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像吉姆還是會像弗蘭克那樣變老
通過觀察老齡人口,我們發現了運動對大腦的有益作用。匿名男子吉姆,著名人物弗蘭克,我在電視節目中認識了他們倆,他們二人使我認清了這一點。我看過一部介紹美國養老院的紀錄片,電視屏幕上出現了一群坐在輪椅上的老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已經80多歲了。他們在燈光昏暗的大廳里排列成行,只是坐在那里,似乎在等待死亡。吉姆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他的眼神看起來空虛、寂寞、冷漠。他有時會大喊大叫,但大多時候都是在凝視天空打發時光。我調換了頻道,長相非常年輕的邁克·華萊士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正忙著采訪時年80多歲的建筑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接下來,我聽到了一個極有意思的采訪。
“當我步入紐約的圣帕提克大教堂時,一種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輕彈著手中的香煙,華萊士說道。
老人看著華萊士:“這是不是一種自卑情結?”
“就因為建筑物是高大的而我們是渺小的,你是這個意思嗎?”
“是的。”
“我不那么想。”
“希望不是。”
“當走進圣帕提克大教堂的時候,你什么也感覺不到嗎?”
“我感到非常遺憾,”賴特馬上回答道,“因為它不能真正代表獨立精神和個人主權,我認為獨立精神和個人主權應該由表現文化的建筑物來代表。”
賴特靈敏的反應讓我目瞪口呆。在他講的幾句話中,人們可以感受到他思路清晰,有著不可動搖的見解,并努力打破思維定式。此次采訪的其余部分就像賴特的人生一樣引人注目:他于1957年完成了自己最后一個作品——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設計,當時他已經90歲高齡。
不過還有其他的問題讓我困惑。在我仔細思考賴特答案的時候,我想起了養老院的吉姆,他和賴特是同齡人。事實上,養老院大多數老人的年紀都和他們差不多。突然間我看到了兩種類型的衰老過程。吉姆和賴特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時代,然而其中一個人的思想幾乎完全萎縮,而另一個的思想保持得仍像白熾燈泡那樣閃閃發光。吉姆和著名建筑師賴特之間的老化過程有什么不同嗎?這個問題困擾了研究團體很長一段時間。長期以來,調查人員發現,有些人在老去的時候仍能精力充沛、活力十足,直到八九十歲還能過著一種高效率、多姿多彩的生活;而另一些人看起來似乎在衰老過程中被打擊、損毀,他們往往活不過70多歲。科學家試圖對這些差異進行解釋,這為我們帶來了許多重大發現,我將它們歸納為如下六個方面。
(1)是否存在能夠預示人類如何變老的因素?
這個問題讓研究者很難回答。他們發現了許多變數,有遺傳的也有環境的,這些變數有助于某些人優雅地變老。這就是為什么當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強有力的環境影響因素時,科學界對此既有贊同的掌聲也有不認同的質疑。不過一項研究結果可能會讓杰克·拉蘭納很高興,能讓一個人優雅變老的一個最大預測因子是——是否推崇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簡單說來,如果你是一個“沙發土豆”,喜歡花大把大把的時間坐著或躺著看電視,那么你更有可能像吉姆那樣老去;如果你有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那你更有可能像弗蘭克·勞埃德·賴特那樣變老,而且極有可能就這樣優雅地活到90多歲。
這其中存在差別的關鍵原因似乎是運動改善了心血管健康,而這反過來就減少了某些疾病發生的風險,如心臟病、腦卒中。不過研究者還想知道為什么“成功”老去的那些人看起來心思也更靈敏呢?這就帶來了第二個問題:
(2)他們真的心思靈敏嗎?
