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火山、瑪麗與科幻

1815年4月5日,發生了一件改變世界歷史的大事件:位于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上的坦博拉火山爆發了。

在這次大爆發之前,坦博拉火山已經沉睡了整整五千年。這次爆發,將它積蓄了五千年的力量一股腦地全部釋放了出來,所產生的巨響在兩千五百千米之外都能聽到。在爆發中,坦博拉火山上部失去了七百億噸山體,其高度從四千一百米減為兩千八百五十米,形成了一個直徑達六千多米、深七百米的巨大火山口。

直到三個月之后的7月15日,坦博拉火山才停止噴射氣體和火山灰。據估計,此次坦博拉火山噴出的火山灰總共有六百億噸之多,其連續爆發所釋放的能量,相當于二戰末期美國投在日本廣島的那顆原子彈爆炸威力的八千萬倍,是人類目前所觀察到的最猛烈的火山爆發,也是有文字記載的傷亡程度最為慘重的一次火山災難,直接遇難人數超過十一萬七千。

坦博拉火山停止了噴發,然而它對世界造成的影響才剛剛開始。

坦博拉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在同溫層中形成一個“幕簾”,將太陽釋放給整個地球的光和熱給擋住了,結果導致了全球性的低溫。因為火山灰在大氣層中流動需要時間,所以它對全球氣候的影響,等到1816年才真正顯現出來。

1816年史稱“無夏之年”。那一年夏天,溫度比往年低好幾度,嚴重的霜凍甚至雨雪普遍地襲擊了亞洲、歐洲和美洲,大量的農作物被凍死在田地里。農作物歉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面積饑荒,饑荒又引發暴亂。據估計,歐洲約有二十萬人死于這次天氣反常,而在中國云南爆發了連續三年的大饑荒,有學者認為,這場大饑荒是清王朝急速衰落的外因。

大氣層中大量存在的火山灰也改變了天象。在1815年秋季,英國人常常能夠看到持續時間很長的暗紅色黃昏和黎明。到了1816年,情況更加嚴重,以往很容易看到的星星需要非常努力才能看到,月亮不如以前明亮了,甚至太陽也黯淡了許多,大白天感覺就像是黃昏。

看到反常的天氣、灰暗的夜空和饑荒蔓延的大地,怎不令人心生世界末日之感?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喬治·戈登·拜倫寫于1816年的《黑暗》一詩如此描寫當時的情景:

明亮的太陽熄滅,而星星在暗淡的永恒虛空中失所流離,

無光,無路,那冰封的地球球體盲目轉動,

在無月的天空下籠罩幽冥。

能讓詩人敏感的心得到慰藉的大概是另一個詩人。拜倫聽說英國詩人珀西·比希·雪萊正在日內瓦游歷,于是盛情邀請他到自己的別墅做客。雪萊欣然應允。有一個冰雪聰明的姑娘與他同行,叫瑪麗·戈德溫(Mary Godwin),本節的主人公。

1797年8月30日,瑪麗生于倫敦。出生十天后,母親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就因產后感染而去世。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產后感染是常見的產婦死亡原因,卻也使得瑪麗一直有“自己害死了母親”的怨念。不久,父親威廉·戈德溫另覓新歡。繼母帶來了兩個不同父親的孩子,婚后又生了一個孩子。瑪麗本來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姐姐,于是在這個大雜燴似的家庭里,五個孩子沒有共同的父母。唯一幸運的是,父親是作家、哲學家、政論家兼新聞記者,很看重子女的教育,所以,雖然從未到學校接受正規教育,瑪麗卻有極高的文藝修養。

1812年,雪萊與結發妻子哈麗雅特頻頻拜訪瑪麗的父親戈德溫。瑪麗很快便愛上這位激進的自由派詩人,雪萊也為瑪麗非凡的容貌、舉止和才智所折服。兩人相戀了。1814年5月,他們不顧眾人反對,離開了英國,到歐洲各國游歷——其實就是私奔。這一年,瑪麗十七歲,雪萊二十二歲。

