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堯舜之道與家天下的調和

董仲舒《春秋繁露·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這一篇文字堪稱漢代儒者討論政治最經典的文字,但以往對這段話的分析并未十分透徹,為了論述分析的方便,以下將此文分列三段:

堯舜何緣而得擅移天下哉?《孝經》之語曰:“事父孝,故事天明。”事天與父,同禮也。今父有以重予子,子不敢擅予他人,人心皆然。則王者亦天之子也,天以天下予堯舜,堯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猶子安敢擅以所重受于天者予他人也。天有不以予堯舜漸奪之,故明為子道,則堯舜之不私傳天下而擅移位也,無所疑也。儒者以湯武為至圣大賢也,以為全道究義盡美者,故列之堯舜,謂之圣王,如法則之。今足下以湯武為不義,然則足下之所謂義者,何世之王也?曰:弗知。弗知者,以天下王為無義者耶?其有義者而足下不知耶?則答之以神農。應之曰:神農之為天子,與天地俱起乎?將有所伐乎?神農氏有所伐可,湯武有所伐獨不可,何也?且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詩》云:“殷士膚敏,祼將于京,侯服于周,天命靡常。”言天之無常予,無常奪也。故封泰山之上,禪梁父之下,易姓而王,德如堯舜者七十二人。王者,天之所予也,其所伐皆天之所奪也。今唯以湯武之伐桀紂為不義,則七十二王亦有伐也。推足下之說,將以七十二王為皆不義也!故夏無道而殷伐之,殷無道而周伐之,周無道而秦伐之,秦無道而漢伐之。有道伐無道,此天理也,所從來久矣,寧能至湯武而然耶?夫非湯武之伐桀紂者,亦將非秦之伐周,漢之伐秦,非徒不知天理,又不明人禮。禮,子為父隱惡。今使伐人者而信不義,當為國諱之,豈宜如誹謗者,此所謂一言而再過者也。君也者,掌令者也,令行而禁止也。今桀紂令天下而不行,禁天下而不止,安在其能臣天下也?果不能臣天下,何謂湯武弒?[5]

這篇文字仍是在談論湯武革命的問題。從漢初黃生與轅固生在漢景帝面前談論湯武是革命還是放伐開始,對這一論題的關心可謂貫徹始終,至少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前皆是如此。司馬遷《史記·儒林傳》在記載二人爭論的最后不忘加上一句:“是后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6]正說明了此一問題之重要,應該說,這一問題直到董仲舒才予以解決。董仲舒的這一論述顯系受到孟子影響。《孟子·萬章上》載: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薦人于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于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曰:敢問薦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董仲舒以堯舜并未擅移天下作為概括,可謂十分精當。這就意味著,堯舜政權的轉移并非個體之間的私相授受,而是“天人之際”的天與民共同選擇的結果,是公天下,換言之,公天下并不是表面上的禪讓傳賢,更是天意的體現,后者才是根本,前者僅是表象。同樣,在董仲舒看來,夏商周三代之政權轉移雖然并非以禪讓的形式,而是以討伐的形式,漢之代秦亦如此;但是,他認為這僅僅是表面的不同,因為“有道伐無道,此天理也”,天理即是“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也即是說,不論是堯舜禪讓還是湯武征誅,都是天理,是正義,并非篡逆[7]。這也意味著,夏、商、周每一代也是公天下,并非家天下。且董仲舒的論述有著其超越前儒之處,“神農之為天子,與天地俱起乎?將有所伐乎?”這句話意味著任何一個統治天下的天子都存在著政治合法性的問題,因為從根源上來說,作為“百神之大君”[8]的“天”才是真正的主宰者,除卻天之外,任何人包括天子在內都不可能與天地俱生,故而也就不可能擁有根源或根本的合法性,此合法性也可稱為形而上的合法性,類似西方哲人所言的“自然正義”。

在此意義上,禪讓或征誅便都是第二層級的問題,政權以禪讓還是征誅形式轉移均不是最本源的問題。“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禪讓或征誅,是天之予奪的方式,正因為“天之無常予,無常奪”,所以禪讓或征誅就有了根源上的必然性或曰合法性,符合自然正義。進而言之,“神農有所伐”,“七十二王亦有伐”,此是由歷史經驗而來的合法性,歷史經驗已經表明了征誅的合法性,湯武放伐并非偶然發生的單個事件,此可稱為“歷史正義”。

而且,退一步講,即使不是天理,那些非議湯武伐桀紂、秦之伐周、漢之伐秦的人,也是“不明人禮”,因為按照禮儀,子當為父隱惡,故即使湯武有伐人之惡,確實是不義之舉,為臣子者亦當為國諱之,這是孔子之教與《春秋》之義,而不應一而再、再而三地談論和非議。若如此,那就是不明天理亦不守人禮。此是就現實政治與禮制而言,故可稱為現實正義。