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差不多應用了所有的智力測驗手段。不管如何衡量,答案始終是肯定的:與那些習慣不動的人相比,一些終身堅持鍛煉的人在認知表現方面有驚人的提高。在衡量長期記憶、推理能力、注意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所謂的流動智力(fluid intelligence)(4)任務的一些測試中,運動愛好者比“沙發土豆”們的成績好得多。這些任務測試了快速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利用以前學習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時隨機應變的能力。從本質上講,運動改善了課堂上、職場中所珍視的一系列能力。
當然,并不是認知“軍械庫”的每一樣武器通過運動都能有所改善。例如,短期記憶能力、某些類型的反應時間似乎與體育活動無關。另外,運動后雖然幾乎每個人都表現出某方面的改善,但個體之間的受益程度又有很大差異。最重要的是,盡管這些數據很有說服力,但它們只能說明運動與認知能力之間存在某種關聯,而不能說明兩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要說明兩者之間的直接聯系,還必須進行一系列更深入的實驗。研究人員會問:
(3)能將吉姆變成弗蘭克嗎?
這個實驗讓人們聯想到化妝表演。研究人員找來一組“沙發土豆”,測量了他們的腦力,然后讓他們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體育鍛煉,最后重新測量他們的腦力。研究人員不斷發現,當“沙發土豆”們開始進行有氧運動項目訓練后,他們的各種心理能力開始隨之復原。經過短短4個月的運動,積極的結果開始出現。這與對學齡組兒童進行測試的結果相同。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一組兒童接受了每周2~3次,每次30分鐘的慢跑訓練。12周后,與慢跑前相比,他們的認知能力有了顯著改善。當鍛煉活動停止后,他們的成績直線下降,回落到實驗前水平。科學家發現了運動與心理能力的一個直接聯系:在一定范圍內,運動可以將吉姆變成弗蘭克,或至少把吉姆變成一個更機靈的吉姆。
隨著運動對認知的影響越來越明顯,科學家們開始調整他們的問題。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當然也是“沙發土豆”們最關心的問題,那就是:必須進行什么類型的運動?為了取得效果應該運動到什么程度?對此我既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
(4)壞消息是什么?
令人吃驚的是,經過對老年人進行的連續多年的調查,科學家們發現多少運動量問題的答案是“無須很多”。如果你所做的就是每周步行幾次,你的大腦也將因此而受益,甚至坐立不安的“沙發土豆”們也比那些沒有坐立不安習慣的“土豆”們受益增多。身體似乎大聲疾呼要重新回到其極度活躍的塞倫蓋蒂(Serengeti)(5)之源。任何朝這個方向的努力,無論多么渺小,都能得到認知的歡呼。實驗室中的黃金標準似乎是每周2~3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增加一些力量訓練,你將獲得更多的認知益處。
當然,個體的結果會有所差別,在沒有咨詢醫生以前,任何人都不應著手進行劇烈的訓練。過度的運動和精疲力竭會損傷認知。研究數據只是表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人應該從事體育鍛煉。人類上百萬年在偏僻的莽林中的跋涉經驗告訴我們,運動對大腦有好處。那么,運動能夠好到讓人大吃一驚的地步嗎?就由下個問題來回答。
(5)運動能治療腦失調癥嗎?
鑒于運動對典型認知操作能力的強勁影響,研究人員想知道可否將其應用于非典型表現的治療。能否利用運動治療一些疾病,如與年齡相關的癡呆,包括阿爾茨海默病(6)?運動對某些情感障礙,如抑郁癥,是否有效?研究人員在研究運動對此類疾病的預防及干預效果。隨著在世界各地重復進行、招募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實驗的開展,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結果是明確的。如果你在閑暇時間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那么你患癡呆癥的風險會降低一半。有氧運動似乎是關鍵。對阿爾茨海默病來說,其效果甚至更顯著:有氧運動可以將你患此種疾病的概率減少60%,甚至更多。
應該做多少運動呢?還是那句話,一點點也有很大作用。研究表明,你只要從事某種形式的體育鍛煉,每周進行兩次,就會獲得好處。例如,每天步行20分鐘,可以將你患腦卒中的風險降低57%。腦卒中是老年人群中精神傷殘的頭號殺手之一。
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小時候并沒有把成為一名科學家作為自己的理想,而是想成為一名田徑教練,他就是史蒂文·布萊爾博士(Steven Blair),他長得很像杰森·亞歷山大(Jason Alexander),那名在電視情景喜劇《宋飛傳》(Seinfeld)中扮演喬治·康斯坦茨的演員。布萊爾高中時的體育教練在一次橄欖球比賽中,發現一名裁判漏判了自己球隊的一次犯規,他立刻宣布中止橄欖球比賽,并承認自己球隊失敗。盡管聯賽辦公室阻止他這么做,但教練還堅持認為自己的球隊應該被判失敗,年輕的布萊爾從未忘記這件事。
布萊爾寫到,這一為真理獻身的精神激發了他對日后所從事的流行病學工作中嚴謹、認真的統計分析的永恒崇拜。他有關健康和死亡率的開創性論文成了如何在這個領域正直工作的一個里程碑似的榜樣。他的調查結果中折射的嚴謹思維啟發了其他調查者,他們在想,倘若不僅僅將運動作為一種預防手段,而且還將其作為干預手段用來應對某些精神障礙如抑郁癥、焦慮癥的治療會怎樣呢?
