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好這一生的10個真相
- 李中瑩等
- 4224字
- 2024-03-14 16:56:01
二、情緒產生的三大源頭
1.情緒問題,也是思維問題
我們常說:“寧可做一只快樂的小豬,也不做一個煩惱多多的哲學家。”在人們的普遍認知里,小豬頭腦簡單,不會想太多,所以它往往也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而哲學家的思維是復雜的,總會思考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所以他們經常陷入煩惱中,是苦悶、焦慮的。
這句話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告訴我們,情緒產生的源頭往往和我們的思維有關。簡單如小豬的思維,總是給我們帶來快樂的體驗,而復雜如哲學家的思維,卻總是讓我們陷入煩惱。
思維影響情緒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有的人擁有“擔憂式”的思維模式,他們最喜歡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就是:“萬一怎么樣,我該怎么辦?”比如:“萬一這件事情搞砸了,我該怎么辦?”“萬一面試失敗,我該怎么辦?”“萬一這次沒考好,我該怎么辦?”擁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心中總是充滿焦慮、恐慌和不安,時刻擔驚受怕,面臨精神崩潰的風險。
有一些“完美主義者”,在他們的思維模式里,凡事都要做到最好,掛在他們嘴邊的口頭禪是:“我必須……”“我一定……”“我只能……”“我非……不可!”擁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經常會因為事情不夠完美而陷入悲傷、低落、內疚和失望的情緒中。有時候,他們甚至會因為自己的細微疏忽而對自己大發雷霆,把自己氣個半死!
還有一些人的思維很消極,總是認為自己不可能成功,掛在他們嘴邊的口頭禪是:“這事兒我肯定辦不到!”“沒有你幫忙,我肯定成功不了!”“要是沒有他,我就做不到!”擁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長期處于消極的情緒中,內心會充滿挫敗、沮喪和愧疚。這種人很難堅持完成一件事情,時常找出一些消極的理由為自己辯護,把周圍的人氣得半死!
思維方式不同導致情緒上的差別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思維方式,往往導向不同的情緒方向。正向思維導向正面情緒,負向思維導向負面情緒。
從前,有兩個進京趕考的秀才。在路上,他們遇到一輛拉著棺材的馬車。馬車走到他們身邊時,上面的棺材突然滑落,“噔”的一聲掉在地上。一個秀才看見棺材落地,心里咯噔一下,覺得這是不好的兆頭,預示著自己的考試也像這棺材一樣要落榜。于是,他心里老是想著這件事情,始終放不下,結果到了考試的時候發揮失常,最終果然落了榜。另一個秀才看見棺材落地,心想:棺材棺材,升官發財。棺材落到自己腳下,那預示著自己將金榜題名,升官發財。于是,他更加有信心,覺得自己一定可以考好,結果考試的時候發揮得很好,一舉高中,金榜題名。
通過上面的例子,也許你已經明白了,一個人的情緒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往往可以通過我們的思維方式去影響。當我們朝著好的方向去想,我們的情緒也會隨之好轉;當我們朝著壞的方面去想,我們的情緒也會越來越糟。
2.情緒問題,也是信念問題
平時,如果一個人對你微笑,你會覺得他是善良的、友好的。
但是,當你剛看完宮斗劇,里面的一個個笑容會讓你不寒而栗。這時候,看到一個人對你微笑,你會想:這個人為什么對我笑,他是不是有什么陰謀?當你看完恐怖片,再看到同樣的笑容,也許你會被嚇一跳,覺得這笑容怎么看都有點陰森恐怖。當你看完喜劇片,你就會覺得,這笑容挺燦爛,沒什么好防范和擔心的。
這就叫“情緒投射”。
1974年,一位名叫希芬鮑爾的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邀請了一批大學生作為被試,將他們分為兩組。給其中一組被試放映喜劇片,讓他們心情愉悅;給另一組放映恐怖片,讓他們恐懼害怕。當兩組被試看完電影走出來時,希芬鮑爾給他們看了一組相同的照片,讓他們判斷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
結果,同樣的照片,在看過喜劇片的人眼中,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是開心和愉快的;而在看過恐怖片的人眼中,卻是緊張和害怕的。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情緒并不是直接由外部事物決定的,恰恰相反,是由我們內在的信念系統決定的。反之,當我們內心有一種主導情緒時,也很容易把這種情緒投射到外部世界,從而改變對外部世界的看法。
信念系統決定著我們的情緒。擁有不同信念的人,對同一件事情,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情緒反應。這并非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每個人不同的信念系統決定的。人的信念系統分為信念、價值和規條三個部分。根據信念系統對情緒的影響,心理學家提出了著名的“情緒ABC理論”:
● A是指外界的誘發性事件;
●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性事件后呈現的信念,即個體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 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后果。
比如,有兩個人一起去餐廳吃飯,迎面走來他們的領導,領導沒有跟他們打招呼,徑直走過去了。其中一個人的想法是:“領導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這個人的信念“B”,帶來的是平和的情緒“C”。
而另一個人想的卻是:“是不是領導對我有什么意見,他故意不理我,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茬了。”這個人的信念“B”,帶來的是焦慮的情緒“C”。
“情緒ABC理論”認為,事件只是激發了我們的信念,讓它發揮作用。由于人對不同事件的看法和評價不同,也就是信念的差別,最終導致各種情緒和行為的差異。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信念系統完全相同的人。正因如此,對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的情緒反應往往會有所不同。我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林黛玉”正是這個道理。
由于信念系統對情緒起決定作用,我們可以通過改變一個人的信念來改變他的情緒。信念是可以通過自身來建立、修正和提升的,所以我們的情緒也是可以管理和調整的。日常生活中,哪些情緒是需要我們通過信念來管理和調整的呢?
