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人口結構演變與產業轉型升級研究
- 韋春北等
- 1227字
- 2024-05-23 14:00:33
1.2.3 人口均衡與區域經濟發展
(1)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概述。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是研究經濟活動在一定的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中變化或運動的規律,揭示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的理論。區域經濟理論起源于德國農業經濟學家杜能(1982)提出的農業區位論和德國經濟學家韋伯(1909)提出的工業區位論,其發展由區域內發展理論逐漸向區域間均衡發展理論擴展。
(2)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在人口均衡研究中的應用。后續有不少學者綜合運用了空間地理聚集等多學科方法,對人口均衡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人口分布具有聚集特征,人口集聚可以有效降低交流成本和提高交流效率,進而激發知識溢出,產生“馬歇爾技術外部性”,而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亦強調產業聚集所產生的協同效應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發展。人口集聚可以推動經濟集聚發展,形成區域經濟。由于不同區域資源稟賦差異、產業發展情況等原因,人口分布會呈現不一樣的特征。分區域對人口分布進行研究,將人口與區域經濟相結合,是研究人口均衡的一種方式。肖周燕(2013)認為,市場與政府在配置人口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時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作為高度強調效率的市場機制導致經濟快速聚集。人口集聚通過提供勞動力、拉動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而經濟發展也會增加就業機會、促進收入增長及社會條件的改善,從而為人口增長提供了基礎,兩者之間有正向積極反饋作用
。而有的學者對此持相反的態度。例如,黃祖輝等(2014)認為,中國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將消失,這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會產生負面影響,并基于動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對2010—2030年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將下降至5.513%。
(3)宏觀層面的人口區域均衡問題。也有學者從理論的宏觀層面分析區域均衡問題。例如,曾明星(2019)認為,人口均衡不僅包括人口自身的內在均衡,更體現在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間的協調發展上,實施人口區域均衡戰略,在當前的經濟、技術環境下,需重點關注人口偏集、內涵式合理的城鎮化體系構建、快速老齡化、城鄉貧困化轉移等問題。而更多的學者是從區域的角度將人口與經濟結合研究。例如,蔣子龍等(2014)從地市級尺度對2001—2010年我國人口與經濟的空間集聚特征與均衡過程進行了討論,認為我國人口和經濟的空間變化過程存在較強的規律性,主要呈沿海、沿江等主要空間發展軸及中西部核心節點城市集聚分布態勢。翁藝丹(2015)研究了廣州市人口空間均衡特征與經濟關聯關系,研究表明,廣州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對于人口聚集的吸引力強,而人口聚集效應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高。李穎麗(2016)以成都市為研究對象,對成都市目前人口均衡型社會建設的現狀與問題進行了評價和分析,并提出應從人口內部控制人口規模、優化人口結構、提升人口素質、引導人口的合理布局,從人口外部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拓展人口發展空間,健全體制機制以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政策建議。周健(2017)探討了人口在產業和城鎮之間的均衡程度,并以長三角城市群作為研究對象測度,并探討了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