結果表明,這是一個好問題。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體育活動可以有力地影響這兩種疾病的進程。我們認為,這是因為運動能夠調節三類神經遞質的釋放,這三類神經遞質與維持心理健康關系密切,它們分別是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雖然運動不能代替心理治療,但是運動對情緒來說作用非常明顯,許多精神科醫生已經開始在正常治療中增加體育活動的方案。在一項針對抑郁癥個體的實驗中,嚴格的體育鍛煉實際上已經代替了抗抑郁藥物。即使與藥物控制組相比,運動組的治療結果也是驚人地成功。對于抑郁癥和焦慮癥,運動的效果立竿見影,長期有效,對男人和女人都一樣,長期堅持運動后的效果將變得更明顯。對那些嚴重病例以及老年人,運動特別有幫助。
可以看出,我們討論的大部分數據與老年人相關。這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
(6)運動對認知能力的改善只在老年人身上顯現嗎?
如果你沿著年齡結構圖逐漸向下看,你會發現,運動對認知力的影響變得越來越不明顯。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對低年齡段人群方面的研究還很少。直到最近,一些心急的科學家開始將目光投向年輕人群。其中最著名的一次研究,招募了超過10 000名年齡在35~55歲的英國公務員參加,研究人員先檢查被試的運動習慣并據此將他們分為低、中、高三個級別。那些處于體育活動低級別的個體往往認知能力較差。他們的流動智力,即要求即時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受到久坐生活方式的影響而遭到損害。其他國家對此方面進行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發現。
如果說針對青壯年人群的研究還很少,那么關于運動與兒童之間關系的研究則少之又少。雖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不過現有的數據指向了一個熟悉的方向,盡管也許是出于其他不同的原因。
說到針對兒童進行的實驗,我想向你介紹安托萬內特·楊西博士(Antronette Yancey)。她亭亭玉立,身高超過1.8米,容貌秀麗,曾經是一名職業模特,現在是一名醫師科學家,她喜歡孩子,臉上總是洋溢著充滿親和力的笑容。她還是一名迷人的籃球運動員,一名詩人,還是為數不多從事行為藝術表演的專業科學家之一。擁有這么多的才能,她天生就適合從事體育運動在開發思維方面作用的研究。她也發現了其他人發現的結果:運動能改變兒童。體質好的兒童在識別視覺刺激方面比喜歡久坐的兒童要快得多,也表現出注意力更加集中。腦激活研究表明,體質好的兒童和青少年能夠為一項任務配置更多的認知資源,并且可以保持很長一段時間。
“活躍的兒童注意力更加集中,”楊西博士觀察到,“活躍兒童的課堂行為很少失控。孩子們的自我感覺良好,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很少抑郁和焦慮。缺乏自尊,或者焦慮、抑郁都會損害學生的學業成績和注意力。”
當然,影響學業成績的原因有很多。僅僅是找出哪些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特別是如果你想在學業方面有所改善的話,就已經夠困難了。還要找出運動是不是影響學業成績的一個原因就難上加難了。但這些初步研究結果顯示,我們完全有理由對取得長期的研究結果保持樂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