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5章 補錄(4)

  • 王陽明全集
  • 王守仁
  • 4272字
  • 2015-12-27 01:10:13

本篇原件由日本學者佐藤一齋所藏。卷首原有徐光啟、孫元化、胡宗憲、茅震東的序言,發表于《陽明學報》第一七〇號。另東北圖書館亦藏有明朱墨印本《武經七書評》。今據《陽明學報》移錄。

??庇?

〔一〕軍始,《孫子十家注》本題名《形篇》。

〔二〕如環無端,《孫子十家注》本作“如循環無端”。

〔三〕之,原本作“能”,據《孫子十家注》改。

〔四〕慍,原本作“惶”,據《孫子十家注》改。

〔五〕堅堅,疑為“堅壁”之誤。

〔六〕開國,《諸子集成》本作“圖國”。

〔七〕縱,疑為“繼”字之誤。

〔八〕回,恐系誤衍字。

大學古本傍釋

序已收錄《陽明全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則近道矣。

明明德、親民,猶修己安百姓。明德、親民無他,惟在止于至善,盡其心之本體,謂之止至善。至善者,心之本體;知至善,惟在于吾心,則求之有定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明德天下,猶《堯典》“克明峻德,以親九族”,至“協和萬邦”。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發,知者意之體,物者意之用。如意用于事親,即事親之事格之,必盡夫天理,則吾事親之良知無私欲之間而得以致其極。知致,則意無所欺而可誠矣;意誠,則心無所放而可正矣。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歸于正。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則在修身。知修身為本,斯謂知本,斯謂知之至。然非實能修其身者,未可謂之修身也。修身惟在誠意,故特揭誠意,示人以修身之要。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誠意只是慎獨工夫,在格物上用,猶《中庸》之“戒懼”也。君子小人之分,只是能誠意與不能誠意。

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此猶《中庸》之“莫見莫顯”。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言此未足為嚴,以見獨之嚴也。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誠意工夫實下手處惟格物,引《詩》言格物之事。此下言格致。

《詩》云:“瞻彼淇澳……終不可喧兮!”

惟以誠意為主,而用格物之工,故不須添一“敬”字?!叭缜腥绱琛闭?,道學也。

猶《中庸》之“道問學”、“尊德性”。

“赫兮喧兮”者,威儀也。

猶《中庸》之“齊明盛服”。

“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格致以誠其意,則明德止于至善,而親民之功亦在其中矣。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明德親民只是一事。親民之功至于如此,亦不過自用其明德而已。

康誥曰:“克明德?!薄宰悦饕病?

又說歸身上。自明不已,即所以為親民。

《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孟子告滕文公養民之政,引此詩云:“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君子之明德親民豈有他哉?一皆求止于至善而已。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止于至善豈外求哉?惟求之吾身而已。

為人君,止于仁……與國人交,止于信。

又說歸身上。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又即親民中聽訟一事,要其極,亦皆本于明德,則信乎以修身為本矣。又說歸身上。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修身工夫只是誠意。就誠意中體當自己心體,常令廓然大公,便是正心。此猶《中庸》“未發之中”。正心之功,既不可滯于有,又不可墮于無。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人之心體惟不能廓然大公,是以隨其情之所發而碎焉。此猶“中節之和”。能廓然大公而隨物順應者,鮮矣。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此謂治國在齊家。

又說歸身上。親民只是誠意。宜家人兄弟,與其儀,不忒只是修身。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是以君子有潔矩之道也。

又說歸身上。工夫只是誠意。

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佼矣。

惟系一人之身。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身修則能得眾。又說歸身上,修身為本。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惟在此心之善否。善人只是全其心之本體者。

《泰誓》曰:若有一個臣……此是能誠意者。

人之有技,娼疾以惡之……

是不能誠意者。

唯仁人放流之……

仁是全其心之本體者。

王陽明《大學古本傍釋》有明隆慶刻本、清愛古香齋藏刻本。今據民國二十七年上海涵芬樓影印隆慶刻本移錄。移錄時,對《大學》古本原文略有刪節。刪節處用省略號“……”代替。

