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人口結構演變與產業轉型升級研究
- 韋春北等
- 1026字
- 2024-05-23 14:00:32
1.2.2 人口均衡測量方法
建立一套評估指標體系和模型來描述、評價和監測人口均衡發展,是自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理論誕生以來學者們努力的方向。有學者對此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指導建議。例如,陸杰華、黃匡時(2010)認為,人口均衡型社會建設是理論研究和政策發展的必然選擇,對人口均衡、人口均衡型社會進行定義,建議開啟中國人口均衡發展行動方案,構建人口均衡發展指標體系,加強人口均衡型社會的理論研究,促進人口均衡型的公共政策組合體系建設。也有學者已經嘗試構建指標體系。例如,王世巍(2008)在《城市人口均衡發展研究》一書中列出了城市人口均衡發展指標體系,但僅僅是松散的指標堆積,不能反映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協調狀況,也不能反映城市人口均衡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更不能反映人口均衡發展的程度和發展趨勢。原新、劉旭陽(2021)通過設定不同生育水平方案和實現更替水平生育率的時間方案,測算出2020—2030年我國人口規模和年齡結構,在長周期視野中探討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實現路徑。
茆長寶、陳勇(2011)的人口內部發展均衡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對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測度研究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進步,但遺憾的是,該研究僅僅是針對人口內部均衡進行研究,沒有涉及人口外部均衡方面的理論研究,有“就人口論人口”的狹義人口問題研究之嫌,無法體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本質。劉渝妍(2018)通過指標選擇、指標結構和指標權重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以人口均衡型社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為例,通過灰關聯序與綜合指數結果排序的平均誤差長度來檢驗所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合理性。王穎、黃進等(2011)構建的評價監測模型指標體系,這是目前學術界提出的相對完善的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指標體系。該研究主要是從人口內部均衡和人口外部均衡兩個方面構建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采用2000—2007年31個省級單位的數據對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評價模型進行了驗證。其中,人口內部均衡包括人口數量、人口質量和人口結構三個維度,人口外部均衡包括人口與經濟、人口與社會、人口與資源、人口與環境四個維度,并以此為基礎設定了三級指標體系。第一級指標包括人口內部均衡和人口外部均衡兩個方面,第二級指標由人口數量、人口質量、人口結構等七個部分構成,第三級指標包括反映內部均衡的七個指標和反映外部均衡的十三個指標。
與此方法的類似是張俊良、郭顯超(2013)構建的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該模型從人口內部、人口外部、人口總體三個方面分別對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水平、協調度和可持續度進行了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