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大學制度:本原特性、中國語境與完善路徑
- 謝凌凌 張瓊
- 878字
- 2024-05-23 14:08:25
1.4 研究目標、邏輯框架與研究內容
1.4.1 研究目標
總體而言,本書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國際化大趨勢下高等院校必然的選擇為坐標,在客觀分析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發展的必然要求的前提下,旨在通過“體制變革—民主參與—機制創新—和諧有序”的理論框架尋求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問題,以提升現代大學制度的責任和能力為目標訴求,并基于政策調適、機制優化、體制建構等方式和手段,最終為我國探索建立國家創新體系中“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提供制度基礎。具體而言,本書的研究目標包括理論目標、應用目標和學術目標。
第一,理論目標。本書將對“體制變革—民主參與—機制創新—和諧有序”的理論框架進行多維度的闡釋,將其實質性內涵界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國際化大趨勢的要求,為我國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選擇提供理論支持,為全面調整我國高等教育質量階段的政策提供依據,以區別于西方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大學管理體制與政策。
第二,應用目標。本書將探索完善以政府、大學、社會等多方參與、多元合作的、以三大治理體制(解決現代大學制度主體單一化問題“監管評估體制”、解決權力配置問題的“協同制衡機制”、解決社會協調和大學參與問題的“民主治理體制”)為中樞的、以和諧有序為目標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并將這一創新的現代大學制度轉換為一套考評指標體系或運行機制。
第三,學術目標。本書將以制度理論和治理理論為資源,首先對現代大學制度范疇、中國現代大學制度的歷史與理論等基本問題做出前提性研究。在此基礎上,本書將對現代大學制度領域若干學術前沿問題進行研究,在規范性層次闡述清楚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內涵和特質,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國際化大趨勢下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國家戰略目標)、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高教管理體制改革目標)和“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社會參與”的中國現代大學制度格局之間,做出合理的理論總體解釋;在經驗研究層面,將對中國特色現代大學治理結構、大學章程、大學評價模式和大學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等分散的議題進行整合,從而推動大學管理的研究匯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