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五 讓心力管理在中國企業界發熱發光
心力管理是中式“心本管理”
劉鵬凱既潛心管理,又是一位迷戀寫作的企業家。本書是他苦心經營企業數十載,探索中小企業管理模式、方法的高度總結。該書聚焦黑松林的企業管理25法,既汲取美式物本管理、日式人本管理的精粹,又踐行中式心本管理的理論,更有黑松林心力管理的特色。
心力管理之妙在于無形勝有形,表現為無形管理的現場力。這種無形的現場力,不計較條件,不講代價,千方百計解決問題,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贏得人心”。這是企業在當今多變的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整體的突破力、創新力、持續力和內生力。
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管理意味著愛。一個企業家要在工廠構建一種“家”的氛圍,營造“家”的溫馨,就需要從心靈深處發現真我,對內心加以管理。管人就是管心,把握人性的特點,關注人的各種需求,做好人心的養育,是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問題,也是心本管理之根本。
心力管理的經營之道
第一,眉批管理法。何為眉批管理法?“簡言之,就是把中小學語文老師常用的批改作文的方法——眉批,用于現代企業管理實踐,將企業日常管理中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個問題,當成‘作文’來讀,或贊賞,或提醒,或指正,讓員工明白道理,提高認識。”劉鵬凱這樣解釋道。
劉鵬凱講述了一則故事:有一次,他從上海出差歸來,還未到上班時間,老遠就從大門柵欄的隔擋中看到機修工老王扛著兩根角鐵走向車間。他沖上去想助一臂之力,被轉過頭來的老王發現了:“廠長,沒關系,習慣了。”老王邊說邊熟練地托著角鐵放到指定位置。
“一根角鐵兩人扛是常事,而一個人提前上班,扛兩根角鐵,就需要愛廠如家的精神。”劉鵬凱說,企業的所有做法都必須通過積極的態度去執行。“對于老王這樣的好員工,我給了他最高‘眉批’——晨訓會上全體員工的掌聲。”劉鵬凱認為,在現代企業中,高素質員工的舉手投足,哪怕是點點滴滴,都很有必要及時回應,給出一些贊賞的“眉批”,撥動員工心弦,激發員工潛能。
一次,劉鵬凱到車間,忽然發現干凈透亮的水磨石地面上有一攤滴膠,反應釜放料閥口上也掛著一根膠柱。他順手拿起一旁記錄牌上的粉筆,在地上滴膠的四周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圓圈,寫下啟發式的眉批: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如何徹底消滅滴膠?最后連畫了三個粗粗的“大耳朵”。一邊的車間主任低著頭,弓著腰,像個犯了錯卻不知道錯在哪里的孩子。
“解決問題最好的地方,是在問題發生的地方;解決問題最好的時間,是在問題發生的時候。”劉鵬凱說,作為一名管理者,在第一現場畫圈,寫下啟發式眉批,用最直白的線條加語言鎖定問題,讓員工來共同關注,一起分析,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鑰匙。
后來,“眉批效應”變成了群策群力的動力。“自打我在地上畫過問號以后,現場管理‘地下無滴膠,桶外無掛膠,桶內無積膠’的‘三無’制度深入人心,清潔生產變成了員工持之以恒的自覺行動。”
還有一次,幾名老工人聯名給劉鵬凱寫了一封信說:“如今舅舅不如外甥,蘿卜不如菜根,干了二三十年,收入還不如新來的大學生,不知廠長是何感想?”第二天下午,他就將這幾名老工人請到辦公室,又是倒茶,又是遞煙。正好桌上放著一份美國發來的考察邀請函,他就順勢將邀請函遞過去:“看看寫的是什么?”“廠長拿我們窮開心了,學的幾個字母早跟老師跑了!”“你們幾個誰能看出來寫的是什么,我給你們加工資!”幾名老工人一下子沉默下來。
于是,他撥通內部電話,叫來新招聘進廠的大學生。“把這份邀請函翻譯一下。”不一會兒,新員工就翻譯出來了。幾名老工人面面相覷。
幾名老工人的聯名信,談的是工資問題,反映的卻是價值觀上的差距,不能小看這種現象。劉鵬凱說:“伏筆式眉批就是在處理問題之前有所暗示,然后順理成章地引向所希望出現的情境或結果,讓人心服口服。”
劉鵬凱形象地解釋,眉批管理法是一門營造文化氛圍、以人為本的管理藝術。“這種管理就像蒲公英,借助風勢,將種子傳播到工廠的各個角落,播撒到每個員工的心里。”
第二,細節管理法。在劉鵬凱看來,企業首先是員工的企業,然后才是股東的企業。以人為本,需要“把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需要培植、呵護、關愛,更需要以坦誠換坦誠。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首屆企業文化建設促進大會上,黑松林關注細節、注重問題管理的細節管理文化獲得了專家的肯定:“小企業,大文化;小故事,大載體;小老板,大貢獻。企業雖小,但突出細節管理,在全國膠粘劑的綠洲中培育出了一片‘黑松林’。”