大學古本原序

庚辰春,王伯安以《大學》古本見惠,其序乃戊寅七月所作。序云:

《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誠意之極,止至善而已矣。正心,復其體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謂之明德;以言乎人,謂之親民;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體也;動而后有不善。意者,其動也;物者,其事也。格物以誠意,復其不之動而已矣!不善復而體正,體正而無不善之動矣!是之謂止至善。圣人懼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辭。舊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本于誠意,而徒以格物者,謂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誠意者,謂之虛;支與虛,其于至善也遠矣!合之以敬而益綴,補之以傳而益離。吾懼學之日遠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復舊本,傍為之什,以引其義,庶幾復見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罪我者其亦以是矣夫!

《大學古本原序》作于正德十三年。今《陽明全書》所載《大學古本序》系嘉靖二年改作。今據羅欽順《困知記》三續二十章移錄。標題系編者所加。

新安吳氏家譜序

正德二年,予以劾瑾被譴。同年,吳子清甫亦以劾瑾落職。心一遇同,相得歡甚,朝夕談道,上下古今時事,未嘗不為之慨嘆。一日,清甫以家譜屬序,傳示后人。顧予越之鄙人也,言何足重哉?

夫一族千萬人,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也。一人之心,固以千萬人之心為心,千萬人之心其能以一人之心為心乎?譜之作也,明千萬人本于一人,則千萬人之心當以一人之心為心。子孝父,弟敬兄,少順長,而為父兄長者亦愛其子弟。少者貧而無歸也,富者收之;愚而無能也,才者教之。貴且富者,不以加其宗族患難恤而死喪賻也。千萬人惟一心,以此盡情,而譜善矣。世之富貴者自樂其身,留遺子孫,而族人之饑寒,若越人不視秦人,略不加之意焉,焉用譜為哉?

故善保其國者可以永命,善保其族者可以世家。清甫欲世其家,亦善保其族而已矣。予聞清甫祖父賑窮周乏,施惠焚券,先親族而后仁民,蓋有古忠厚長者之風焉。以此傳后,子孫必有蕃且昌者。

清甫諱淳,與予同登弘治己未進士。今以江西道監察御史退居林下。其家世閥閱之詳載譜書,不及贅云。

正德二年秋月,年生古越陽明子王守仁撰。

本篇原載安徽歙縣吳氏《沖山家乘》木刻本,經汪慶元整理發表于《中國哲學史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現據汪氏標點本移錄。

竹橋黃氏續譜序

黃氏之先,以國為氏,族屬既繁,分散四方者益眾。竹橋始祖萬二府君,為金兵作亂,自徽之婺源遷于慈溪鳳凰山竹墩之地。居未二世,又遷于余姚官埭浦竹橋之西。至是十六世,子孫眾盛,衣冠禮儀蔚然有稱,豈非黃氏之望族歟?近有族之胤曰夔者,以俊秀選為郡庠生,負芨稽山書院從予游,苦志勵業,學以有成。暇日言及父進士,表章譜牒,遺文行義,求予一言序之。予辭之不得,按其祖伯川公譜系,乃七世祖福二公,至元季泰定間,以進士任余姚州州判,歷任九年。其長子德彰,登至順間進士,任浙江承宣司使;次子德順,應元制擢任鄞縣教諭;三子德澤,以武舉歷任副元帥,鎮守定海有功,敕封都督元帥。是皆竹橋之望聞于世者也。其他子孫孝友推于鄉,惠愛孚于人者比比。譜牒具存,了然在目,可得見也。夔方銳志科目,而能急急以孳先德為念,其知所重者哉。嗟夫!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尊祖敬宗。夔能及此而益勉之弗懈,尚何德之弗修,行之弗飭,功業弗底于大且遠哉!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碑悤r名立政成,耀后而光前,俾人稱黃氏賢子孫者,夔也。夫姑以是為序,用勖之。正德十六年八月既望,賜進士出身前資德大夫兵部尚書新建伯陽明王守仁譔。

(原文載《竹橋黃氏宗譜》卷首)

重修宋儒黃文肅公斡家譜序

譜之為義大矣!有征而不書,則為棄其祖;無征而書之,則為誣其祖。兢兢焉尊其所知,闕其所不知,詳其所可征,不強述其所難考,則庶乎近之矣。雖然,知不知與可征不可征,亦有為時地所限焉?;蚪洷拗?,或值播遷之后,既編殘而簡斷,亦人往而風微,近遠難稽,盛衰莫必,則舉廢修墜,往往日耳之咨度,未能衷于一是。迨承平日久,里巷安然,相與講敬宗收族之事,乃益詳其體例,明于忌諱,前事每多抉擇,后事彌昭審慎。故為人子孫,而欲光昭令緒,莫此為大焉!

