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宋代》:浮梁縣學記
- 浮梁歷代學宮書院記文箋析
- 韓曉光 陳國清
- 632字
- 2024-02-27 22:11:53
劉三戒
作者簡介
劉三戒,字戒之,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孝宗乾道中與陸游同客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乾道八年(1172),隨王炎東歸。淳熙間知浮梁縣。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七一有傳。
原文
浮梁黌宮[16]久弗葺,寢殿[17]將墜焉。吳興劉三戒淳熙乙未來試[18]。邑丞[19]范澄、簿[20]錢伋、尉[21]張任皆盡職悉力,以濟不逮[22]。越明年,歲有秋,民樂業。慨然有修崇學校之舉。度[23]公家之用不足,則捐俸以輯事,秋毫無擾于民。若講堂禮殿修廊挾廡棟桷梁楹蓋瓦級磚之腐撓破缺者,悉治易之[24]。新夫子之像[25],益畫從祀先賢列東西二齋。戶牖虛廠[26]揭以佳名。增□[27]庖湢[28]與夫器用之屬。昔所缺者咸具。又取周官[29]之言,大徹堂后,毀畚壤焚椔[30]而佳木秀出。有桂有槐有梅。爰開一室以為會文[31]之所。鳩工[32]于六月甲申;七月丙辰落成。后二日秋釋奠[33]。三戒謹序其事。
簡析
浮梁學宮荒廢已久,寢殿等建筑已搖搖欲墜。淳熙乙未年吳興劉三戒來任浮梁縣令。第二年風調雨順,“歲有秋,民樂業”。于是便籌劃修崇學校之舉措。考慮到公家經費不足,便捐出自己薪俸來促成此事。短短一個多月時間便將“講堂禮殿修廊挾廡棟桷梁楹蓋瓦級磚之腐撓破缺者,悉治易之”。重新繪制孔子及從祀先賢畫像,門窗上及室內空敞處懸掛佳名匾額。在此基礎上又添置了廚房、浴室等生活設施,整治了周邊環境,并開設了一處供文友相聚談藝的雅室。竣工后縣令主持舉行了釋奠儀式以奠祭先圣先師,并撰寫了這篇記文。
這篇記文文辭簡約,敘事條理清晰,既交代了重修縣學的始末,又體現了作者廉潔奉公的為官理念與崇文重教的學者情懷。