1816年5月,應英國詩人拜倫之邀,雪萊與瑪麗等人到瑞士日內瓦湖拜倫的別墅做客。當時,拜倫正在創作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雪萊也在別墅創作出《精神美的贊美詩》和《白山》。因此,在英國文學史上,1816年這個夏天被描述為“多產的夏天”。說來也是神奇,公認的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也誕生在這個夏天,這座別墅。

七月原本是日內瓦湖最美麗的時候,然而今年卻不知為什么——他們不可能知道這是亞洲坦博拉火山爆發的結果——連日降雨,而且氣溫低得嚇人,眾人只能待在屋里,無法外出。為了打發時間,拜倫決定舉行一場比賽,讓大家寫最恐怖的故事,來度過這段百無聊賴的日子。這在當時,是很流行的事情。

四個人都動了筆,包括兩位詩人、瑪麗和拜倫的私人醫生巴利多里。三位男士都無法終篇,只有瑪麗靈感迸發之后,越寫越順手,也越寫越認真。

很多人錯誤地以為瑪麗是在拜倫別墅完成了整部小說的寫作,其實不是。拜倫別墅只是瑪麗靈感的發源地。1816年9月,瑪麗和雪萊回到倫敦,瑪麗繼續埋首寫作,第二年春天才真正完成小說。又隔了一年,1818年,小說在倫敦出版,引起了整個歐洲的轟動。瑪麗的名氣一時之間竟然超過了雪萊。這部小說就是大名鼎鼎的《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Frankenstein-The Modern Prometheus)。

小說出版那年,瑪麗年僅二十一歲。

這部小說書信體與記敘體相交織,講述了一個北極探險者遇到了一個怪人,怪人向他講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

怪人自稱是瑞士貴族,叫維克多·弗蘭肯斯坦,他曾留學德國,研究電化學和生命,發現了死亡的秘密,于是決定著手制造生命。他先從尸體中尋找材料,然后進行組裝,最后借助電化學方法予以激活。一道閃電之后,高達八英尺的怪物被賦予了生命,卻面目猙獰、奇丑無比。恐懼中,弗蘭肯斯坦下意識地逃離了實驗室,等他回來時發現怪物已經失蹤。

怪物躲進山里,并學會了使用火,還遇到隱居在山中的一位盲爺爺和一對青年男女。怪物心地很善良,偷偷幫助盲爺爺打柴,并偷出書來自學阿拉伯語和法語。在閱讀了《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大量文學和哲學名著之后,它開始渴望藝術和愛情。一次,怪物發現只有盲爺爺在家,便與他海闊天空地聊了起來;這時青年男女突然歸來,姑娘嚇得暈了過去,小伙子氣憤地將它趕出了家門。

這嚴重地傷害了怪物的自尊心。它決定去找制造它的人。誰知道它剛出現在大街上,就因為丑陋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打罵,甚至有人朝它開槍。憤怒的怪物認定自己的不幸來自于它的制造者,于是向弗蘭肯斯坦發起報復。

怪物殺死了弗蘭肯斯坦的弟弟,又嫁禍給女仆。弗蘭肯斯坦察覺這些都是怪物所為,就開始追逐怪物,一直追到阿爾卑斯山上。在山上,怪物要求弗蘭肯斯坦再為它造一個女人,作為自己避世隱居的條件,因為它認為自己長得丑陋,得不到異性的愛,而這是弗蘭肯斯坦的錯。

弗蘭肯斯坦同意了。但在用同樣的方法,造好女怪物,準備通電激活的那一瞬間,他突然猶豫了:如果它們真的戀愛繁衍,成為怪物族群,會給人類帶來多么大的災難?因此他馬上毀掉了女怪物。

怪物看到這一切,暴跳如雷,對人類社會和自己的前途徹底絕望。它殺死了弗蘭肯斯坦的好友,又在婚禮那天殺死了弗蘭肯斯坦的新娘。憤怒的弗蘭肯斯坦發誓要殺死這個自己一手締造出的怪物。他們一追一逃,一直追到北極……