今黃文肅公裔孫名祚者,以重修家乘,景企余光,益以后系,踵而新之,而以序囑余。余得拜閱其全牒。所見于源流,既不失其考;于脈派,又獨得其真。視前此之譜為親切焉,可謂得其本矣。其于當闕當詳之義,宜有合焉,而無慮其棄與誣也。察統系之異同,辨家承之久近,敘戚疏,定尊卑,收渙散,敦親穆,胥于譜焉列之。然則續修之人,其用意深遠、計慮周密為何如!而凡屬譜系之后者,宜暢然思,油然感,勉紹先緒,無墜家聲,則亦庶乎!上下有序,大小相維,同敦一本之親,無蹈乖違之習,繩繩繼繼,永永無極也夫!

并贈世派歌

世守儒宗訓,家傳正學書。宏綱開瑞運,嘉祉錫禎符。

朝廷尚文德,萬國景賢良。忠信正常泰,嚴恭體益壯。

孝慈家道善,仁厚祖功長。誠正修齊治,隆重平世記昌。

時正備十五年庚辰孟春上元日,陽明山人王守仁拜撰。

本文原載福建師大圖書館藏《青山黃氏世譜》刊本。今據浙江學刊一九九〇年第四期方寶川文移錄。

送日東正使了庸和尚歸國序

世之惡奔竟而厭煩拿者,多遁而之釋焉。為釋有道,不曰清乎?撓而不濁,不曰潔乎?狎而不染,故必息慮以浣塵,獨行以離偶,斯為不詭于其道也。茍不如是,則離皓其發、緇其衣、焚其書,亦逃祖繇而已耳,樂縱誕而已耳,其于道何如耶!

今有日本正使堆云桂悟字了庵者,年逾上壽,不倦為學,領彼國王之命,來貢珍于大明。舟抵鄞江之滸,寓館于馹。予嘗過焉,見其法容潔修、律行堅鞏,坐一室,左右經書,鉛采自陶,皆楚楚可觀,非清然乎!與之辨空,則出所謂預修諸殿院之文,論教異同,以并吾圣人,遂性閑情安,不譁以肆,非凈然首!且來得名山水而游,賢士大夫而從,靡曼之色不接于目,淫娃之聲不入于耳,而奇邪之行不作于身,故其心日益清,志日益凈,偶不期離而自異,塵不待浣而已絕矣。茲有歸思,吾國興之文字以交者,若太宰公及諸縉紳輩,皆文儒之擇也,咸惜其云,各為時章,以瞌飾回躅,固非貸而濫,吾安得不序!

皇明正德八年歲在癸酉五月既望,余姚王守仁書。

本篇原稿系日本九鬼隆重輝所藏,今存佚不詳。齊藤拙堂的《拙堂文話》載有此文真跡。據齊藤言,真跡“字畫稱秀,神采奕奕,其為親筆無可疑也?!爆F據日本明德出版社一九七〇年版《陽明學入門》一書移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武县| 随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碌曲县| 宜州市| 喀喇| 胶州市| 长垣县| 壤塘县| 观塘区| 盐山县| 高邮市| 汾西县| 屏山县| 枞阳县| 台安县| 昆明市| 华安县| 邓州市| 滁州市| 左云县| 正定县| 射洪县| 玉环县| 竹北市| 讷河市| 泗洪县| 天等县| 宝清县| 抚顺市| 巴南区| 武功县| 临潭县| 阜平县| 革吉县| 广汉市| 灵宝市| 鲜城| 城固县| 错那县| 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