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寓身學習研究的邏輯理路
(一)研究問題
本書的主要研究問題是,解決學生身體在學習中受到排斥和壓制的現實問題,幫助學生實現寓身學習。圍繞著這一核心問題,嘗試解答如下拓展性研究問題:
(1)學生身體在學習中受到排斥和壓制的現實表現是什么?產生的危害有哪些?學生身體受到排斥和壓制的根源是什么?
(2)寓身學習是什么,包括寓身學習的歷史發展脈絡和核心理念、如何實現寓身學習等。
(二)研究思路
為了解決學生身體在學習中受排斥和壓制的現實問題,最終實現寓身學習,需要描述和分析學校教育中學生身體遭受排斥和壓制的具體表現、產生的危害,以及學生身體遭受排斥和壓制的根源。
在說明學校教育排斥和壓制學生身體的表現、危害以及根源之后,接下來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學習的寓身性以及如何實現寓身學習:
寓身學習有著深刻的思想發展歷史以及實踐沿革。因此,對于寓身學習歷史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深化對寓身學習的理解。
寓身學習從哲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等領域吸取了許多研究成果,從而建構起了自身獨特的核心理念。
寓身學習作為一種學習理念,要在實踐中得到落實,仍需要有適切的支持條件。因此,本書利用教育實踐案例對寓身學習的實現路徑加以分析,研究的邏輯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本書研究的邏輯思路
(三)研究方法
以往有關寓身學習的研究,包括一些純粹經驗性的研究,不免讓人感到單調、膚淺。理論分析的缺乏,會使寓身學習失去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而另有一些研究則通常借助理論分析與思辨方法,這種理論研究是必需的,然而對于寓身學習這一個復雜和晦澀的術語來說,純粹的理論研究會讓許多教育研究者以及教育實踐工作者不能準確地理解其內涵與思想。針對這種兩難困境,本書在運用歷史研究法、文獻研究法等理論分析方法的同時,采用現象學描述方法“面向教育事實本身”,回歸真實的教育現象世界;同時采用案例研究法來輔助本研究。
1.質的研究取向
教育研究中一直存在“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兩種研究取向。“量的研究”,是從特定假設出發將社會現象數量化,計算出相關變量之間的關系,由此得出科學的、客觀的研究結果。“量的研究”背后所隱含的假設將人視作自然的物體,人可以被量化的標準去判斷和分類,人作為身體性存在、關系性存在所具有的開放性、多樣性和生成性被忽視了。而“質的研究”,強調的是“研究者深入社會現象之中,通過親身體驗了解研究對象的思維方式,在收集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建立情境化的、主體間性的意義解釋”
。本書采用質的研究取向,主要原因在于:
(1)寓身學習的價值基礎,決定了采用質性研究取向更為合適。寓身學習的價值基礎或者前提假設,就是承認人作為開放而多樣的生命體所具有的整體性和復雜性。而質性研究所推崇的價值理念也恰恰是尊重人的復雜性和整體性。可以說,寓身學習的價值基礎與質性研究的價值理念不謀而合。
(2)寓身學習所具有的情境性和關系性特征,決定了采用質性研究取向更為合適。寓身學習強調學習和認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并且是通過身體的互動或交往而發展起來的。因此,對于寓身學習的研究就不能脫離學習的情境以及學習過程中的關系。而質的研究取向也恰恰強調建立情境化的、主體間性的理解。因此,質的研究取向更加適合寓身學習這一研究主題。
2.具體研究方法
在質性研究這一基本取向之下,本書除了運用文獻法、歷史研究法等理論分析方法外,還采用了現象學的描述法以及案例研究法等具體的研究方法。
(1)現象學的描述法
現象學屬于質的研究取向,它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一種極其重要的研究方法。“面向事實本身”是現象學的基本精神,“現象學是對生活世界的研究:一個即時體驗而尚未加以反思的世界”。現象學研究,可以讓我們對日常生活體驗的本性和意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以往關于學習的研究中,有許多的“宏大敘事”“普遍規律”,其實面對的是一個“已經分類、分級,并且抽象化了的世界”,它并不能反映真實的學習現象。學習本身來源于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心,植根于學生活潑生動的生活世界,因此,對于學習的研究也應該轉向對學生學習生活的觀察,理解學習之于學生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習,筆者以一種真誠傾聽和細致描述的態度進入教育實踐場域,以求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學生學習的現實境況。為了能夠深入了解教育實踐中教師、兒童內隱性的、真實性的想法,筆者采用了非正式的、開放性的交談,耐心地傾聽,平等地交流,對于他們的言行不妄加判斷和評論。因為,只有研究者與對方建立起一種平等、關心的關系時,對方才會無壓力地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例如,教師對學生身體進行排斥和壓制的現實狀況、兒童在學習中的感受、教師對于寓身學習的認識,等等問題,都是在比較輕松、比較自然的觀察和交談環境中呈現的。
現象學方法不能被簡化為技術性的程序,但是它包含著一些基本的活動類型:經驗性活動和反思性活動。經驗性研究活動旨在探究適合當前研究現象的前反思經驗的范圍和種類;反思性研究活動旨在解釋與這種現象相關的意義。因此,本書所運用的現象學方法包含了這兩種。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現象學研究對象還包括“借”別人的體驗,收集別人的體驗,因為它們以多種方式使我們成為“擁有更豐富體驗的自我”。
(2)案例研究法
教育中的案例研究,就是對教育過程中真實的、典型的事件進行情境性的、整體性的描述和記錄,對案例中的人物、情節等進行深入和細致的分析,從而揭示案例當中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原因、解決方式等,總結有價值的教育經驗和教訓。以往的教育研究多以理論思辨為主,往往遠離了活潑和生動的教育實踐。而寓身學習這一主題,因為其理論思辨性強,往往使教育實踐中的人不易理解。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擺脫學生身體受排斥和壓制的現實,實現寓身學習,本書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筆者在教育實踐中收集的具體案例以及從文獻之中收集的典型案例,來輔助說明學生學習過程中身體受到排斥和壓制的現實,以及如何實現寓身學習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