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德洪攜二弟德周仲實讀書城南,洪父心漁翁往視之,魏良政、魏良器輩與游禹穴諸勝,十日忘返。問曰:“承諸君相攜日久,得無妨課業(yè)乎?”答曰:“吾舉子業(yè)無時不習(xí)。”家君曰:“固知心學(xué)可以觸類而通,然朱說亦須理會否?”二子曰:“以吾良知求晦翁之說,譬之打蛇得七寸矣,又何憂不得耶?”家君疑未釋,進問先生。先生曰:“豈特?zé)o妨?乃大益耳。學(xué)圣賢者,譬之治家、其產(chǎn)業(yè)、第宅、服食、器物,皆所自置。欲請客出其所,有以享之。客去,其物具在,還以自享,終身用之無窮也。今之為舉業(yè)者,譬之治家:不務(wù)居積,專以假貸為功。欲請客,自廳事以至供具百物,莫不遍借。客幸而來,則諸貸之物一時豐裕可觀;客去,則盡以還人,一物非所有也。若請客不至,則時過氣衰,借貸亦不備,終身奔勞,作一窶人而已。是求無益于得,求在外也。”明年乙酉大比,稽山書院錢楩與魏良政并發(fā)解江、浙。家君聞之,笑曰:“打蛇得七寸矣。”〔一〕
〔一〕原注:錄自《年譜》嘉靖三年八月。《年譜》標(biāo)題曰:“論圣學(xué)無妨于舉業(yè)。”
(50)樾方自白鹿洞打坐,有禪定意。先生目而得之,令舉似。曰:“不是。”已而稍變前語,又曰:“不是。”已而更端,先生曰:“近之矣。此體豈有方所?譬之此燭,光無不在。不可以燭上為光。”因指舟中曰:“此亦是光,此亦是光。”直指出舟外水面曰:“此亦是光。”樾領(lǐng)謝而別。〔一〕
〔一〕原注:錄自《年譜》嘉靖六年十月。
(51)至吉安。諸生偕舊游三百余人迎入螺川驛中,先生立談不倦,曰:“堯、舜生知安行的圣人,猶兢兢業(yè)業(yè)用困勉的工夫。吾儕以困勉的資質(zhì),而悠悠蕩蕩,坐享生知安行的成功,豈不誤己誤人?”又曰:“良知之妙,真是‘周流六虛,變通不居’。若假以文過飾非,為害大矣。”臨別,囑曰“工夫只是簡易真切,愈真切愈簡易,愈簡易愈真切。”〔一〕
〔一〕原注:錄自《年譜》嘉靖六年十月。
語錄四條
客與主對,讓盡所對之賓,而安心居于卑末,又有盡心盡力供養(yǎng)諸賓,賓有失錯,又能包容,此主氣也。惟恐人加于吾之上,惟恐人怠慢我,此是客氣。
謙虛之功與勝心正相反。人有勝心,為子則不能孝,為臣則不能敬,為弟則不能恭,與朋友則不能相信相下。至于為君亦未仁,為父亦未慈,為兄亦不能友。人之惡行,雖有大小,皆由勝心出,勝心一堅,則不復(fù)有改過徒義之功矣。
《乾卦》通六爻,作一人看,只是有顯晦,無優(yōu)劣;作六人看,亦只有貴賤,無優(yōu)劣。在自己工夫上體驗,有生熟少壯疆老之異,亦不可以優(yōu)劣論也。
在贛州親筆寫周子《太極圖》及《通書》“圣可學(xué)乎”一段,末云:“按濂溪自注‘主靜’,云‘無欲故靜’,而于《通書》云:‘無欲則靜虛動直’,是主靜之說,實兼動靜。‘定之以中正仁義’,即所謂‘太極’。而‘主靜’者,即所謂‘無極’矣。舊注或非濂溪本意,故特表而出之。后學(xué)余姚王守仁書。”
右《太極圖說》,與夫《中庸修道說》,先師陽明夫子嘗勒石于虔矣。今茲門人聞人公囗,以監(jiān)察御史督學(xué)南畿,嗣承往志,乃謀諸郡守王公鴻漸、縣尹朱君廷臣、賀君府,摹于姑蘇學(xué)宮之六經(jīng)閣,俾多士瞻誦,知圣學(xué)之所宗云。嘉靖乙未歲三月朔日,門人余姚錢德洪識。
此篇語錄四條,錄自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七,篇名系編者所加。篇末“后學(xué)余姚王守仁書”八字及錢德洪按語,《漫筆》未收,茲據(jù)日本《陽明學(xué)報》第一百五十三號補錄。
書明道延平語
附跋
明道先生曰:“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個身與心卻不要好。茍得外物好時,卻不知道自家身與心已自先不好了也。”
延平先生曰:“默坐澄心,體認(rèn)天理,若于此有得,思過半矣。”
