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消費品的設計原則
提到消費品,我們都知道在C端用戶的終端產品中,蘋果的產品得到了廣泛的認可。iPhone的問世也開啟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圖1-9)。大家不禁要問,為什么蘋果可以成功?是因為喬布斯[3]的偏執?是因為技術的革新?還是因為蘋果的簡約設計?其實有很多要素堆疊在一起共同促成了蘋果的成功。接下來將列舉幾個蘋果成功的關鍵要素。

圖1-9 iPhone的革新性
(1)精準的產品定位 iPhone顛覆性的設計是它使用的觸摸屏開啟了全新人機交互方式。蘋果最初為什么要做一款觸屏手機呢?iPhone之前有很多掌上計算機(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PDA),包含平板計算機和一些手機已經觸控屏幕的應用,但大多都是依靠觸控筆使用的電阻屏。喬布斯最開始的初衷其實是想要在平板上實現可以直接用手打字的功能,探索更簡單和自然的交互方式。但是蘋果研究出了一款能實現慣性滾動的原型之后,喬布斯決定先把這個技術在iPhone上實現。
就像前面所說,其實iPhone不是第一個觸控屏手機,觸控屏在此之前也已經在其他手機和屏幕設備上被運用,但大多是由觸控筆來交互的。那些設備的界面還是和計算機類似,需要一層一層地依靠觸控筆的精確瞄準點選菜單。同時,iPhone也不是第一個可以直接用手觸控的電容屏手機,第一個電容屏觸控手機是由兩個品牌聯合推出的LG Prada,但是交互上沒有任何突破,比如鍵盤仍舊是9鍵。iPhone甚至也不是公認的第一個智能手機,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Simon被普遍認為是第一個,雖然形態和設計上距離今天的智能手機差很多,但是它的確是一個智能手機。
iPhone的顛覆性其實在于蘋果團隊在研發它的時候的定位:一個能打電話和上網的計算機,而不是一個更多功能的電話。這樣的定位才促成了這種新型交互方式。這樣的思路才誕生了一個有著計算機的功能,卻是一個手機大小的設備,這種前所未有的定位也推動了蘋果決心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給這種交互形式,對比于用觸控筆與屏幕的精準交互,手指直接與屏幕交互是非常絲滑的,而為了支撐這個交互方式的流暢運行,蘋果最勇敢的舉動是設計了一套安全高效的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OS),這個OS不僅僅將硬件的算力發揮到極致,也為App Store所支撐的繁榮生態的構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好的想法需要技術落地的支撐,多點觸控屏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學術界實現。1999年,特拉華大學的研究生韋恩·韋斯特曼(Wayne Westerman)發表了一篇博士論文,詳細介紹了多點觸控電容技術,后來他和導師成立了FingerWorks公司,研究了一系列基于多點觸控手勢的產品。FingerWorks于2005年被蘋果公司收購,這也為iPhone觸摸屏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
iPhone的實現是由獨特的創新定位、技術的保證、決絕的研發投入一起實現的。回顧其研發歷史可以一窺究竟:2004年蘋果公司決定要在手機上實現多點觸控屏,2005年收購FingerWorks,2007年初就發布了iPhone。眾多蘋果成功的因素中,最偉大的莫過于他們敢于提出一個精準的定位并持續努力去實現目標。
(2)極簡的產品設計 “極簡”的核心不是簡單,而是降低認知負荷。蘋果正是踐行了這個設計原則,iPhone才能夠在近10多年的產品迭代中保持傳承,保持領先。
如圖1-10a所示,蘋果巧妙地使用直線、圓形、圓弧等大眾認知度高的基礎幾何圖形來更自然地獲得更多用戶的認可。以iPhone 6為例,其按鍵、傳聲器、揚聲器、攝像頭等重要部件都只由直線和1/4圓弧或1/2圓弧構成。

圖1-10 iPhone設計中的基礎幾何與規范化圖形
如圖1-11所示,蘋果也擅長運用對稱性來突出視覺平衡和穩定性,減少認知成本。例如,Home鍵上下的空白寬度相同、背面蘋果logo和iPhone標識分別是上半部和下半部的重心;無論是直邊的iPhone 4、iPhone5,還是曲邊的iPhone6,底視圖都做到了水平和豎直對稱。

圖1-11 iPhone設計中的對稱
如圖1-10b所示,蘋果規范化圖形的使用,能使人以組認知圖形,而不是逐個認知。iPhone屏幕上所有的圖標都是標準化的圓角化正方形。在我們的視覺認知中,它們構成了一個大族,處于相同的等級,都是單個App,當需要使用的時候才會關注每個圖標的細節來和其他圖標進行區分。
(3)至上的用戶體驗 蘋果產品的用戶大多對蘋果產品的用戶體驗給予很高的評價,這些都離不開蘋果秉承著用戶體驗至上的理念。例如,為什么其他的蘋果設備上都有自帶的計算器App,唯獨iPad沒有呢?第一代iPad發布前一個月,喬布斯發現自帶的計算器App只是一個iPhone計算器放大版,所以對這樣的設計很不滿意,并決定如果不能在發布之前設計新的用戶界面(UI),就不在iPad上搭載計算器App。現任高級副總裁克雷格·費德里吉(Craig Federighi)在解釋為何直到今天iPad上還是沒有自帶計算器App時說:“如果不能給人驚艷的感覺的話,我們寧愿不上線這個App。”通過這個例子不難看出,蘋果做減法的魄力值得我們借鑒(圖1-12)。

圖1-12 給用戶體驗減分的功能要果斷刪除
另外,蘋果善用軟硬件一體,打造獨特的用戶體驗。蘋果在多款iPhone產品中啟用了自研的芯片A系列芯片,雖然芯片的參數對比高通不是最好的,但是軟硬一體的設計,使得iPhone的觸感成為最絲滑的,從而保證了良好的用戶體驗;為了使得Mac兼顧性能、渲染、功耗,蘋果設計了一款Mac專用的SOC-M1芯片,打造了個人計算機用戶體驗的巔峰(圖1-13)。

圖1-13 蘋果Mac產品的trackpad專用手勢操作

圖1-13 蘋果Mac產品的trackpad專用手勢操作(續)
最后,蘋果設計了設備獨有的操作習慣、OS、界面設計等,增加了用戶黏性。蘋果為iPhone、iPad、Mac、AirPods等產品設計不同的交互方式,使得每個產品都能結合使用場景有一套完整的交互,同時也能把共性的交互進行延展,這些設計培養了用戶新的交互習慣,增加了用戶的品牌切換成本,從而極大地增加了用戶黏性。
總結一下蘋果在產品設計上的精髓:精準的設計定位、極簡的產品設計、至上的用戶體驗,其實每一步看起來容易,想要踐行很難。上面的這些精髓,可以用于啟發智能座艙的場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