此可見,董仲舒的討論邏輯十分嚴密,同時在天理自然、歷史經驗和現實政制中的君臣之禮三個方面,反駁了對于漢代秦而興的政治合法性的質疑,認為漢朝亦是承受天之命。反觀孟子的論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可以說僅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天理自然,二是百姓之公意。這樣說來,董仲舒的論述中看似并不包含百姓之公意的成分,其實不然,因為董仲舒也對《尚書》所言“天生民,立之君,立之師”表示認可,故他說:“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但是,在董仲舒這里,天志其實已經代表了民意。同樣,也可以說,“民意”被“天志”遮蓋了。尤其是當董仲舒說“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時,就更弱化了“民意”的權威性。在這一點上,必須指出的是,孟子“得乎丘民,而為天子”論述中對民意的強調在董仲舒這里已然隱藏了,民和君有了等級之分。這當然會讓我們想到董仲舒性三品的人性論以及他以“民”為“瞑”的說法[9]。這都無疑從人性論上在百姓與“(圣)王”之間劃出了等級。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符瑞》中強調孔子作《春秋》“明改制之義,一統乎天子”,其尊王思想是非常明確的,這就與孟子的湯武革命說不同,故有學者言:“革命說主張人人皆有推翻暴君的政治權利,改制說則承認君主一人的特權,將社會變革的政治權利教給在位的君主,……這就取消了卑者、不在位者改變現實的權利,這是一種明顯為君主集權作論證的理論,也是董仲舒改制說的要義所在,它為君主專制的長治久安提供了最有價值的經學理論。”[10]

回到正題,董仲舒之論代表了漢儒對于堯舜之道與漢道的調和。這一調和,也可以說是對“漢家堯后”的證明。就經典文獻而言,董仲舒的這一證明是以《春秋》和《孝經》為主要根據。依《春秋》,王為“天王”,董仲舒以“天子”為順承天意或天志、天心的天之子。故他引《孝經》謂:“‘事父孝,故事天明。’事天與父同禮也。今父有以重予子,子不敢擅予他人,人心皆然。則王者亦天之子也,天以天下予堯舜,堯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11]《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亦謂:“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宜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12]這其實意味著,堯舜禪讓、湯武征誅、漢代秦興,都是“天與子”的表現。因為王者都是天之子,故所謂的傳賢與傳子都是“天與子”,也就皆為公天下,而非私天下或家天下。公羊學的“通三統說”則是進一步從理論上為傳子非家天下做了側翼論證。正如《白虎通》所言:“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后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統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謹敬謙讓之至也。”[13]

孟子說“使其主祭,而百神享之”,此為本《尚書·堯典》的記載引申之。董仲舒“事天與父同禮”之說,當是按照《孝經·圣治章》“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而引申之。在此意義上,董仲舒所說的“孝”就不僅僅是事親之孝,而更是事天之孝。若為事親之孝則會落在“家天下”的格局上,而當孝被提升至“事天”的層面上,那么自然就成了公天下、順天命的格局。董仲舒賦予原本更具道德色彩的《孝經》以鮮明的政治化內容。

在論述政權轉移合法性之外,董仲舒還對政權初建后是否改制做了解釋,而其解釋也離不開“孝”與“天志”。在董仲舒的論述中,公羊家所言“改正朔,易服色”,皆是順應“天志”。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楚莊王》中說:

今所謂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變其理,受命于天,易姓更王,非繼前王而王也。若一因前制,修故業,而無有所改,是與繼前王而王者無以別。受命之君,天之所大顯也。事父者承意,事君者儀志。事天亦然。今天大顯己,物襲所代而率與同,則不顯不明,非天志。故必徙居處、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者,無他焉,不敢不順天志而明自顯也。若夫大綱、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盡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乎!”言其主堯之道而已。此非不易之效與?[14]

正如他認為禪讓與征誅皆合于天理天志一樣,新王必改制亦是順承天志的體現,故曰:“事父者承意,事君者儀志,事天亦然。”[15]但是并無易道之實,歸根言之,人是無法改易天道的。在此,董仲舒對《論語》中孔子稱贊堯舜無為而治給予了自己的解釋,“無為而治”的含義是指堯、舜等圣王皆尊奉天道而治天下,法天而行。董仲舒在《對策》中也注意到孔子對舜韶樂和武王武樂的不同評價,他認為這是“帝王之條貫同,然而勞逸異者,所遇之時異也”[16]。堯舜之垂拱無為和文武之日昃不暇食在本質上并無區別,均是遵循天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山县| 巴中市| 缙云县| 凤阳县| 宣汉县| 永昌县| 龙山县| 霍城县| 绥芬河市| 类乌齐县| 巢湖市| 平阴县| 金乡县| 庆城县| 永城市| 阳新县| 古丈县| 廉江市| 仪陇县| 泸西县| 商都县| 武清区| 紫云| 芮城县| 桃园县| 贡觉县| 大理市| 北海市| 耒阳市| 稷山县| 伊宁县| 鹤壁市| 右玉县| 正阳县| 凤山市| 海淀区| 金堂县| 禹州市| 沁阳市| 图木舒克市| 山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