面對管理人員少、員工人數少、整體學歷相對偏低的現狀,自1994年以來,黑松林就確立了關注細節、注重問題管理的企業文化建設方式: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精,把細節做亮,把細節做偉大。
管理的基礎是制度。黑松林在培育員工整體價值觀的同時,加強制度管理,建立、健全、完善了員工行為規范、獎懲條例等必要的規章制度,建立了34套工作標準、80套管理標準和176套技術標準。在制度出臺前,黑松林采用全員認同管理法,先將討論稿交員工自由討論和評議后,再進一步完善、修訂,使制度人人能理解,個個能執行。
細節管理更需要用心溝通。黑松林通過晨會、班前班后會、集中學習等多種形式,深入員工中溝通交流,廣泛宣傳企業文化建設的意義、方法及企業文化內涵等。結合員工的各項意見,他們先后印制了《安全文化小故事》《質量文化小故事》《管理文化小故事》等。
細節管理強調的是一個系統,每個崗位的每位員工都要把自己的事做好。企業負責人的一言一行對企業的細節管理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在細節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劉鵬凱撰寫了《黑松林,我的太陽》《細節的響聲》《漫話企業細節管理》等故事集,豐富了企業文化建設的內涵,提高了企業文化建設的實效性。
細節管理需要管理創新。黑松林針對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編寫出小故事,用漫畫形式懸掛于廠區顯要位置,提醒員工時時事事警醒、自律,形成了黑松林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細節管理執行到位的人本保證。從1995年開始,黑松林便建立起一些以員工為中心的“規矩”,每個員工都耳熟能詳,并都從中獲益。比如,黑松林有一個特別決定,那就是向營銷員、駕駛員發放月度家屬津貼。營銷員、駕駛員每月只要出差滿18天,每天就可享受到10元的家屬津貼。
現在,這支工作認真、紀律嚴明、執行力強的員工隊伍,既樹立了企業的良好形象,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使企業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業績。黑松林商標連續六屆被評為著名商標,主產品被評為江蘇省名牌產品。黑松林與多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達成了穩固的合作關系,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中,黑松林加大了科技投入和改造力度,產銷率增長超過50%。
第三,關注環境保護。黑松林是一家生產各種膠粘劑的化工企業,過去生產一鍋膠要用10多噸水,既浪費又污染。從2004年起,黑松林投資20多萬元,建起了250m3的循環水池,僅此一項年均節水1000多噸。為了進一步減少污染,黑松林將所有的出料口安裝上員工自己革新的專利成果——防泄漏保護套,既環保又便捷。與其他化工企業相比,黑松林的廠區聞不到一絲異味,車間里看不到一點滴膠。
劉鵬凱始終認為,環境保護是一種責任,是一種良心。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既是對國家負責,也是對一方百姓負責。如果一家化工企業不把環境保護工作放在第一位,它是走不遠的。
企業人文精神的落地
工作場所精神境界現在是西方企業文化研究的熱點之一。所謂的工作場所精神境界,是指組織能夠認識到,員工是既有思想又有靈魂的人,既希望與他人建立聯系,又希望在工作中發現生活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人們越來越關注生存的意義。他們希望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某種意義,以及他們是某種比自身更偉大的事物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希望獲得穩定的工作、工資等。今天,企業所面對的變化和不確定的環境是精神境界問題的重要來源。不確定性使人們感到焦慮,故而他們選擇從事一些精神或信仰活動。這些活動能為他們帶來寧靜、歸屬、聯系、成就、意義。