右程、李二先生之言,予嘗書之座右。南濠都君每過輒誦其言之善,持此紙索予書,予不能書,然有志身心之學(xué),此為朋友者所大愿也,敢不承命!陽明山人余姚王守仁書。
此一綿繭紙,筆書徑寸,靖江朱近齋來訪,問余何自有此寶?余答以重價購之吳門。謂曰:“先師手書極大者為余得之。所藏《修道說》若中等字,如此者絕少,而竟為君所有。心印心畫,合并在目,非宗門一派氣類默承,詎能致是乎?”遂手摹之以去。乃余原本亦亡于倭,思之痛惜!李詡識。
本篇錄自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七。篇名系編者所加。
武經(jīng)七書平
《孫子》
始計第一
談兵皆曰:“兵,詭道也,全以陰謀取勝。”不知陰非我能謀,人不見,人目不能窺見我謀也,蓋有握算于未戰(zhàn)者矣。孫子開口便說“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此中校量計畫,有多少神明妙用在,所謂“因利制權(quán)”,“不可先傳”者也。
作戰(zhàn)第二
兵貴“拙速”,要非臨戰(zhàn)而能速勝也,須知有個先著在,“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是也。總之不欲久戰(zhàn)于外以疲民耗國,古善用兵之將類如此。
攻謀第三
兵兇戰(zhàn)危,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者也。故孫子作《兵法》,首曰“未戰(zhàn)”,次曰“拙速”,此曰“不戰(zhàn),屈人兵”。直欲以“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全”之一字,爭勝于天下。“上兵伐謀”,第校之以計而制勝之道而已。“輔周則國必強”其在此將乎!
軍始〔一〕第四
“修道保法”,就是經(jīng)之以五事。其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所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也。此真能先為“不可勝”,以“立于不敗之地”者,特形藏而不露耳。
兵勢第五
莫正于天地、江海、日月、四時,然亦莫奇于天地、江海、日月、四時者何?惟無窮,惟不竭,惟“終而復(fù)始”,惟“死而復(fù)生”故也。由此觀之,不變不化,即不名奇,“奇正相生,如環(huán)無端”〔二〕者,兵之勢也。任勢即不戰(zhàn)而氣已吞,故曰以“正合”、“奇勝”。
虛實第六
蘇老泉云:“有形勢,便有虛實。”蓋能為校計索情者,乃能知虛實;能知虛實者,乃能避實擊虛,因敵取勝。“形兵之極,至于無形”,微乎神乎,此乃其所以“致人而不致于人”者乎!
軍爭第七
善戰(zhàn)不戰(zhàn),故于軍爭之中,寓不爭之妙。“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分合為變”,“懸權(quán)而動”;而必申之以避銳擊惰;“以治”,“以靜”,“無要”,“無擊”,“勿向”,“勿逆”等語,所謂“校之以計而索其情”者,審也。匪直能以不爭勝爭,抑亦能不即危,故無失利。
九變第八
從古有治人無治法。國家誠得于“九變”之將,則于“五利”、“五危”之幾,何不燭照數(shù)計,而又何覆軍殺將之足虞乎?“智者之慮〔三〕,雜于利害”,此正通于“九變”處,常見在我者有可恃,而可以屈服諸侯矣。
行軍第九
“處軍相敵”,是行軍時事。“行令教民”,是未行軍時事。然先處軍而后相敵,既相敵而又無武進,所謂“立于不敗之地”,而兵出萬全者也。
地形第十
今之用兵者,只為求名避罪一個念頭先橫胸臆,所以地形在目而不知趨避,敵情我獻而不為覺察,若果“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單留一片報國丹心,將茍利國家,生死以之,又何愁不能“計險阨遠近”,而“料敵制勝”乎?
