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對比短語學概念

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一種現象是:A語言的單詞可能對應于B語言的短語,反之亦然。探討跨語言詞語單位的對應關系是對比短語學的基本內容之一,有助于發現雙語交際過程中的意義單位與詞匯選擇策略。本章提出一個研究一般詞語單位對應關系的工作方法,該方法從翻譯過程中產生的復現翻譯對等出發,利用阿爾滕貝格提出的相互對應率計算兩個詞語之間的互譯概率,以探討對應關系。具體的方法由三個步驟組成:第一步,考察語言A譯為語言B?過程中詞匯X產生的復現翻譯對等Y及其概率;第二步,考察Y在語言B?譯為語言A過程中產生的翻譯對等X及其概率;第三步,利用相互對應率公式計算X與Y的對應程度,考察并確定對應關系。 (11)

其中,相互對應率是阿爾滕貝格提出的概念,指雙向翻譯語料庫中語法結構或詞匯相互被譯的程度。其基本思想如下:如果語言A中的詞語X總是被譯為語言B中的詞語Y,同樣,語言B中的詞語Y總是被譯為語言A中的詞語X,那么這兩個詞語的相互對應率為100%;反之,如果二者總是不被互譯,相互對應率則為0。相互對應率越高,被比對象就越有可能是跨語言對應單位。相互對應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MC即相互對應率,At和Bt分別代表詞語A和詞語B在譯文文本中出現的頻數,As和Bs分別代表詞語A和詞語B在原文文本中出現頻數。辛克萊認為,語言使用中的詞語選擇具有某種趨向,可以稱之為短語趨向(phraseological?tendency)和術語趨向(terminological?tendency)。 (12) 前者正如圖伯特(W.?Teubert)所言:“翻譯單位的對應物并非形而上學的實體,而是翻譯活動產生的偶然結果。” (13) 根據這樣的概念,結合馮志偉對香港BLIS (14) 進行的窮盡術語挖掘,得出下面結果:

在對BLIS中的法律術語進行了全面的窮盡和調查匯總后,發現其中除了大量的指稱事物的名詞性術語之外,還有為數可觀的指稱行為、狀態、數量、屬性、時間、空間、關系的動詞性術語、數詞性術語、形容詞性術語、副詞性術語、時間詞性術語、方位詞性術語,甚至還有表示關系的介詞性術語、連接詞性術語等。 (15) 舉例如下:

動詞性術語:BLIS中的法律術語要表達行為和狀態,因此隨便瀏覽一下BLIS的法律英文文本,就馬上可以發現大量的英語動詞術語(包括在上下文中產生了形態變化的詞形)。例如abolished(廢除,撤銷),acknowledge(承認),acquiesced(默認),adjourn(延期,延審),administering(管理,執行),admit(承認),applies(請求,申請),apply?to(提交),appoint(指定,任命),appointed(任命),ascertain(查清,判明),authorized(委任,批準),be?deemed?(應當),be?appointed(任命),be?authorized(委任),be?claimed(索賠,索取),be?forfeited(沒收,懲罰),be?granted(批準,授予),be?heard(審判,審理,聆訊),be?issued(發布),certify(確認),certified(確認),claimed(索取),commit(犯法,羈押),confirm(確認,認證),declare(宣布),deduct(扣除),defend(辯護,答辯),defended(辯護),delegate(委派、代理),deliver(交付,移交),discharged(清償,解除),disclaim(放棄,卸棄),dismiss(駁回,免職),dissolved(解除,抵消),distrain?(扣押),effected(生效),enabling(授權),enact(頒布,制定),enforce(強制,強迫實施),exclude(豁除),endorsed?(背書,認可),execute(執行),expanded(擴充),falsifies(偽造),incurred(承擔債務),indicate(指出),inspect(審查),is?acknowledged(承認),is?aggrieved(受害),is?exhibited(提供物證),is?rejected(駁回),is?summoned(傳喚,傳訊),issue(發布,發放),levied(征收,征稅),make?an?order(命令,裁定),nominated(任命,指定),pawn(當押),prejudiced(危害),presume(假定),prohibiting(查禁,禁止),proves(證明),provide(提供),punish(懲治,制裁),reject(拒絕),remove(免任),sealed(蓋章,查封),served(送達),shall?rank(排序),substituted(代替),sue(控告,提起訴訟),summoned(傳喚,傳訊),surrender(讓步),to?commit(羈押),to?lapse(權力終止,遺贈失效),to?release(釋放,豁免),unsworn(未宣誓),verified(證實),withdraw(撤銷),等等。

數詞性術語:BLIS中的法律術語要表達數量的大小,因此,法律術語中有不少的數詞性術語。例如,State?Immunity?Act?1978(《1978年國家豁免權法令》)中,“1978”指明了本法令是在1978年這個特定的年份頒布的國家豁免權法令,具有特定的意義,“State?Immunity?Act?1978”也因此成為一個含有數詞“1978”的多詞型術語。

形容詞性術語:BLIS中的法律術語還要表達事物的屬性,因此法律術語中同時存在很多形容詞。例如consistent(一致的),defamatory(誹謗性的),deferred(遞延的),derivative(衍生的),designated(指定的),duly(正式的),eligible(在法律上合格的),empowering(賦權的),enforceable(強制性的),excusable(可寬宥的),exempt(可豁免的,可免除的),false(假的),frivolous(瑣屑無聊的),genuine(真實的),guilty(犯罪的,有罪的),honest(誠實的),impracticable(不可行的),improper(不當的,不正當的),liable(負債的,有責任的),licensed(有執照的),liquidated(已清算的,已清償的),onerous(繁苛的),permissible(許可的),prescribe(訂明的),punishable(可處罰的),recoverable(可追回的),spent(失效的),terminate(有期限的),undue(不當的),unterminate(無期限的),unliquidated(未清償的),unseasonable(無理的),vacant(空缺的,無人繼承的),vexatious(糾纏訴訟的),voluntary(自愿的)。

