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大學制度:本原特性、中國語境與完善路徑
- 謝凌凌 張瓊
- 1387字
- 2024-05-23 14:08:25
1.4.2 邏輯框架
本書的總體思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基礎上,緊緊扣住“鮮明的中國特色與顯著時代特征相結合”這一前提去思考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將自覺地從中國當前所處的特定發展階段以及國際國內環境出發,既立足于當今中國的實際,又充分借鑒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國際化大趨勢背景中高等學校的必然選擇為著眼點,努力建構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具體的邏輯框架可以概括為“體制變革—民主參與—機制創新—和諧有序”,目標是探索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路徑。
本書提出的“體制變革—民主參與—機制創新—和諧有序”的邏輯(理論)框架是一條如何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研究思路,相信框架中的四個理論要素研究能夠找到影響并最終決定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得以構建和完善的路徑。體制變革既是現實前提又是約束條件。一方面,這一階段中國大學的內外管理問題較突出,需提上國家政策的議程或落實國家的政策議題;另一方面,當前需要準確把握教育體制變革階段中完善中國現代大學制度的范圍和重點,不能脫離社會現實和簡單移植西方國家大學制度。因此,構建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現代大學制度,是體制變革階段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前提。民主參與意味著現代大學應該擔當社會發展的責任、意味著大學的變革與成長是國家—社會關系的一種過程重塑。機制創新要素指的是現階段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路徑依賴,機制創新的標準在于是否充分維護了大學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是否選擇了有效的體制機制并及時回應社會公共需求、是否滿足了協調大學變革與持續發展的要求。和諧有序側重在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進程中,要達到解決日益增加的大學內外的各種矛盾和沖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結果,最終在促進大學“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和社會參與”的過程中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并體現大學的本質。上述總框架具有十分顯著的價值分析特點。
本書的研究還將在“體制變革—民主參與—機制創新—和諧有序”的邏輯框架下去探討“完善什么—誰來完善—怎么完善—完善效果”的問題,分析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主體結構、內容結構和目標結構,探索塑造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的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路徑。上述對邏輯(理論)框架的闡釋及其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行為上的落實如圖1-3所示。

圖1-3 本書的邏輯框架
依據本書確立的邏輯(理論)框架,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行為體系中的“完善什么”問題,應以體制變革為前提,落實在維護大學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促進大學有序運行以及高等教育持續發展的范圍中,重點解決大學管理體制不規范和大學內外關系失衡這些問題,并由此構建健全的大學政策領域;“誰來完善”的問題則需要以民主治理理論為指導,發揮政府的引導、協調職能,既強調政府的有限控制,又強化大學的有限自治,建立社會多元合作的關系;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行為體系中“怎么完善”的問題需要落實在制度安排上,其法律層次需要確立大學自主權的框架邊界,體制層次需要形成功能互補的大學管理機制模式,操作層次需要提高對民主治理工具理論和責任監管作用認識并做出審慎性選擇;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行為體系中“完善效果”的問題,需要落實在對現代大學主體責任擔當和管理行為的績效獲取以及社會文化重塑上,以形成體現中國轉型階段特殊性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