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越
女性勵志演講平臺“遇言不止”創始人、作家
作為從小被教育“要有眼力見兒”的北京女孩,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十分困惑,為什么我的哥哥、弟弟,從來沒有被這樣要求。如果有長輩來訪,被要求端茶、遞水果、笑著陪他們聊天的“乖巧”孩子也是我;而我的哥哥、弟弟,則可以在一旁隨便玩耍,甚至不用露面。這讓我想起這本書第四章的社會規訓——好女孩要為他人而活。
很多時候,女孩子不僅被要求學習好、有事業心,還被要求人緣好,能夠永遠喜悅地出現在別人面前。當然,對于男性也有類似的要求,但對女性的要求遠遠高于對男性的要求。
當我打開英國作家羅斯·哈克曼的這本《情緒價值》時,我才明白,原來這一切都是要求作為女性的我們提供的一種情緒勞動——隨時為他人服務,不能板著臉,要乖巧且討人喜歡。但是我們為什么要“討”人喜歡呢?因為如果不被喜歡,我們就會被排斥、被責怪,不再得到認可,于是“討”就成了我們的情緒勞動。
為他人提供情緒價值,本身就是在付出勞動,而且這種勞動往往被忽略,且無報酬。所以,如果你在相關環境中,調節自己的情緒表達,甚至隱藏真實情緒,以便適應環境或與環境互動,那么你就是在進行情緒勞動。
我發現身邊的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做情緒勞動,而且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面對的人群越多,我們要“勞動”的情緒也越多。下屬可能要看上司的臉色行事,根據上司的情緒來轉換自己的表達和心情;在兩性關系中,時常會有一方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為了迎合對方的情緒;“討好型人格者”更甚,優先照顧他人情緒是頻繁出現的行為。這些都是情緒勞動,在種種壓力的驅動下,消耗我們的情緒、體力和靈魂。
所以,一方面,我們不能過多地要求別人對自己進行情緒勞動;另一方面,我們要更多地觀照自己的內心,想想自己是否正在進行情緒勞動。
這本書讓人們認知、了解自己的情緒,進而覺醒。你可能會突然認識到,你之所以覺得很辛苦,是因為情緒勞動過于繁重。
希望我們都能了解情緒勞動和情緒價值,知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