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我可以愛自己:童年受傷者的自我關懷指南
- (美)琳賽·吉布森
- 1091字
- 2024-05-10 13:58:03
003 自我身份認同問題
成為別人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有來訪者在咨詢中說“這不是我的風格”,或者“我不是……樣的人”時,我總能很快注意到這些話。當他們這樣談論自己時,我能夠聽到已被篡改的自我概念的微弱回聲。他們這些自我否定的話聽起來并不真實。
這些話聽起來像是,他們把別人的理念安在了自己身上,從別人的觀點中挑揀出一些東西為己所用。這些人拒絕的是與他們極為狹隘的自我概念不相符的特質或行為。或許我聽到的那種微弱的回聲是一種焦慮情緒——他們想要走出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強加給他們的家庭觀念。
嚴厲或易受威脅的父母會向孩子明確指出某些特質和行為是不好的、是會被拒絕或者懲罰的。而如果孩子做出的行為能讓他們理解,他們就會讓孩子感到溫暖和被認可。
當孩子的天性與父母的個性相合時,孩子就會感到內心和諧,能夠很好地滿足父母的期望。與爸爸媽媽相似,這讓孩子很有安全感。這種認同既能促進其與自我的聯結,又有利于其成長。但當孩子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來取悅大人(尤其是情感不成熟的父母)時,焦慮、羞愧、抑郁便隨之而來。孩子開始覺得自己像個騙子,或者覺得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做得不夠好,因為父母或多或少會給他們傳達這樣的信息——他們應該與真實的自己不同。這些孩子必須努力變成父母眼中自己“應成為”的樣子。
天生乖巧、性情溫和的孩子,是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內心最為喜歡的。在遇到問題時這些孩子會努力說服自己,一定是自己哪里做錯了,因為父母一定是對的。他們形成了一種基于“應該成為什么樣子”的身份認同,所有與這種樣子不相符的特質都會被他們馬上去除。
不做真實的自己會消耗你非常多的精力,因此是很難行得通的。你越要取悅父母,就越沒有精力去追求自我發展、尋找自己的人生之路。為了得到家人的認可而隱藏自己的真實本性,這在生理上和情感上都讓人筋疲力盡。
你的理想、向往、興趣和夢想都在向你展示真實的自己。它們會把你拉向那些能為你的努力帶來最好回報的事情。遵循它們的指引,你會變得樂觀、充滿活力和希望,因為它們為你的內心世界注入了力量。如果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對此表示不贊同,你可能會感到焦慮,但你要知道,焦慮往往是成長的副產物。我們在嘗試一種新行為時,總會感到有一點奇怪和害怕。
下次你聽到自己說“我不是那樣的人”的時候,問一問自己:“我怎么知道呢?”這是你靈魂深處的真實想法,還是你因受他人影響,而對那些愛好不再感興趣?在心理治療的工作中,我收獲的快樂之一就是,看著人們逐漸向內探索這些問題,開始不再努力活成家人眼中的樣子。你之所以擁有壓抑自己和自我設限的信念,是因為你的自我身份認同出了問題——發現了這一點,你便能夠收獲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