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力管理
- 劉鵬凱
- 1850字
- 2024-05-11 17:17:55
推薦序四 “四識”與“四性”
我參觀過很多中小企業,當我第一次來到黑松林時,就被它的整潔、有序所深深吸引。作為國內一家大型膠粘劑專業生產企業,黑松林不像其他化工企業那樣,在這里你聞不到一點化工產品的味道,即使在鍋爐房也看不到一點灰塵。營造出這樣的內部生產環境,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劉鵬凱董事長所倡導的心力管理理念。心力管理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將管理管到員工心里。如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是企業建立和諧的雇傭關系的關鍵。黑松林成為我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企業雇傭關系模式與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研究”(71332002)中我與劉泱博士共同研究的典型案例。我認為,黑松林的管理方法值得很多中小企業借鑒和思考。
企業經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過去,我們一談經營,就是企業的利潤。現在除要最大可能地實現利潤的增長外,還要處理好企業的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既要考慮股東、員工的利益,也要重視客戶、社會的滿意度。劉鵬凱在近40年的企業管理生涯中,不斷地思考企業經營中的“碎片”,分析企業管理中的現象,不斷地總結、歸納、凝練,他所倡導的心力管理,真正抓住了管理的本質。
心力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對于中國企業的問題需要從中國實際出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也是企業管理研究最為核心的指導思想。真正的管理并不是對員工進行“壓迫式”的約束,而是注重員工心智模式的培育,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精神力量,在企業中營造和諧健康的發展環境。在心力管理中,企業家與員工的關系應是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關心的,也應是積極熱情、真誠相待、相互寬容的。雖然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強調這一點,但要真正做到卻很不容易。
學術界通常把企業管理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經驗管理階段,二是科學管理階段,三是文化管理階段。在創業初期,企業可以通過企業家的個人魅力、權威或能力來引導自身發展。不過,當企業規模變大、外界環境變得更為復雜時,單純依靠企業家的個體行為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這時就需要利用科學管理的制度進行管理。然而,制度的剛性不足以解決中國情境下企業的所有問題,為此還需要文化的配合,于是邁進文化管理階段。通過企業文化將員工的“心之所及”轉化為“力之所達”,變成員工的自覺行動,從而提高企業績效,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這在企業管理上也就完成了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實現了由剛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轉變。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指出,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我1991年從美國學成回到南京大學后,就提出了企業家與管理者需要具備“三識”,即知識、見識和膽識。知識是基礎,但即使有較豐富的知識,也不一定會有見識。因為要有見識,還要有科學的理論和正確的思想進行指導,才能使知識真正產生作用。所以,僅有知識還不夠,還必須有見識。此外,企業家必須有膽識,要有冒險精神、創新意識,還要有全球視野,這些都非常重要。只有知識、見識和膽識齊備的管理者,才是一位學習型管理者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當前,轉型經濟下的中國正經歷著一場全面而深刻的變革,社會結構日益復雜、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不斷變化、價值追求日趨多元化,這些都為我國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問題、新挑戰,要求人才必須具備更高的素質和更強的能力。因此,除了“三識”外,最近我又提出,企業家和管理者還要學會尋求“共識”。共識意味著“求同存異”,尋求共同的認識、價值和理想。當然,“共識”并非指所有人都一致同意,也不是多數人的偏好,而是即使對部分認識、價值和理想有異議,仍能在總體上形成一致意見,從而有效推進問題的解決。共識的形成需要群體討論,保證所有人的意見都得到傾聽和理解,共識是尊重意見、傾聽意見的解決之道。善于溝通并達成共識,有助于企業家和管理者做出相對一致的決策。
協作意識,是達成共識的重要前提。當今社會,社會結構、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日趨多元化,不同群體要相互協作,求同存異,通過尋找共同目標和適當方法來消除分歧、化解紛爭,實現和諧共處、共同發展。
概言之,知識、見識、膽識、共識,是包括理論修養、政策水平、淵博學識、決斷能力、創新精神、寬廣視野和求同存異在內的綜合素養,是德與才、膽與識、勇與謀、個人與集體的有機統一。“四識”與人才“四性”——高素質性、高積極性、高協作性、高自律性高度統一,它們體現了對事業的追求、對責任的擔當。我相信,如果企業把心力管理做好了,就一定能發展壯大,不斷取得成功。
趙曙明
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南京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行知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