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一天,天氣甚好,出門去找張大爺喝茶擺龍門陣。
坐在他家小院里,旁邊幾株梨樹已經鮮花盛開,暖洋洋的陽光透過花瓣灑下來,落在身上,不冷不熱的好時節,難得啊!
東一句西一句,龍門陣擺著擺著就擺起了肉煎餅。
“天氣熱的時候,尤其是暑熱天,胃口不好,熬一鍋酸菜豆漿稀飯,炕幾個肉煎餅,撈兩根泡豇豆切碎,淋幾滴紅油,嘿,這樣嘛,看起來簡單得很,吃起來巴適的板。”
“肉煎餅確實好吃,那你曉不曉得啷個傳下來的喃?”
“這個就摸不到了。張大爺見多識廣,你給說說看。”
“說起家家都會做的肉煎餅嘛,和門前這柳池壩的皇帝包、關門石的山歌還有點關系呢。”
“自古柳池遠揚名,
君點九包建皇城,
點包之人包上坐,
少數一包氣死人。”
張大爺擺著擺著就唱了起來。多媒體時代,此處應該插入一段視頻,不過我不喜歡這樣做,會讓你的閱讀不連貫;而且呢,如果有空的話,帶你去現場聽張大爺唱山歌,這樣豈不更安逸?要知道,張大爺七歲時上川北專區匯演,還受過耀邦同志的表揚呢!
唱完一段,張大爺言歸正傳了:
“話說西晉末年,司馬懿的曾孫子,叫啥名字記不起了,平息了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勢力逐漸強大,本來他繼承的是他父親瑯琊王的封號,不過這小子不甘心,打算自稱皇帝,于是要選地方建皇城,手底下的大臣就跟他講,這些年來皇族內亂都是因為現在這地方風水不好,要另選個地方才能謀求江山一統。正巧有一天遇到了云游到此的漢昌云臺山張道長,瑯琊王就讓他推薦個地方,道長觀星象問諸神,算出來在蜀地劍門關東北有一個百包群居之地,是塊寶地,可以建皇城。”
“瑯琊王立馬派了一個姓樊的來找地方,樊大人順著張道長指點的方向就找到這兒來了,在永寧鋪到伏公鋪這塊龍脈寶地上,從梁上往下一看,柳池壩上峰巒疊嶂,紫氣升騰,樊大人想是不是就這里了?于是命令隨隊人馬分開調查,他各人嘛,裝扮成書生來到村子頭打探。”
‘五月麥子黃滿山,
勸哥一遍又一遍,
勸哥早些割麥子,
誤了時間沒好天。’”
(張大爺又唱起來了,下面也是他唱的哈)
“樊大人忽然聽到了山歌聲,這歌兒唱得是又脆又甜,樊大人被歌聲迷住了,跟到歌聲走到唱歌人跟前一看,嘿,人比歌還巴適。這個唱山歌的女娃娃就是柳池壩的柳青姑娘。”
‘高山采茶葉葉青,
照在水中綠茵茵,
打個石頭探深淺,
唱支山歌試妹心。’”
“樊大人是個文臣,本來也會唱幾首,一來二去,兩人對上了歌不說,樊大人還借宿在柳姑娘家里。天天柳姑娘出門干活兒,兩人就在梁上對歌唱;回到家里,柳姑娘就為樊大人煮飯做菜。這樊大人從北邊來,喜歡吃個面食,柳姑娘每天換著花樣做給他,今天蒸饅頭,明天炕火燒饃,后天刷<火巴>面子,還給他包包子。你曉得這包子是諸葛亮發明的,莽張飛鎮守保寧府時把川北人都教會了,他老樊可是第一次吃到,高興得不得了。這樊大人住下了就沒說走的意思,柳姑娘也舍不得趕他走,只是時間一長,柳姑娘能做出來的面食差不多都做給他吃遍了,咋辦呢?”
“一天,柳姑娘調好了面,正打算炕餅子,又猶豫起來,前天才做過煎餅的嘛。一抬頭看到灶屋壁頭上掛的臘肉,就取了一塊下來,洗干凈,想一下是給老樊炒個臘肉?不過也是才吃了沒隔兩頓的嘛,得換個花樣,并且去年豬養得大,肥多廋少,老樊還有點嫌油大呢。她邊考慮邊把臘肉切成了一片一片的,擺在案板上。一堆臘肉,一碗調好了的面,放在柳姑娘面前,她腦袋瓜子一動,抓起臘肉放在調好水的面里,把臘肉一一裹上勻勻的一層面,然后往熱鍋里倒一些菜籽油在鍋底抹勻,把裹了面的臘肉放進去,用柴火慢慢地炕,炕好一面再翻過來炕另一面,火不能燒大了,炕成型后,里面的肥臘肉開始往外面滲油出來,臘肉本來就有鹽,鹽味順到油一起滲出來,面也就有味道了。炕熟了后,面變得黃酥酥的,還有點兒脆脆的,臘肉的油基本上滲到面里頭了,所以吃起來也不會太油。”
“柳姑娘給老樊舀了碗酸菜稀飯,盛了一盤子肉煎餅。你不曉得,這頓飯把老樊吃得那個舒服哦,簡直不擺了。當場就對柳姑娘說,明天還整這個吃。”
“柳姑娘才聰明呢,第二天偏偏不做這個,把個老樊饞的,纏著柳姑娘直說好話,又唱起歌來把她夸一番:
‘太陽出來照山巖,
金花銀花采下來,
金銀花兒與妹比,
莫有妹妹好人才。’”
“第三天,柳姑娘又給他炕肉煎餅了,不過這次她把面粉換成了米面子,炕的方法還是一樣的,只不過,吃起來口感又不一樣了,更香脆。”
“張大爺,你這是沖殼子不花本錢啰,不說那時候有莫得臘肉,樊大人吃不吃得來酸菜稀飯,又是哪本書上記錄了樊大人來數包的事嘛?還不是瞎編的,肉煎餅好吃,故事也編得好哦……”
“格老子,你是信我這個活人說的,還是信那些死人寫的?有本事你讓他們起來給你炕一盤肉煎餅吃。中午各人去弄飯。”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