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素娟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B站知名UP主(@杜素娟聊文學)
身為女性,讀《情緒價值》的感覺有點類似讀羅素的《論婚姻與道德》,字字句句讓人震驚。從這本書中,你會看到一個古老且巨大的陰謀,你不知道這個陰謀具體成于何時,也并不存在具體的主謀,但這個陰謀就是隨著人類的發展而不斷滲透,滲透到對每一個女性有聲和無聲的規訓之中,讓她們以自認天職和追求美德的態度,對自身被剝奪的權利和平等茫然無知。
在人類歷史上,對于女性的規訓陰謀是數不勝數的。《情緒價值》聚焦其中至為重要的一種——規訓女性進行情緒勞動。
作者認為情緒勞動“是一種原始的訓練,訓練女人和女孩要先修正自己的情緒表達,以適應他人的情緒,讓他人感到更愉快”。女性要忍耐,要安靜,要溫柔,要包容,要做解語花。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這幾乎是全世界各個民族對于女性的共同塑造和要求。
忍耐、安靜、溫柔、包容、解語……是人們為社會和他人付出的情緒勞動,不只是女性,男性也完全可以做到且理應做到。但是當社會暗示這是屬于女性的品質時,看似是對女性的贊美,其實是把情緒勞動單方面分派給了女性,使原本兩性之間互相的情緒勞動服務,變成單向的情緒勞動服務,即立足男性和社會群體的利益,要求女性提供情緒勞動。
隨之而來的就是最常見的規訓:一個能夠為他人而活的女人,才是好女人。
壓抑自己的情緒,把別人的情緒放在第一位,這種情緒勞動被視為女性的天職,甚至冠以美德之名,驅使女性自覺付出和犧牲,接受這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義務。
這本書用社會調查和數據的方式告訴我們,女性在家庭、社會和職業領域中承擔了巨大的情緒勞動,以滿足這些領域中其他人的情緒需要。但是,由于它被視為女性應盡的義務,女性的付出和犧牲被嚴重無視和忽略,她們更未得到一分錢的報酬。當然,也沒有任何一部勞動法會保障女性承擔情緒勞動所應得的報酬。
這本書詳盡地分析了女性情緒勞動被榨干的各種方式:道德綁架下的社會規訓,權力壓制和暴力威脅下的自我隱忍。這些分析讓我們看到很多司空見慣的女性美德追求和自我認知背后隱藏著失權與不公。
同時,這本書也指出,單純地把情緒勞動歸于女性,同樣也會導致男性生存的麻煩——相對于規訓女性要投入情緒勞動,他們被規訓要隔絕情緒勞動,以并不存在的純粹理性為榮。這會導致他們缺乏對共情能力的訓練和追求。作者有趣地聲稱,這將“使他們無從獲得積極、相互聯系的關系”,甚至“減少他們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
情緒勞動,作為一種滿足他人和群體情緒需求的勞動,對于人類的生存發展至為重要。但這種勞動不應只是某個性別的負擔,而應是兩性之間、社會成員之間雙向交互的付出。如何才能實現這種平等的雙向“奔赴”呢?在人們意識到存在這個問題之前,所謂“實現”就遠在天邊。
情緒勞動,作為人類勞動的一種,是否能夠像其他勞動一樣被看見、被重視,甚至被回報呢?在當下的商業社會中,是否存在可以獲得現金回報的情緒勞動,那又是一些怎樣的情緒勞動呢?假如在未來的世界里,人們可以用情緒勞動作為解決生存問題的核心勞動方式,把情緒價值當作價值體系的核心元素,這個世界又是否值得期待呢?
如果你也被這一系列討論吸引,那就不妨讀一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