從瑪麗本身的創作意圖來講,她是想寫一部哥特式小說。哥特式小說流行于18世紀,因其情節多發生在荒涼陰暗的哥特式古堡[6]里而得名。一般而言,哥特式小說充滿懸念,內容多為恐怖、暴力、神怪以及對中世紀生活的向往,通常以毀滅為結局,而《弗蘭肯斯坦》顯然符合這樣的要求。

然而,瑪麗所處的年代,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中期,是科學技術正在迅速崛起并改變整個世界的年代。在此之前,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機在伯明翰投入使用;1807年,富爾頓的蒸汽船“克萊蒙特號”在哈得遜河試航取得成功;1814年,史蒂芬孫開動了世界上第一輛蒸汽火車……科學技術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令人目眩神迷,同時也讓人困惑:科學技術到底帶來了什么?它還將帶來什么?

身處第一次工業革命發源地英國,就像那個時代的很多知識分子一樣,雪萊對科學和超自然現象很著迷。他覺得現實的萬事萬物下面都藏有奧秘,通過某種方式,他能發現它們。一些秘密的社團,比如共濟會和光明會,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他回憶說他曾細讀“一些關于化學和魔法的古書……勁頭十足,滿是好奇,而且幾乎深信不疑”。雪萊的另一大愛好是天文學,他經常思索人類哪一天移居別的行星的可能性。他的堂兄弟托馬斯·梅德溫寫道,雪萊希望,就像學生跳級一樣,人類“應該從一個星球跳上另一個星球,不斷進步,直至我們都成為上帝”。雪萊在科學上的造詣有多深不得而知,但他對科學的熱愛毫無疑問會影響到癡愛他的瑪麗。

《弗蘭肯斯坦》的問世很可能與下面這個故事有關。1786年,意大利科學家伽伐尼發現,在雷電暴雨天,用剪刀觸碰死亡的青蛙,會產生肌肉收縮反應。伽伐尼據此提出“生物電”假說,認為生物電是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原因。伽伐尼的侄子喬萬尼·阿迪尼是“生物電”假說的捍衛者和推廣者,他經常用電刺激各種尸體,進行“生物電”的公開表演。1803年1月,阿迪尼得到了一具死刑犯的“新鮮”尸體,自信滿滿地當眾做起了“起死回生”的實驗。阿迪尼很擅長輿論炒作,而且“新鮮”尸體在電流刺激下確實會出現肌肉抽搐等反應,所以,這個實驗沒有像阿迪尼所宣稱的那樣完全成功,但由此引發的社會關注度卻是極高的。

至于瑪麗是否知道這個實驗,這個實驗在《弗蘭肯斯坦》的創作中是否扮演了靈感女神的角色,目前還缺乏證據。然而,正是有了這種時代背景和個人生活背景,瑪麗才會把賦予怪物生命的方法設定為科學上的電力,而不是哥特式小說常用的魔法。這就是《弗蘭肯斯坦》源自于哥特式小說,又有別于哥特式小說的地方之一。

1973年,英國科幻作家兼學者布萊恩·奧爾迪斯在科幻史著作《狂歡億萬年》中,最先把科幻文學誕生的標志性事件追溯到《弗蘭肯斯坦》的出版。這一見解得到了世界諸多科幻理論研究者以及科幻迷的認可。瑪麗·雪萊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成為科幻星空之上亮起的第一顆明星。

值得注意的是,瑪麗在創作《弗蘭肯斯坦》時,科學還沒有露出猙獰的一面,而在小說中,瑪麗已經在探討科學的雙刃劍問題。人用科學技術創造了怪物,怪物倒過來要反抗人的統治。同時,這本身又是宗教研討的范疇:上帝創造了人類,人類能創造怪物、充當怪物的上帝嗎?人類能覬覦上帝的能力去創造生命嗎?人類僭越了上帝的王座又會有怎樣的遭遇?種種思考,對當時和后世,都有深遠的影響。