副詞性術語:當法律術語要表達行為和狀態的方式時,副詞的使用也就不可或缺。例如accordingly(相應地),concurrently(并行地),conditionally(有條件地),fraudulently(欺詐地),improperly(不當地,不正當地),knowingly(明知故犯地),lawfully(合法地),maliciously(惡意地,蓄意地),persistently(一貫地,固執地),personally(當面地),reasonably(合情合理地),respectively(各自的),retroactively(可追溯地),truly(真實地),willfully(蓄意地,故意地)。

時間詞性術語:時間是由過去、現在和將來構成的連綿不斷的系統,它是物體運動和變化的持續性的表現,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BLIS中的法律術語要描述時間,因此術語中有不少表示時間的詞語。例如calendar?month(公歷月),first?instance(一審,原訟),retired?age(退休年齡)。

方位詞性術語:空間是事物及其運動存在的另一種客觀形式,它在不同的維度上延伸。BLIS中的法律術語要描述空間或方位,因此,法律術語中有不少表示空間的詞語。例如habitual?residence(慣常居住地),area?of?the?waters?of?Hong?Kong(香港水域)。

復合介詞或者介詞短語性術語:BLIS中的法律術語要確切地描述或表示關系,因此法律術語中還有復合介詞或者介詞短語。例如hereinafter(從此處以下),notwithstanding(盡管),without?prejudice?to(無侵害,不侵害),the?said(該),therein(在那里,在其中),thereof(在其中,由此),thereunder(在此之下,根據)。

由此可見,從知識本體(ontology)的角度看來,術語不僅僅是名詞或名詞短語,也可以是動詞、數詞、形容詞、副詞、時間詞、方位詞、復合介詞、介詞短語。傳統術語學把術語僅僅看成名詞或者名詞詞組的觀點,具有很大局限性。

誠如馮志偉在《現代術語學引論》 (16) 一書中提到的那樣,術語學應當建立在完整的知識本體的理論基礎之上。客體除了包括客觀的實體之外,還可以包括活動(activity)、數量(quantity)、屬性(attribute)、時間(time)、空間(space)和關系(relation)。

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在信息檢索(information?retrieval)和信息抽取(information?extraction)中,都需要從網絡的文本中進行術語的自動抽取(term?extract)和自動標引(term?indexing)。術語的抽取和標引都是在具體的文本中進行的,是建立在語料庫的基礎之上的,它深深依賴于語料庫,因此都要依靠文本的“上下文”(context)或者“富語境”(rich?context)。“上下文”可以分為“詞匯上下文”(lexical?context)和“文本上下文”(textual?context)。一個語言單位的詞匯上下文可以定義為:在一個句法結構中,具有同樣給定依存關系的單詞、術語或候選術語的集合。例如,一個名詞的詞匯上下文可以定義為與該名詞關聯而構成復合名詞的其他所有名詞的集合。詞匯上下文根據語言的“聯想軸”(paradigmatic?axis)把相關的單詞、術語或候選術語聚合在一起。一個語言單位的文本上下文是在原文本的句子或固定長度的窗口中,在該語言單位前后同現的單詞、術語或候選術語的集合。文本上下文根據語言的“語段軸”(syntagmatic?axis)把相態的單詞、術語或候選術語聚合在一起。這樣一來,術語的研究就不能只局限在“詞匯”的狹小范圍之內了,術語必須到實際法律文本的語料庫中去提取,術語學在法律領域的體現必須考慮在不同上下文語境中的各種“術語變體”(term?variation)。

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術語”概念上達成的共識基本集中在以下幾點:

1.?無歧義,即精確翻譯讓人信服、一看就懂,不至于產生混淆。一個術語在一個場合只代表一個概念,其譯名應與概念所承載的信息吻合,法律術語涉及多種法律體制的借鑒和轉換,更加要求達到精確、有效,如force?majeure(不可抗力)、corporate?personality(法人人格)。但在實際翻譯操作中,這種理想狀態很難達到,即便范圍僅僅圈定在法律語體中,如Civil?Law(民法/大陸法)就有兩種內涵,具體需要考慮其上下文的意義。

2.?行業規范性強。科技、法律、政經文章的語言一般較規范,這是由“其描述客觀事物必須準確無誤這一要求所決定的” (17) 。因此,術語在被精確翻譯后往往能彰顯其特有的規范性。

3.?權威性強。術語如不能得到精確翻譯,則會使譯文的說服力大打折扣,即損失其權威性;加之“術語的譯名應盡可能采用國際通用的術語和符號,以便國際間的學術交流” (18) ,因此對術語的精確翻譯十分重要。只有做到翻譯精確,一詞一義,才能極大地方便人們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查找搜尋。

根據短語學理論并綜合前人研究結果,法律術語翻譯應在理論指導下開展實證研究,即建設大型法律翻譯語料庫→利用工具+人工干預→獲得術語→通過翻譯語料庫中檢索復現率獲得漢英對應形式→譯文檢查校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充市| 湖州市| 汉川市| 新和县| 乌什县| 徐水县| 琼海市| 扬中市| 双柏县| 九江市| 甘德县| 滨海县| 南江县| 建平县| 保亭| 平定县| 涞水县| 兴化市| 栾城县| 兰坪| 社会| 监利县| 枣阳市| 苍山县| 福建省| 大冶市| 武邑县| 冷水江市| 磐安县| 遵义县| 汾西县| 三原县| 宣恩县| 万州区| 楚雄市| 临夏市| 塔河县| 鄂托克前旗| 鲁山县| 北安市| 三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