在具有精神境界的組織中,員工不是為了賺錢而工作,而是為了超越金錢之上的精神支柱和人生意義而工作。值得欣喜的是,這種精神境界在黑松林找到了。心力管理為組織賦予了濃厚的精神境界,是從“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的升華和具體化,是“人本”到“心本”再到“心力”的飛躍。劉鵬凱所倡導的心力管理似大海,容納了先進管理思想的精華;似小溪,溫潤了每位員工的心田。心力管理至少詮釋了企業管理的以下八個問題。
第一,組織最基本的素質在于人心的培育。素質一詞通常用于個體,表示一個人的潛在品質和能力。組織素質是指組織的潛在品質和能力,其中,潛在品質主要是組織所具有的價值觀、凝聚力與組織成員對組織目標的認同感;潛在能力主要是組織的智商、組織的學習能力和組織的應變能力。在潛在品質中,組織的價值觀是最根本的,凝聚力和組織成員對組織目標的認同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潛在能力的核心是組織的應變力,組織的智商就是組織的智力水平,也是組織的內在素質,如同個人的內在素質一樣,是決定組織在市場競爭中成功與否的根本條件。組織的素質有許多,如反應速度、業務流程的高效性、企業的形象,但組織最基本的素質是什么?追本溯源,員工的“心力”才是組織最基本的素質,人心的培育才是企業管理的根本性工作。
第二,最簡單的管理方法在于“推己及人”。儒家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無論人本管理還是情感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有一顆仁愛的心,并將這顆仁愛的心“推己及人”。劉鵬凱并沒有系統地學過管理學,20世紀70年代初,他就從學校進入工廠,一步一個腳印,從工人到干部,后來下海做起了企業掌舵人。劉鵬凱親身經歷了企業管理的種種問題,對員工的各種需求有最深切的體悟,能想員工之所想,急員工之所急,真正做到換位思考、推己及人。
第三,員工成長才是發展型組織的本質。發展型組織,又叫超越學習型組織,是組織進化的最終階段。傳統型組織與發展型組織的重要區別就是組織對員工成長和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同,發展型組織正是在傳統型組織的基礎上,采取行動以促進和激勵個人與組織的長期成長和發展。發展型組織具有如下特點:組織的戰略重點是通過員工成長保證組織將來的發展利潤、未來的生產率提升;員工的角色是發展能力的儲備者和提高者。本書也將員工成長視為企業管理的重要方面,“磨合法”“記豆腐賬法”“熱處理法”都是在討論如何為員工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如何促進員工發展,如何鍛造一支優秀的員工隊伍,以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第四,管理的倫理思考。表面上,經濟學的研究僅僅與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有直接的聯系,在更深層次上,它還與人們對財富以外的其他目標的追求有關,包括對更基本面目標的評價。經濟學和管理學都需要關心人類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以及“什么能夠培養人的美德”或者“一個人應該怎樣活著”這類問題。但在現代社會,倫理問題已被淡化,出現了精神危機、信仰危機和倫理危機。所以,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一個具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的現代企業家,必須關注倫理,關注人。而關注人,最重要的還是關注人心。
第五,管理是科學更是藝術。所謂藝術,就是以個人的經驗、熟練程度為基礎的技藝和技巧。管理活動是處理和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活動,管理的主體是人,管理活動之中最重要的也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意識的高級社會動物。雖然管理活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但是管理者在運用管理理論指導管理實踐時,不可能像運用自然科學指導實踐那樣“刻板”,而是要求管理者靈活多變地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管理是一門藝術,主要強調的是它的實踐性和靈活性。也就是說,管理不是僵硬的規章制度,而是帶有溫情的頭盔、一塊生日蛋糕等。