因此,加上前面提到的哥特式風格,《弗蘭肯斯坦》其實為后世科幻奠定了三個基調:其一,對科學的反思;其二,對宗教和哲學的思考;其三,恐怖。

瑪麗本身文學素養極高,行文舒緩從容,有著維多利亞時期特有的感傷,筆下的人物也富于變化。在小說中,怪物本來心地善良,樂于助人,最后卻變成一個社會秩序的破壞者;而弗蘭肯斯坦本人開始認為自己的行為沒有任何錯誤,后來在與怪物的交往中逐漸變得內疚,最后終于勇于承擔責任,與怪物進行決斗。這種合情合理的逆轉,后世的很多科幻小說都不能企及。

《弗蘭肯斯坦》(也翻譯為《科學怪人》)對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但絕不限于科幻。它被改編成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在全世界讀者和觀眾面前。它曾經二十多次登上大銀幕,許多導演都講述了自己理解的“弗蘭肯斯坦”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過去發生過,現在發生著,未來還會繼續發生。它為英語添加了一個新的單詞Frankenstein,一個創造出毀滅自己的怪物的科學家。順便說一句,當瑪麗因為《弗蘭肯斯坦》的出版而聲名鵲起時,當初一起在拜倫的別墅比賽寫鬼怪故事的醫生巴利多里受了點刺激,奮筆疾書,寫成了一部名為《吸血鬼》的小說。這部小說在文學史并沒有什么地位,但它直接啟發了愛爾蘭作家布萊姆·斯托克于1897年寫作的《德庫拉》,而《德庫拉》被認為是現代吸血鬼文化的鼻祖。

圖片4 某個版本的《弗蘭肯斯坦》封面

1816年12月,雪萊的第一任妻子哈麗雅特自殺去世后,雪萊和瑪麗正式結婚。瑪麗·戈德溫更名為瑪麗·雪萊(Mary Shelley),通常稱為雪萊夫人。但這段婚姻依然得不到世俗的認可。兩人在英國短暫居住后不得不離開,去往意大利。不穩定的生活使瑪麗接連失去了三個孩子。1822年,年僅三十歲的雪萊死于海上風暴,這一沉重的打擊給瑪麗帶來了無限的痛苦。失去了雪萊,瑪麗不得不帶著三歲的兒子伯西回到英國。雪萊的父親對她很刻薄,只供她微薄的津貼,而且禁止她張揚雪萊的“劣跡”,否則就斷絕接濟。瑪麗毅然辛苦筆耕,成為自食其力的專業作家。

文學史上,瑪麗的一大貢獻就是為亡夫整理編印遺作。但她并沒有忘記自己的事業。1826年,瑪麗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長篇科幻小說《最后一個人》,描寫了21世紀發生滅世大瘟疫后,唯一的幸存者在倫敦的掙扎求存。后來還有一個名叫《永生者》的短篇科幻問世。除此之外,瑪麗還創作了三部長篇小說和二十五篇短篇小說。1851年,瑪麗去世,安坐于科幻星空之上。朋友整理出版了她的作品,名為《故事集》。

坦博拉火山噴發到大氣層中的火山灰,至少在大氣層中飄浮了兩年多,這才隨著雨雪沉降到陸地和海洋。火山灰引發的種種異常現象也逐漸消失。然而,世界已經改變。對于科幻來說,《弗蘭肯斯坦》已經寫出來了,日后風靡全球的一個藝術門類——科幻,已經在火山的灰燼中誕生了。

從那以后,科幻接過了坦博拉火山改變世界的接力棒,開始了夢想與現實的雙重征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州市| 永和县| 朔州市| 茶陵县| 华容县| 金堂县| 仙居县| 太谷县| 永德县| 竹山县| 永兴县| 青州市| 林西县| 嵊泗县| 崇明县| 阜新| 余庆县| 桑植县| 新龙县| 扎鲁特旗| 长春市| 炉霍县| 盐池县| 霍林郭勒市| 从江县| 会泽县| 台中县| 五台县| 进贤县| 巴中市| 教育| 沛县| 东乌珠穆沁旗| 炎陵县| 康定县| 富蕴县| 乐清市| 府谷县| 措勤县| 湖北省| 洪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