很好,說的話也十分有道理,蕭煩一時間竟也不知如何作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