第六,情感管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所謂情感管理,就是管理者以真摯的情感,增進自己與員工之間的情感聯系和思想溝通,滿足員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諧融洽的工作氛圍的一種管理方式。情感管理將企業目標與員工個人心理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在實現企業目標的同時,員工個人心理目標也得以實現。情感管理的宗旨就是協調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利益矛盾,謀求企業與員工的共同發展,促使員工自覺管理。情感管理在我國管理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倫理型文化往往要依賴情感的紐帶來維系。中國古代先哲對情感管理的作用有許多精彩的論述,從“愛民”到“視卒如愛子”等,種種見解與現代情感管理理念如出一轍。情感管理的本質就是維護人的尊嚴與尊重人的價值。尊重人就意味著要有效滿足一定對象在特定情境中的合理要求。尊重人,不僅要求企業尊重員工的人格尊嚴、勞動成果和價值,還需要企業為員工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工作環境、公平公正的制度和待遇、良好的溝通氛圍,促使員工產生光榮感和成就感等。
第七,管理對哲學的思考。德魯克曾經說過,企業的目的必然存在于企業自身之外,存在于社會之中。這句話引導著人們對管理哲學的思考。企業經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利潤最大化,還是管理者收益最大化?是市值最大化,還是規模最大化?劉鵬凱是一位特立獨行的管理思想家,在近40年的企業生涯中,他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并透過紛繁的管理亂象,抓住了管理的本質——心力管理。
第八,人本管理的魔力在于細節。老子有句名言:“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張瑞敏也說過,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但在人本管理中,細節來自哪里?本書給出了答案:細節來自用心。比如“短信法”,寥寥數語,卻如春風一般,吹進了員工的心田,真正實現了領導動一小步、員工動一大步的四兩撥千斤的用心管理效果。
心力管理,正如劉鵬凱所言:“是幾十年來在工廠管理實踐的拾零、寫真,平淡得像白開水,但出自深山老林中的清泉,無污染,能解渴,或許還有些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雖沒有精深的理論、恢宏的篇章,但易讀、生動而實用……”所謂微言大義,不過如此。
心力管理就是大事必作于細,管理必成于精,行之力源于心之力,心力聚于文化價值。而王成榮教授認為,“心力”是愛心、良心、誠心、感恩之心和智慧之心所形成的力量。修好這種“心力”,就可以愛員工、愛客戶,誠信經營,感恩社會,感恩一切幫助你的人,不做虧心事,不賺不道德的錢;修好這種“心力”,就會以一種道德和智慧的力量,匠心獨運,做實做精每一件事;修好這種“心力”,就可以掌握一種“心視”方法,在心中形成一桿秤、一座燈塔,因而能透視經營,透視人生,辨別是非曲直,把握好自己前進的方向;修好這種“心力”,也可以將心比心,用己之“心力”,啟動他人之“心力”,用個人之“心力”,啟動團隊之“心力”,用充滿正面力量的星星之火,點燃推進企業發展的一團火。
心力管理是對管理學的創新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示和實踐意義。黑松林的管理實踐,彰顯了兩大成功魅力:一個是細節管理的魅力,另一個是心力管理的魅力。而在企業實踐中,這兩者密不可分,緊緊地融為一體。真可謂:細節中的心力管理,心力中的細節管理。
作為企業家和作家,劉鵬凱在繁忙的企業管理工作中,注重體悟,善于思考,著述不輟。他不滿足于做一個管理匠人,而是致力于成為管理思想家,因而注重管理中的規律發現和理性思考。人心的培育,于己、于人、于組織都是意義深遠的大事。在管理科學中,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對管理世界的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個發展階段的認識,而管理對象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動態的。心力管理是從“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的升華和具體化,是“人本”到“心本”再到“心力”的飛躍。
劉光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