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登霧中山,夜雨過后的山路有些泥濘,時過餉午,行至半山腰,看見三三兩兩的村民下山來,個個滿身泥土,背著鼓鼓囊囊的一袋東西。趁歇息的時候,同老鄉們聊上幾句,得知他們是挖春筍回來,袋子里裝的是剛剛出土的鮮筍,下山賣給商販,再運去成都的菜市場或者加工廠。
老鄉從袋子里掏出幾根春筍來,個個挺拔玉立,細長潔白,“秋波淺淺銀燈下,春筍纖纖玉鏡前”,古人用春筍形容婦女手指之美真形象!同平時超市出售的清水竹筍大不一樣,那些筍長期待在塑料袋里,浸泡得軟軟的。女兒第一次見到如此新鮮的春筍,好奇不已。
一路向上,密密的竹叢愈來愈多,俯身卻不見春筍的影子。來到一平緩的山坡,兩位老鄉正在處理剛剛從土里挖出的筍萚。這是一對老年夫妻,家就在山下我們停車的旁邊。妻子用小刀劃去外面的筍衣,筍衣上有密密的絨毛,干這活是需要戴上手套的;丈夫再剝去余下的筍衣。坐下來休息會兒,一邊看他們熟練的干活兒,一邊聊天。老兩口告訴我們,每年這個季節,附近的村民就會帶上工具,到山上來挖春筍,賣給商販。這活路最好的時間就一個月左右,大概可以掙到四五千元。春筍是不需要你去種它的,頭年挖過后,第二年春天一到,它自然又會長出來,這就是靠山吃山。不過,挖春筍又臟又累,你得鉆進竹叢里去找,路邊的早早就被人挖走了,難怪我們一路上都沒找到呢!老鄉指給我們看竹叢里的小筍萚,剛剛冒出土的,因為太小還不能挖,真是不少,女兒仔細地數了數,巴掌大的地面就有七根,下過雨會更好挖,雨后春筍嘛,比平常長得格外快。蔡瀾說居住在山里時,夜深人靜會聽得竹筍生長的聲音,好像大地在動。他們把筍子拾掇干凈,背下山,當天就交給商販;如果下山晚了來不及,就得把筍子全部煮過,第二天再賣。這么新鮮的春筍,不嘗嘗太對不起大自然了,于是叫大叔下山后留一些,我們買回家吃。
從山上下來,找到老鄉家,他們正在做晚飯,在朋友的強烈建議下,決定在這里吃完飯再回家。因為是臨時說起,老鄉家也沒有備菜,就吃剛剛挖出來的筍子,加上農家的老臘肉,再從菜地里摘些青菜做個湯。很快飯菜就做好了,筍子真嫩,吃起來鮮脆,帶著甜味,同平時吃到的袋裝清水竹筍完全不同。盡管廚師水平還需提升,但勝在食材好。坐在山中小院,吃過最新鮮的春筍,喝下三兩三錢三的“蜀漢皇”,打道回府。爽哉!
第二天從冰箱取出春筍,時隔僅一日,又長出一些筍衣,口感也老了許多,到第三日吃時,那種新鮮和清脆已無法同當天出土的相提并論。鮮筍是無法保存的,放在冰箱也不管用,因為竹筍水分充足,離地后也不會停止生長。放上兩三天的筍,已經不是鮮筍了,纖維變粗,吃起來滿口是莖,夸張點的說法是竹子會傷到嘴和舌頭。怎么保存春筍呢?得把鮮筍在清水中煮過,讓它再也不能長出新筍衣,這樣處理后也就少了一份鮮筍的清脆,要吃到美味春筍,最好就是當天出土當天吃。
鮮筍怎么做好吃,各人有各人的喜歡。我認為吃春筍,要的是那份鮮脆。清炒、做湯均可,當然涼拌也不錯,至于四川人常吃的牛肉燒筍子,用鮮筍來做就有點暴殄天物。竹筍做菜一定要用豬油才好吃,筍子是至清至素之食材,“素菜葷做”就是這個道理,家里不備豬油,說能做出好吃的筍子,我不信,當然用肥肉來燒例外。
李漁談飲饌,蔬食第一,菜重于肉,是謂“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菜中首推又為筍,“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鮮”。他是對筍寄以崇高待遇的。
梁實秋認為“中國人好吃竹筍”,考證出很早就視竹筍為上好的蔬菜。好吃會做的東坡先生一語道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有一個笑話說,一財主請老秀才為私塾先生,極為尊重,餐餐魚肉相待。幾日后,老先生想吃清淡點,于是說“無竹令人俗”,財主聽后即以竹筍伺候。又幾日,老先生吃得口淡,嘆道“無肉令人瘦”,財主不知所措,直言問老先生想吃點什么,答曰“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筍煮肉”。
春筍之至味在于鮮。“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筍之湯,悉留不去,每作一饌,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鮮,而不知有所以鮮之者在也。”袁枚《隨園食單》中更有“筍油”一節,“筍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節,鋪板上,如作豆腐法,上加一板壓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鹽一兩,便是筍油”,想必這筍油鮮得沒法了。
以前是詩人,最近在窄巷子開了“上席”餐廳的石光華,談到鮮筍還有一個妙處,就是可以解決泡菜生花(因雜菌過度生長導致泡菜表面出現白色泡沫)的煩惱。扔幾根在壇子里,有花滅花,無花保鹽水。他將此秘訣告訴汪曾祺老先生時,后者恍然大悟,因為他被泡菜壇生花困擾了一輩子也沒找到好辦法。翻遍汪老先生談吃的文章,通篇卻沒有談到竹筍,談蘑菇倒有好幾篇,什么原因呢?不清楚,看來也不是所有的文人都喜歡竹筍,同樣,也并非所有的中國人都好吃竹筍,至少在我的家鄉,以前沒有幾個人去弄這東西吃,可能同蘑菇一樣,要大量的肥肉或者豬油來做才香,而那些年代,豬肉和豬油是很緊俏的。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