九地第十一
以地形論戰(zhàn),而及“九地”之變,“九地”中獨一“死地則戰(zhàn)”,戰(zhàn)豈易言乎哉?故善用兵者之于三軍,“攜手若使一人”,且如出一心,使人人常有“投之無所往”之心,則戰(zhàn)未有不出死力者,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火攻第十二
火攻亦兵法中之一端耳,用兵者不可不知,實不可輕發(fā),故曰:“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zhàn);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zhàn)〔四〕。”是為“安國全軍之道”。
用間第十三
用間與乘間不同,乘間必間自人生,用間則間為我用。知此一法,任敵之堅堅完壘〔五〕,而無不可破,橫行直撞,直游刃有余了。總之,不出“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語。梅林曰:用間是制勝第一妙法,故孫子作十三篇,以此結(jié)之。其寓意遠矣,有志當(dāng)世者,不可不留心焉。
《吳子》
(自首《開國》〔六〕第一至《應(yīng)變》第五無評)
勵士第六
吳子握機揣情,確有成畫,俱實實可見之行事,故始用于魯而破齊,縱入于魏而破秦〔七〕,晚入于楚而楚伯。身試之,頗有成效。彼孫子兵法較吳豈不深遠,而實用則難言矣。想孫子特有意于著書成名,而吳子第就行事言之,故其效如此。
《司馬法》
(《仁本》第一無評)
天子之義第二
先之以教民,至誓師用兵之時,猶必以禮與法相表里,文與武相左右,即“賞罰且設(shè)而不用”,直歸之“克讓克和”,此真天子之義,能取法天地而觀于先圣者也。
《李衛(wèi)公問答》
(問答上、中卷無評)
問答下卷
李靖一書,總之祖孫、吳而未盡其妙,然以當(dāng)孫、吳注腳亦可。
《尉繚子》
(自《天官》第一至《武議》第八無評)
將理第九
將為理官,專重審囚之情,使關(guān)聯(lián)良民,亦得無覆盆之冤,可謂“直進虞廷欽恤”之旨。
(《原官》第十無評)
治本第十一
武禁文賞,要知文武二者不可缺一。
(自《戰(zhàn)術(shù)》第十二至《踵軍》第二十無評)
兵教上第二十一
習(xí)伏眾神,巧者不過習(xí)者之門。兵之用奇,全自教習(xí)中來。若平居教習(xí)不素,一旦有急,驅(qū)之赴敵,有聞金鼓而色變,睹旌旗而目眩者矣,安望出死力而決勝乎?
(自《兵教》下第二十二至《兵令》上第二十三無評)
兵令下第二十四
《尉繚》通卷論形勢而已。
《三略》
(《上略》無評)
中略
皇帝王霸四條,總是論君臣相與之道,而化工特帶言之,中間直出“攬英雄之心”一語,末復(fù)以“攬英雄”一語結(jié)之,《三略》大義,了然心目矣。
下略
開口便曰:“澤及于民,賢人歸之。”結(jié)尾仍曰:“君子急于進賢。”端的不出“務(wù)攬英雄”一語。
《六韜》
文韜
文師第一
看“嘿嘿昧昧”一語,而韜之大義,已自了然。
武韜
(自《發(fā)啟》第十三至《文伐》第十五無評)
以此十二節(jié)為“文伐”,毋乃更毒于“武伐”乎?兵莫慘于志,安在其為文?文王圣人,不必言矣,即尚父薦揚,何遂陰謀取勝至此?明是后世奸雄附會成書,讀者可盡信乎?
梅林曰:“養(yǎng)其亂臣,回崇侯虎是也〔八〕;進美女淫聲,華氏女是也;遺良犬馬,驪戎之文馬是也。即末一節(jié),而太公一一身行者,豈得謂之誣哉?
龍韜
(自《王翼》第十八至《奇兵》第二十七無評)
五音第二十八
上古無有文字,皆由五行以制剛強。今兵家亦知法五行相克,以定方位日時,然而于審聲知音,則概乎未有聞也。非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其孰能與于斯?
兵征第二十九
“望氣”之說,雖是鑿鑿,終屬英雄欺人。如所云“強弱征兆,精神先見”,則理實有之。
農(nóng)器第三十
古者寓兵于農(nóng),正是此意。無事則吾兵即吾農(nóng),有事則吾農(nóng)即吾兵,以佚待勞,以飽待饑,而不令敵人得窺我虛實,此所以百戰(zhàn)而百勝。
虎韜
軍用第三十一
兵中器用之?dāng)?shù),正不嫌于詳悉,可備考。
(自《三陣》第三十二至《軍略》第三十五無評)
臨境第三十六
梅林曰:自此至《壘虛》共七篇,體意相似,皆因事法,而又有法外之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