● 認為負面情緒是與生俱來的——“我天生就多愁善感。”
● 認為有些情緒是無可奈何、無法控制的,既無從預防,又無法驅走——“不知何時才能消除惆悵!”
● 認為情緒產生的原因是外界的人、事、物——“一看見他,我就生氣!”
● 認為情緒有好壞之分:愉快、滿足、平靜就是好的;憤怒、悲哀、焦慮就是修養不夠的——“不準在客人面前這個樣子!真丟臉!”
● 認為情緒控制人生——“最近沒有心情,什么都不想做,還是等心情好的時候再說吧!”
● 認為有了不良的情緒就該逃避——“搞不定你,惹不起,難道我還躲不起啊!”
● 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我時時刻刻要保持陽光正面的狀態。”
● 認為情緒外露是軟弱的表現——“我要做一個有修養的人,不能在那種場合流淚。”
● 認為所有情緒都是人之常情——“只有發泄完情緒,才能讓我有自由的感覺。”
● 認為情緒來自原生家庭——“我如此消極都怪爸媽。”
3.理性腦跑不贏情感腦
情緒的產生,有一個最直接的生理性源頭,那就是我們的理性腦跑不贏情感腦。
從生理層面來講,我們的大腦分為三個部分:理性腦、情感腦和本能腦。如下圖所示。

最外面的那一層是大腦皮層,被稱為“理性腦”或者“邏輯腦”。它是掌管智力、邏輯、語言等理性思維的區域。這一層,是大腦進化到最高等級的產物,也就是我們是高等動物的原因。它的誕生讓人類理解了這個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事物是怎么構成的,萬事萬物是怎么運行的。可以說,理性腦決定了我們現代文明的發達程度,是大腦中十分厲害的部分!
這么厲害的大腦,就像一臺超級計算機,能夠運算大量復雜的東西,但是耗電量也大,十分消耗我們的體能。它的重量不足我們身體的2%,但消耗的能量卻超過我們身體總耗能的20%,是我們身體的“奢侈品”。所以,通常情況下,我們的大腦是不會隨意啟用這個部分的。這也就造成了一旦我們想要啟動理性腦的時候,就會出現反應慢的情況。在一些緊急情況下,我們就顯得有點反應遲鈍、笨手笨腳了。
大腦的中間層是哺乳動物腦,也叫“情感腦”。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等情緒,都在這里進行加工和處理,這里也是我們大腦的情感和情緒調控中心。人類這一層大腦,主要負責感知情感、意義和信念。
有趣的是,其他哺乳動物的大腦有90%與人類相似。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有養育下一代的習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些動物也有情感情緒因素的存在。正因為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有“情感腦”,所以人類在看見貓貓狗狗的時候才會有一種親切感。相處久了,人類甚至還會對貓貓狗狗產生特殊的感情。
最里面的那層是爬行動物腦,也叫“本能腦”,這一層大腦的進化已經超過幾百萬年了,實現了完全自動化。它掌管著我們的原始沖動,負責逃跑、戰斗,以及本能生存動作,比如呼吸、心跳、性愛等。
情感腦和本能腦的功能,和我們通常說的潛意識的功能大致是一樣的。它們的存在是人類能生存并繁衍至今的重要基礎。
和理性腦比起來,情感腦和本能腦最大的特點就是“跑得快”。它們就像兩名短跑運動員,哨聲一響,“噌”的一下就飛了出去,等理性腦反應過來的時候,情感腦和本能腦已經到終點了。
100多年前,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在自己的著作《人和動物的情感表達》中記錄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在動物園南非大毒蛇館,他把頭緊緊貼在厚玻璃墻外,并在心中不斷提醒自己:“有玻璃墻的保護,毒蛇不可能傷到自己,等毒蛇撲過來的時候,我絕不能退縮半步。”
雖然已經在心里打了“預防針”,但是當毒蛇撲咬過來的瞬間,達爾文的理性失去了作用,事前的自我提醒變成了一紙空話,恐懼的情緒和逃跑的本能迅速被激活,他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急忙往后退開兩米,躲避了毒蛇的撲咬。
達爾文的這段經歷告訴我們,即便再理性的頭腦,都抵不過我們與生俱來的情緒和本能反應。
同時,情感腦和本能腦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流通速率高。三者在流通速率上的差距到底有多明顯呢?我們舉一個例子:如果說理性腦的流通速率是拿著一根吸管喝可樂的話,那么情感腦和本能腦的流通速率差不多就相當于一條奔涌的黃河。
這種懸殊的差距,就如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的那句名言所描述的:理性永遠是感性的奴仆。感性負責決策,理性負責找理由。
你沒有看錯!這就是事實。
我們的理性腦聰明且強大,但反應速度和力量卻有限。在這一方面,情感腦和本能腦占據主動。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總是在第一時間生氣,而在第二時間后悔。情感腦跑到了終點,理性腦才慢騰騰地啟動。情感腦已經讓我們生完了氣,理性腦才告訴我們不要為這事兒生氣。
既然情緒的力量天然大于理性的力量,那我們是不是就心甘情愿地做情緒的奴仆呢?
當然不是。
情緒和本能是較為原始的,它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也是簡單的、粗暴的,有時甚至是無效的、負面的。在現代社會中,這樣的處理方式往往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我們不能任由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擺布,而是要努力去了解情緒、研究情緒,學會與情緒共存,正確地接納情緒和善待情緒,運用情緒的積極能量,過好我們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