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誰人無悔
史欣悅
君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令人心動的offer2》帶教律師
喊了許多年“無悔”的口號后,終于等來一本可以正視后悔和遺憾的書。看到書名我就長長地出了一口氣,終于又讓后悔和遺憾了。
《易經》說“亢龍有悔”,那是給身居高位之人講的:太牛了容易犯錯,犯錯就會后悔,所謂高處不勝寒。普通人能“有悔”嗎?丹尼爾·平克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后悔和遺憾不僅正常、合理且普遍存在,它們都是人類情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有價值的。
曾4次入選“全球50位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的平克歷時18個月,收集了超過兩萬份憾事,完成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遺憾調查。他極具顛覆性地指出,“無悔”并非美好生活的藍圖,而是一派胡言。每個人都有遺憾,它是人類經驗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人們為什么會后悔?我想,人的悔意通常來自沒實現愿望的不滿足,而這種不滿足還真往心里去了,成為一種揮之不散的情緒,這才叫“悔”。如今許多公司做事情講究復盤,就是找沒做好的地方,看看怎么改進。找到了問題,下次注意,不一定有悔;畢竟還有機會。但是,沒有或者罕有下次的事,沒做好就更容易后悔。高考填錯志愿、結婚沒找對人、沒早點買房,這些都是后悔的重災區。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即便再來也不是當初的那個機會了,正所謂“沈園柳老不吹綿”“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人們之所以不喜歡后悔這種情感,因為悔是向著自己的,是純粹刀刃向內的一種傷痛。《說文解字》中說:“悔者,自恨之意”,恨自己才叫悔。所以后悔的人總是難以開心起來的。而在英文中,后悔和遺憾都可以用“regret”,但還是有些差別。悔是把自己當成沒有達成愿望的最大因素,不怨天不尤人,誰都不賴,就恨自己;憾是各種因緣不湊巧,事情沒有辦成。悔憾摻雜在一起,互為因果,自然讓人難以承受,所以許多朋友都在探尋“如何度過無悔的人生”,無論愛情和事業都能像柳永那樣,“衣帶漸寬終不悔”。
中學課本里有篇文章曾教導過我們如何無悔,那是王安石老丞相寫的《游褒禪山記》。王丞相把偉大的事業比喻成絕世的景色,他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要到達那些險遠的地方,親眼看到“奇偉、瑰怪、非常”的景色,有3個要素,就是志、力、相。
志,是你自己的態度、決心和判斷;力,是你的能力;相,指的是輔佐你的裝備,你是不是具有相應的物質條件。王安石說,在力和相都具備的情況下,根本的因素就是志,也就是態度、決心和判斷。如果態度、決心和判斷出了問題,自己就會后悔,別人也會譏笑你。如果態度和決心都是對的,王丞相用他的千年金句告訴你:“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褒禪山的一日游,讓王安石明白了后悔的力量。在能力和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主觀方面出了問題,態度錯了,決心沒了,判斷偏了,就埋下了后悔的伏筆。可是在這紛繁的世界中,我們如何才能有正確的態度、決心和判斷呢?我想大概是極難的。人非圣賢,不可能事事都正確。態度、決心、判斷有錯,難免會后悔。而如何對待后悔,就是本書的精髓。后悔除了讓人反思,還能轉化為積極的力量,驅使人成長。
后悔從來都有積極因素,王安石的后悔不正好成就了千古名篇《游褒禪山記》嗎?陶淵明辭官歸去,“覺今是而昨非”,不是開創了中國的田園詩風嗎?
當然,后悔也有其他的用處。表達思念與嬌嗔可以后悔,“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想把責任推給別人也可以后悔,唐玄宗跟死去的楊貴妃念叨說:“悔不該兵權錯付卿義子,悔不該國事全憑你從兄”。想“凡爾賽”一下,也可以后悔,俞敏洪后悔把新東方做大,更后悔上市。同一個“悔”字,背后卻有不同的故事、思緒、暗示、隱喻。
你說:“我的后悔沒那么復雜,我就是純后悔,腸子都悔青了。”沒事,這本書給你開出了藥方。平克在書中提出了“憾動力”的概念,即通過轉化后悔和遺憾,使其變為一種積極的力量。第一劑藥方便是去修復遺憾帶來的創傷,一個方法是“彌補”,另一個方法是運用“至少”思維。
對王安石丞相而言,“彌補”就是找時間再去一次褒禪山,帶好火炬和干糧,進洞探險,創造新的個人紀錄。“至少”就是王丞相后來變法工作太忙,再也沒有去褒禪山了,他老人家也要想想,“至少我去了,至少我嘗試了,至少我收獲了”。
第二劑藥方是將遺憾所蘊含的消極內涵轉化為積極體驗。利用科學且簡單的“三部曲”——自我表達,重新審視自己對遺憾的看法;自我關懷,將遺憾視作正常、中性的東西去看待;自我抽離,與遺憾拉開距離,審視你從其中吸取的教訓。你就能將遺憾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第三劑藥方則是要展望未來。知道什么能讓我們追悔莫及,我們就知道自己真正珍惜什么。我們可以主動利用遺憾,凝視未來、預測遺憾,然后據此修正當下的決策。
古今中外,誰人無悔?我不祝你有個無悔的人生,我祝你從不時而遇的悔與憾中,總能收獲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