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雖司空見慣,但情緒勞動平素卻默默無聞;情緒的價值耳熟能詳,但情緒勞動的價值依然鮮為人知。該書闡釋了情緒勞動及其對人們生活、工作和價值感的影響,尤其揭示了情緒體驗等級系統與父權制的關系。這本書觀點立場鮮明,文筆生動有趣,不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引發反思自省。閱讀該書,可以讓人領悟女性的能動性和女性化工作形式與特質的力量,心懷美好,溫暖前行,更好地成為自己。
——傅小蘭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教授,中國心理學會原理事長、原秘書長
羅斯·哈克曼采訪了數百位女性,從情緒勞動的本質和源頭出發,幫助我們深刻理解這一概念,并教會我們如何將令人筋疲力盡的情緒勞動轉化為向上的力量。情緒勞動是真實的,但它不應該是我們的負擔,只有認識到它的價值,才能幫我們愛上已經存在的一切。
——錢婧 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B站知名UP主(@錢婧老師)
這是一本“情緒”視角下的女性主義著作:女性的情緒勞動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女性“天生的、擅長的,因而也是樂意從事的”勞動。事實上,它是男權制權力結構及其規訓的產物,其本質是對女性的情緒剝削,并產生了深遠后果。建議對照波伏瓦的《第二性》進行閱讀。
——陳云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時事評論員
《情緒價值》從新的角度揭示了性別不平等的根源,即大多數女性承擔著情緒勞動,這分散了她們像男性同事那樣追求事業的時間和精力。這本書從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方面解釋了為何社會評價體系會忽視情緒勞動的價值。重新思考情緒價值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性別不平等,而且為重構職業評價體系提供了新思路。
——封進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身為女性,讀《情緒價值》的感覺有點類似讀羅素的《論婚姻與道德》,字字句句讓人震驚。一個滲透在女性規訓中的古老陰謀,榨干女性情緒勞動的價值,她們卻不自知。是時候了解這一切,收回本屬于她們的平等和公正了。
——杜素娟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B站知名UP主(@杜素娟聊文學)
父權制的狡黠之處是將視為女性特質的工作轉化為女性內在、潛意識的表達方式,這種系統讓女性幾乎無償地為他人服務,而情緒勞動成為這個系統的核心。這本書深刻揭秘了被忽視的情緒勞動,激發對女性的尊重和贊賞,讓女性得以在各個領域發揮潛力,不再受性別刻板印象和社會壓力的限制。
——祝羽捷 作家、策展人
情緒價值本來彌足珍貴,人類文明是從一個人愿意為另一個人停留、關注、照護開始的,憐憫是文明的標志。當代的社會機制迫使情緒勞動變得廉價:無論在傳統家庭、科技公司的辦公室、璀璨的選美舞臺、雇主的廚房,還是在醫療和照護場所,關注、體察以及回應周圍人的情緒成為女性持續付出的隱形勞動。其實,這種勞動需要被看見,得到報償,并且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就是為什么當女性開始說話時,歷史和現實都會顯現新的樣貌。
——遼京 小說作者
這是一部以女性視角進行關照的學術專著,聚焦于那些未被看見的情緒付出與情緒勞動。這本書將日常故事和案例分析巧妙融合在一起,深具洞見,發人深省。作為學術專著,《情緒價值》真正做到了活潑生動、深入淺出。
——張莉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女性承擔了家庭和社會的大部分情緒勞動,作為照顧者、傾聽者和理解者,很多時候她們被迫交出時間,創造了情緒價值,但這并不是所有人可以看到的事實。哈克曼通過充分的案例,讓我們看到真相,從而正視情緒勞動,將其視為真實的工作。
——陳英 四川外國語大學教授、意大利文學譯者
這本書把對情緒勞動的討論從工作場合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對被忽視卻又普遍存在的情緒勞動進行了定義,指出其女性化的傾向,并引用流行文化、職場等領域的大量案例對情緒勞動進行了系統性與批判性論述,指出其中的性別不平等問題。哈克曼認為,社會對女性的情緒勞動有更多期待,社會體系教育女人應該為男人提供情緒勞動,男人的存在和情緒體驗優于女人,因此,情緒勞動中的不公平強化了女人的弱勢地位。這本書不僅揭示了女性面臨的困境,同時也指出,在父權制與白人至上主義的資本主義體系下,男性也是苛刻的情緒規范的受害者。哈克曼認為情緒勞動像貨幣一樣,有把所有人聯結在一起的作用,這一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哈克曼還倡導建立男女都能共情的社會,呼吁社會承認情緒勞動的價值,提高情緒勞動的地位,并期待所有階層和性別都進行情緒勞動,以建立一個更加公平的世界。這本書通俗易懂,對社會學、性別研究和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都可以閱讀。
——沈洋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
我們為什么要“討”人喜歡呢?因為如果不被喜歡,我們就會被排斥、被責怪,不再得到認可,于是“討”就成了我們的情緒勞動。為他人提供情緒價值,本身就是在付出勞動,而且這種勞動往往被忽略,且無報酬。
——席越 女性勵志演講平臺“遇言不止”創始人、作家
在后福特式服務業語境下,資本主義的觸角已經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在物質與身體之后,又侵入人們的情緒。羅斯·哈克曼用極致平實的語言告訴我們,作為一種高度性別化的資源,情緒勞動如何在暗處控制女性的生命體驗。一本書或許不能立刻改變現實,但正如作者所言,她想用絕對的誠實與透明,解剖情緒勞動的價值,并重新評估愛與權力的真實關系。在我看來,她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董晨宇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B站知名UP主(@董晨宇R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