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出來的幸福
2022.9.24
早上5∶30,鬧鐘一響,我立刻起床,打開電腦開始寫……拉拉雜雜寫了2000字,這些字有價值嗎?
按照《成為作家》的說法,先別管這些。寫作的第一步就是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不必看剛剛寫過的文字。過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后,再回頭“檢查一遍”,那時你或許就可以發現自己究竟喜歡寫什么,自己能寫好什么。
我現在的寫作計劃就是這樣的:5∶30起來寫作,在孩子們上學前,我最起碼能寫1小時。晚上孩子們睡覺后,我再寫一會兒。如果白天有時間也寫一寫。
如果天天寫這么長時間,還只能寫這樣的文字,那我也沒有什么好說的,索性就只把寫作當成一件讓我快樂的事,就像跑步一樣。畢竟這樣寫出來的文字,對別人沒什么益處,只是讓自己開心。不過,我也期待寫著寫著,在把這樣的文字都寫完,把腦子都掏空后,就能夠挖掘到潛意識里所埋藏著的“故事化石”。
“故事化石”是斯蒂芬·金創造的比喻,他在《寫作這回事》里說:“我相信故事猶如埋在地下的化石,是被人們發掘出來的……”
如果故事不是構思出來的,那么,好的作品是構思出來的嗎?還是說,也是寫著寫著就能發現腦海中的“化石”?如果一直發掘不出好的故事,寫不出好的作品,我還會堅持現在這種寫作強度嗎?我想我應該是可以做到的。無非每天花2小時寫作而已。
我是一個容易多想的人,總有一些想法在腦子里轉來轉去。要知道,多思多慮,人一旦想多了便容易陷入愁苦情緒中。想太多的人就應該把想法傾倒出來,像倒垃圾一樣。向人傾訴有時候不太好,因為別人不是“垃圾桶”。我更愿意通過文字的方式來傾訴,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寫出來就痛快了。這種傾訴方式,成本低也不會給別人造成困擾,實現起來更方便。對我來說,寫作是傾訴,寫作是排毒,寫作是一種敘事療法,對像我這種想太多的人有幫助。
為什么說寫作對于我來說是排毒呢?因為我腦子里的這些想法不是那么明確,往往比較偏負面。這些想法像一團烏云,像一個黑球,在我腦子里、在我身體里撞來撞去。這樣我的“內傷”就很重,換一種大眾比較容易理解的說法就是“內耗”大。
我對自己有比較清晰的認知,我是容易內耗的體質,比較敏感,比較“玻璃心”。有時候別人說一句話我會想半天;我也會為一個想法、創意而不眠不休……
這些想法與創意,我之前不是把它們寫出來,而是努力要把它們變為現實。這就是所謂的“從0到1”,就是創業。例如,10多年前,我花了兩三萬元做了一個公益網站。但用哼媽的說法是,做好的當天我就對它棄如敝屣。
于是,我想,還是把創意、想法寫下來為好,而不是把它們做出來。創業成本很高,寫作最為經濟。把想法寫下來后,我可以在紙上分析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通過行動來驗證,試錯的成本低了。
創業需要不斷試錯,追求幸福同樣需要嘗試。在《納瓦爾寶典》這本書里,企業家納瓦爾說:“要掌握獲取幸福這個技能,你需要不斷試錯,通過親身體驗找到哪些方法有用?!?/span>對此我很認同。有些人通過跑步獲得幸福,有些人通過跳繩獲得幸?!?/p>
在嘗試了很多方法后,我覺得毫無壓力地表達(傾訴),就是我獲得幸福的方法。毫無壓力地表達的方式多種多樣。對我來說,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寫作,想到什么就寫什么。 對有些人來說,寫作不是他們能夠獲得幸福的方式。沒有關系,找到適合自己的就好:自言自語、找知己傾訴、找心理咨詢師傾訴、找導師傾訴……哼媽有幾個閨蜜,她可以毫無壓力地向她們傾訴。我認為這是她長年保持情緒穩定、快快樂樂的原因之一。 除了寫作,跑步也是讓我幸福、身心愉悅的方式。我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和我一樣去跑步,但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到讓自己身心愉悅的方式。 我想,在尋找讓自己幸福的方式的過程中,要允許自己盡可能多地去嘗試。人生階段不同,境遇不同,喜歡的事可能也會不同,多嘗試才能發現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我在上小學、初中時喜歡打乒乓球,上高中、大學時喜歡踢足球,人到中年喜歡跑步。萬科的創始人王石先生也在不同的年齡喜歡不同的運動項目?!秷皂g》一書的作者張曉萌教授說她無意間喜歡上了拳擊,這誰能想到呢? 這讓我想起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卡爾·韋克做過的一個實驗,他把6只蜜蜂和6只蒼蠅同時裝進一個玻璃瓶里,并將瓶子橫放,瓶底朝著窗戶,觀察它們誰先飛出去。結果6只勤勞的小蜜蜂一次次地撞向瓶底,試圖從這里飛出去,直到筋疲力盡,奄奄一息。那6只蒼蠅可不管什么瓶底和瓶口,它們只是在瓶子里亂飛亂撞,結果不到2分鐘便紛紛從瓶口逃之夭夭了。 不斷嘗試,總能找到出路,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像蒼蠅那樣“撞出去”后,再學習蜜蜂一根筋地向著明亮那方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